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城都市區發展和西部(重慶)科學城規劃建設的背景下,如今的璧山高新區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全區科技創新大會暨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動員大會的召開,更是吹響了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的號角。璧山高新區作為全區工業經濟的「頂梁柱」,是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稅收最重要的來源。如何搶抓重大戰略機遇集中期,傾力打造「1+3+N」的創新體系,營造科技創新生態「小氣候」,加快建設科技璧山、創新璧山,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璧山報邀請到璧山高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劉志鳴進行探討。
記者:作為全市第二個國家級高新區,「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璧山高新區的初心和使命,請問璧山高新區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劉志鳴:近年來,高新區堅決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搶抓重大戰略機遇集中期,牢固樹立生態理念,傾力打造「1+3+N」的創新體系,營造科技創新生態「小氣候」。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構建良好創新生態。我們出臺了《璧山區鼓勵科技創新二十五條政策(試行)》《璧山區質量品牌和智慧財產權資助辦法》,舉辦了首屆西部(重慶)科學城雙高賽、科技活動周等創新創業活動,分別成立了璧山區企業科技創新聯盟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聯盟。
二是搭建不同類型科技創新平臺。在全市率先成立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努力生成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建設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比亞迪動力電池研究總院等專業技術平臺,專注於破解「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努力生成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推進重慶大學璧山先進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政產學研用」融合平臺建設,集聚軍民融合等產業。
三是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截至目前,科技型企業累計達到728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20家。新增市級研發平臺8家,組織申報市級重點實驗室3家、博士後工作站7家;區級及以上研發機構172個,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達到40%。藍黛公司、青山公司科技成果獲評2019年度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四是大力供給科技型企業物理空間。我們傾力打造產業綜合社區,13萬方的大學城(璧山)雙創生態社區一期已建成投用;16萬方的中小企業家園、15萬方的中小企業集聚區、30萬方的國別園正快速推進。整合利用政府、社會閒置廠房資源10萬餘方,引入企業20多家。
記者:璧山高新區80平方公裡建設範圍被全域納入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範圍。請問璧山高新區將重點從哪些方面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和推進打造科技璧山、創新璧山?
劉志鳴:下一步,高新區將按照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切實做好「高」「新」兩篇大文章,著力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傾力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生成示範區和科技創新策源地,努力爭當全市高新區排頭兵。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下轉2版) (上接1版)
一是高舉西部(重慶)科學城旗幟。大力宣傳璧山作為西部(重慶)科學城「一核四片」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主城都市區「迎客廳」在區位、創新、產業、名片等方面的優勢,提升璧山的知曉率、美譽度、影響力。
二是強化空間保障和規劃引領。加快推進80平方公裡控規編制工作,為高新區大創新、大建設、大發展提供空間保障。同時,高規格、高起點、高質量編制璧山高新區「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找準坐標系明晰路徑圖。
三是建設「1+3+N」科技創新體系。圍繞文化、人才、研發、產業、金融等「五大生態」,推動構建創新生態系統,創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環境。堅持從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成果孵化三個方向同時發力,匯集創新資源發生「化學反應」「鏈式反應」,傾力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等三種不同類型專業平臺作用,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
四是構建現代工業體系。堅持「一輪明月、滿天繁星」的招商思路,精準編制招商作戰地圖,充分整合利用各類招商資源和招商政策。圍繞培育「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智能製造、新型顯示、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推進重慶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基地、重慶(康佳)半導體光電科技產業園建設,聯動上下遊產業鏈形成集群效應,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布局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5G、人工智慧等前沿產業,打造「雲聯數算用」要素集群。
五是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加快推進大學城(璧山)雙創生態社區二期、中小企業家園、中小企業集聚區、國別園建設,充分盤活政府和企業閒置資源,爭取兩年時間打造150萬方產業綜合社區。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完善人才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人才公寓等硬體設施。構建從種子基金到天使基金再到產業引導基金的金融鏈條,打造從「種子」到「參天大樹」全鏈條、全周期、全方位服務體系。
六是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快徵地拆遷和土地平場,快速推進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水電氣等生產要素。加大企業資金扶持力度,綜合運用「資金池」、各類基金及產業發展資金等金融工具。完善「企業吹哨、部門報到」互動機制,深化「審批代辦專員」「周二早餐會」「政企直通車」等服務體系,建立「親清」政商關係,切實解決企業問題,打造「近悅遠來」的營商環境。(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