安徽營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強磁場」

2020-12-22 鳳凰網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在法國該組織總部安裝啟動,合肥「科學島」自主研製的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暨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成功交付;全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以「芯屏器合」為標識的新興產業形成體系、以新型「銅牆鐵壁」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大智移雲」為牽引的數字經濟蓬勃興起……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今年以來,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動科技創新,傾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為有源頭活水來」

  ——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

《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專著,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而中科大團隊研發的以「九章」命名的量子計算機同樣具有裡程碑意義: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牢固確立了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

「人造太陽」是人類在新能源領域的偉大夢想。承載這一夢想的科技工程是由中國、歐盟、俄羅斯、美國、日本、韓國和印度七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開展的ITER計劃。憑藉在託卡馬克裝置上40多年的技術積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的ITER任務100%國產化並以優異的性能指標通過國際評估,交付進度和產品質量100%滿足ITER要求,在ITER七方中位居前列,創造多項第一。 ITER組織總幹事貝爾納·比戈評價道:「中國在採購包研發生產方面領先於各方。 」

原始創新,是創新發展的源動力。打造原始創新「強磁場」,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使命。

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今年以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繼續在量子、核聚變領域保持全球領跑地位,在材料、能源催化、免疫治療、人工智慧、高端儀器等方面取得一批國際領先成果。

中科大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創造世界最高水平;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超薄電子玻璃屢創記錄,2020年成功研發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30微米柔性可摺疊玻璃;6家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最新成果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保駕護航;為北鬥導航系統提供3000多套部件產品;為高分七號衛星提供高性能阻尼器等關鍵部件……關鍵領域的創新持續發力,加速由「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邁進。

大科學裝置,國之「重器」。在安徽合肥,大科學裝置已呈集群發展之勢——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性能不斷提升;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實現恆流運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磁場強度達42.9T、位列世界第二。

今年,我省著手規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集中區,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時合肥基地等加快建設;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強光磁集成實驗裝置預研進展順利。

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主基地,我省著力構建「四個一」創新主平臺,有序推進「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建設,統籌推進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制度創新。第二批省實驗室和省技術創新中心評定,「一室一中心」總數達28家,其中,深部煤礦採動響應與災害防控省實驗室獲批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與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進「兩心共創」,攜手滬蘇浙合力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發起成立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建設,成功交付全鎢偏濾器等關鍵部件,成為世界核聚變科研攻關的標杆機構;積極參與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等國際大科學計劃……我省不斷深化科技交流合作,持續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地」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百舸爭流千帆競」

  ——產業創新助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的產品一直供不應求! 」這是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總經理蔡輝嘉在多個場合談及的話語。這句話的底氣,源自晶合節節攀升的月產能。截至今年10月,晶合月產能達到3萬片,在手機面板驅動晶片代工領域市佔率繼續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以來,我省著力抓好以「銅牆鐵壁」為重點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芯屏器合」為標識的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以「大智移雲」為牽引的未來產業提升賦能,以產業創新助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4月,蔚來汽車中國總部在安徽合肥「安家」,聯合江淮汽車打造世界級智造工廠。

5月和6月,德國大眾「重資」入股國軒高科和江淮汽車,攜手打造中國新的電動汽車中心。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佼佼者相繼與皖企「聯姻」,為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積蓄勢能,引領帶動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邁入全國第一方陣!

12月8日上午,安徽先進位造業發展「一號工程」——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揭牌運行,標誌著我省在推動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整合重構方面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上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7.2%。疫情影響下,直觀的數字,反映出我省晶片產業持續發力的態勢。

聯發科技、傑發科技等設計企業星羅棋布,長鑫存儲、晶合集成等製造企業不斷成長,通富微電、國晶電子等封裝測試企業日益壯大,芯碁微裝、安徽易芯等設備材料企業加速布局……

顆顆「芯」光,點亮全產業鏈:一批龍頭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引領者,部分產品的性能及指標已達到國際主流水平,我省集成電路產業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發展環境日臻完善。

12月7日,維信諾 (合肥)G6全柔AMOLED生產線點亮,我省首條全柔AMOLED生產線由此正式投產。

從「無中生有」造平板到「剛柔並濟」造好屏,我省新型顯示產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京東方顯示面板出貨量躍居全球首位;彩虹集團成為國內首家具備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研發、量產的企業;視涯作為全球最大矽基OLED廠商持續深耕微顯示領域……作為國家首批新型顯示戰新集群,合肥形成了涵蓋上遊裝備、材料、器件,中遊面板、模組及下遊智能終端的完整產業鏈,產業整體規模在國內居於第一方陣。今年1月至10月,合肥新型顯示產業實現產值約815億元。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我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發展數字經濟。

5G網絡、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智能創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目前,全省累計建設完成5G基站2.14萬個,建成5G場景應用100個,打造了全國首座「特高壓5G」基站、首個「5G機場」、首個「智慧醫院5G聯合實驗室」等一批典型應用場景。

今年1月至11月,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5.2%、15.7%。

截至目前,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達2618戶,以佔全省規模以上中小企業14%的數量,貢獻了24%的營業收入和25%的利潤。其中,74%是高新技術企業,湧現出國家級「小巨人」86家。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創新引擎加速發力,我省交出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前三季度我省生產總值27668.1億元,同比增長2.5%,快於全國1.8個百分點,增幅居全國第8位,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態勢。

 「紙船明燭照天燒」

  ——科技力量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2020年4月30日,安徽省「抓創新、抗疫情、促六穩」科技成果發布暨線上交易會在安徽創新館開幕,科技成果在網上展廳同步與海內外觀眾「見面」。

網友們感嘆:逛完這個網上展廳,你自然明白為什麼說安徽是 「抗疫優等生」。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安徽迅速啟動3批16個應急科研攻關項目,重點支持新冠肺炎檢測和診療智能化、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型核酸檢測等領域的研究,吹響科技戰「疫」集結號。

炎症風暴是新冠肺炎患者向危重症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抑制?安徽科研團隊找到了答案——「託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 3月3日,該方案正式列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統籌部署和中國紅十字會支持下,安徽專家團隊趕赴武漢,指導幫助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等14所定點收治醫院採用託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效果良好,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受中國紅十字會委派,兩位安徽專家啟程支援伊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受國家衛生健康委委派,徐曉玲教授作為中國政府第三批赴義大利抗疫醫療專家組顧問,飛赴義大利,支援該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通過遠程視頻系統,安徽專家向印度、巴基斯坦、波蘭、瑞士、德國、英國、俄羅斯7國70餘家醫院同行,分享新冠肺炎患者診療和救治經驗。

不僅在武漢保衛戰中大顯身手,還為國際戰「疫」貢獻力量,「安徽藥方」贏得中外點讚!

疫苗是戰勝病魔的利器。

安徽智飛龍科馬生物製藥有限公司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項目,納入科技部 「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重點專項;安科生物將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的安達芬 (重組人幹擾素α2b)注射劑進行改進,增加霧化吸入途徑,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安全防護。

安徽緊鄰湖北,疫情一度緊急,但戰「疫」成績單可圈可點,這離不開硬核科技力量的支撐。

只要正常步行通過安檢區,即可完成測溫及安檢。皖產全過程無接觸測溫安檢一體機在上海地鐵、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等場所廣泛應用。這種安檢模式降低了人員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提高了通行效率,緩解了人流聚集壓力。

前往醫院就診時,不需要觸屏、按鍵,直接用手在空中「比劃」,就能完成掛號、繳費等操作,大大降低了患者因手指與屏幕接觸而發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這款無接觸自助掛號機,採用全球領先的「可交互全息空中成像」技術,依託該技術,公司還研發了無接觸電梯按鈕終端。

皖產智醫助理電話機器人代替街道工作人員,對轄區內的發熱人群進行摸底,對重點人群進行隨訪,不僅提高了信息採集效率,還降低了工作人員上門溝通交叉感染的風險。針對方言難懂的問題,機器人通過深度學習不斷提升語義理解、智能交互水平,如今信息採集完整度已達90%。

填補國內外空白的消除菌毒空氣處理設備批量生產;用於重大傳染病員安全隔離與轉運的奇瑞瑞弗負壓救護車馳援武漢、出口海外;防疫彌霧消殺機器人,醫療物品智能運送機器人,可自然呼吸、重複使用的納米纖維口罩……皖產「利器」在疫情防控一線大展拳腳。

線上遠程問診、AI輔助診療等智慧醫療手段有效緩解醫療資源緊缺;「安康碼」推行以來,人們出行檢測時間由以往的平均60秒降為10秒,有效緩解了基層防疫站點壓力;疫情動態監測、交通人流分析等「抗疫大數據」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參考……疫情期間,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與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提速提效!

得益於科技力量的支撐,安徽不斷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持續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在全國新冠肺炎疫情比較嚴重的省份中率先「清零」,確診患者臨床治癒率達99.4%。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安徽將堅定下好創新先手棋,加快建設「高原」「高峰」相得益彰、創新創業蓬勃發展的科技強省,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相關焦點

  • 【新華網】安徽強磁場實驗室將聚焦三大研究方向
    【新華網】安徽強磁場實驗室將聚焦三大研究方向 2018-05-23 新華網 徐海濤 【字體: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是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去年9月以「磁體技術和綜合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好成績通過國家驗收。該裝置的建設有力支持了基礎科學研究,到去年底已為國內外120多家科研單位的1700多個課題提供了實驗條件,在半導體研究、量子材料研究、強磁場下的核磁共振研究、磁生物學效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進展。
  • 安徽自貿區:打好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融合牌
    對此,廣大幹部群眾備受鼓舞,一致表示,將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深耕「試驗田」、當好「探路者」,更加注重差異化探索,用足用好國家賦予的改革自主權,打好「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特色牌,努力把「安徽試驗」變成「全國經驗」。  深化科技創新,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  「安徽自貿試驗區是安徽服務國家戰略的『最新平臺』,我們要充分發揮安徽科教優勢,打好打響特色牌。
  • 「安徽新聞聯播」安徽:增強創新自信 加速科技強省建設
    在建立超級供體幹細胞庫的同時,中盛溯源公司還依託安徽良好的創新環境和人才優勢,並在科技專項的支持下,成功搭建了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技術平臺。目前,這家公司同時開展了多種細胞藥物的研發工作,並開發出了一系列原材料產品。
  • 華中科技大學強磁場中心創造脈衝平頂磁場強度世界紀錄
    11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成功實現64特斯拉脈衝平頂磁場強度,創造了脈衝平頂磁場強度新的世界紀錄。此次該校64特斯拉脈衝平頂磁場,使用了具有獨立層間加固結構的單線圈磁體,孔徑為21毫米,電容器型脈衝電源供電,能耗7兆焦。
  • 安徽省科技創新情況新聞發布會
    此外,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光源」攻克恆流運行關鍵技術,性能達到國際三代光源先進水平;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成功研製世界第二強的混合磁體,磁場強度提升至42.9T;安農大在世界上首次破解中國種茶樹全基因組密碼;「海絲一號」SAR載荷等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相繼問世。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科技創新策源地!濟南這樣抓發展的...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強省會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為濟南今後的創新之路謀篇布局:強化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設人才強市,營造優良創新生態,打造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 ...全面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
    「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全面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 ■ 強化科技戰略支撐,堅持「四個面向」,規劃和啟動安徽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 本報訊(通訊員 鄭言 記者
  • 安徽:為科技創新打造智慧財產權「護航隊」_科技_中國西藏網
    項目落戶安徽創新館,總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  近年來,安徽省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強化智慧財產權全鏈條保護,切實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激發揚皖所長的硬核力量  走進位於合肥市濱湖新區的安徽創新館,映入眼帘的是1100多件代表安徽創新發展的展品。
  • 中國首個創新主題館開館 探訪前沿「黑科技」
    4月24日,中國首個5G智能館和中國首個創新主題館—安徽創新館在合肥正式開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穩態強磁場、墨子號衛星、人造小太陽……在展區內1042件「高大上」的科技成果紛紛亮相。 圖為「人造太陽」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嘉興人網丨打造強磁場 擦亮創新藍⑨
    今年以來,我市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深入貫徹人才強市戰略,開展「創新嘉興」大會戰,舉辦嘉興人才日、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大會、「紅船杯」全球創新創業大賽、「學子回嘉」大學生就業創業推介會、萬家企業百萬崗位網絡招聘節等系列活動,大力支持企事業單位招引人才
  • 2019強磁場磁光研討會通知
    2019強磁場磁光研討會通知 2019-03-29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2019強磁場磁光研討會」將於2019年4月1日至4月3日在安徽合肥科學島召開
  • 蘇州工業園區是個吸引創新人才的「強磁場」
    近年來,園區聚焦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產業技術創新,不斷打造創業天堂,全力打造創新人才「強磁場」,讓一批又一批人才的夢想在這裡起航。海外高端人才為何集聚34歲的左磊畢業於史丹福大學。2010年,他和兩個大學同學創建了蘇州新科蘭德科技有限公司,同時創建聚合數據平臺。
  •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 「創新策源地」加速崛起
    前不久,隨著「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為主平臺建設創新策源地,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的新定位被寫入《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條創新引領、產業發達、功能完善的科創生態廊道迎來了它的新機遇。
  • 嘉興人網丨打造強磁場 擦亮創新藍⑥
    今年以來,我市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深入貫徹人才強市戰略,開展「創新嘉興」大會戰,舉辦嘉興人才日、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大會、「紅船杯」全球創新創業大賽、「學子回嘉」大學生就業創業推介會、萬家企業百萬崗位網絡招聘節等系列活動,大力支持企事業單位招引人才
  • ...三: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以科技創新為載體 著力提高大學生創新...
    敢於嘗試,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付諸實施  學院按照「搭建平臺、典型示範、積極引導、重在普及」的思路,始終堅持「強基礎、重能力、抓創新」的原則,建立並完善了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工作機制,積極探索並優化了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採取了多項有效措施,做到「系系有比賽、層層有選賽、年年參省賽、屆屆參國賽」,形成了以國家、省市級賽事為重要推動,以科技研究型學生團體活動
  • 宿遷:「百人千企」在行動 打造創新「強磁場」
    說根源:科技窪地要崛起  現代社會,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  「經過多年努力,我市科技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為此,市科技系統決定在我市持續深入開展創新型企業培育「百人千企」服務行動,讓全系統100餘名幹部職工深入1000餘家企業送政策、送培訓、送服務,補企業科技創新的短板,為企業的項目研發、成果轉化、招才引智、創新發展提供精準服務,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壯大我市創新型企業群體。
  • 【輝煌「十三五」】安徽營造創新愉快的人才發展生態
    「『悟源』的問世是我們團隊15年默默奮鬥的結果,但也要感謝合肥高新區在外界對量子計算還充滿質疑的時候,伸開雙臂歡迎我們,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讓我們能心無旁騖做好自己的事情。」談到自己的創新創業歷程,中科大教授、本源量子董事長郭國平心懷感激。  在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院,合肥中科智馳科技公司總經理江如海介紹,他們技術團隊積累了10餘年的無人駕駛技術,但缺少資金無法轉化。
  • 浙江省委書記關心的創新策源地,可以向美國波士頓128公路學什麼
    一是建設面向世界、引領未來、服務全國、帶動全省的創新策源地,引領帶動全省創新發展;二是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城市現代化先行區、整體智治示範區,努力成為創新力、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高水平現代化引領示範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對標國際成功經驗,將城西科創大走廊打造成為浙江省的創新策源地?
  • 安徽再下創新「先手棋」,全國首座創新主題館開館
    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舉辦安徽創新館開館暨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全面展示安徽科技創新的豐碩成果,傾力打造創新合作的高端平臺,對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必將產生積極而重大的影響。
  • 重慶璧山:傾力打造「1+3+N」創新體系 營造科技創新生態「小氣候」
    全區科技創新大會暨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動員大會的召開,更是吹響了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的號角。璧山高新區作為全區工業經濟的「頂梁柱」,是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稅收最重要的來源。如何搶抓重大戰略機遇集中期,傾力打造「1+3+N」的創新體系,營造科技創新生態「小氣候」,加快建設科技璧山、創新璧山,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璧山報邀請到璧山高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劉志鳴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