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舒清:激發創新活力關鍵在於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作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研發投入,初步具備了在一些領域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導。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創新不僅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推動國內大循環,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而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也需要具備強大的科技實力,以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進一步看,創新是當今時代的重大命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加快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更為凸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要不來的。我們必須要依靠自主創新,把國家發展和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要認識到,通過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最要緊的是構建良好創新生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科技體制改革主體架構已經確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但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強,科技創新資源分散、重複、低效,科技投入產出效率還有待提高,智慧財產權質量還需進一步提升,等等。當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以創新引領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等硬體支撐,還需要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打造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創新資源高效配置的良好創新生態。

構建良好創新生態要激發企業主體的內生活力。一方面,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必須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另一方面,創新是企業提高生產率的重要源泉,是搶佔商機形成核心競爭力的不二法寶,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贏得比較優勢,就要充分發揮企業家的創新意識,強化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力的作用。具體來說,要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加大企業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主導權,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的主體作用。要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關係,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支持行業骨幹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使企業真正發揮主導作用,有效組織開展創新活動。

構建良好創新生態要營造環境增強基礎研究能力。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國基礎研究雖然取得顯著進步,但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還是明顯的。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必須把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引領創新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在總體設計上,要著力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動基礎學科與應用科學均衡協調發展,鼓勵開展跨學科研究;要加大力度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從中發現重大科學問題,從科學原理、問題、方法上集中進行攻關。在財政投入上,要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以適當形式對基礎研究加大支持,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擴大資金來源,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此外,要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科研人員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讓科學家潛心搞研究,為解決「卡脖子」問題提供更多源頭支撐。

構建良好創新生態要深化體制改革釋放創新潛能。我國科技隊伍蘊藏著巨大創新潛能,關鍵是要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這種潛能有效釋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加快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鍊,營造開放協同高效的創新環境,還要加快推進科研院所改革,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既要發揮市場對各類創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促進人才、資本、技術、知識順暢流動,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還要加強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引導各類科技成果轉化主體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總之,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中央和地方協同發力,切實破除阻礙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從而全面激發創新潛能,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出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惠舒清)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激發創新活力關鍵在於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研發投入,初步具備了在一些領域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導。
  •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改善科技創新生態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改善科技創新生態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重要講話 科技創新是我國發展的新引擎,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在日前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研發投入,初步具備了在一些領域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出來。
  • 營造中西部地區良好創新生態
    原標題:營造中西部地區良好創新生態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單純的產品競爭、技術競爭已逐漸演變為區域創新鏈及創新生態的整體競爭。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不僅要匯集各類創新要素,還需構建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以及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   就中西部地區而言,傳統發展動力逐漸減弱,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
  • 著力營造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科技創新由跟跑向並進轉變,勢必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基礎和關鍵在於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使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充分迸發,形成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社會組織緊密互動的國家創新體系。
  • 山東激發中醫藥創新活力
    山東激發中醫藥創新活力發布時間: 2021-01-07 14:41:27   |  來源: 人民網   |  責任編輯: 張豐近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中醫藥大會,安排部署全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工作。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出席會議並講話。
  • 激發創新活力 注入強勁動能
    省委十二屆十四次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創新重大平臺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優化創新生態,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這為全省上下如何增強「第一動力」劃出了重點、明確了目標、指出了路徑。
  • 2020年12月時政熱點分析:改善科技生態 激發創新活力
    2020年12月時政熱點分析:改善科技生態 激發創新活力 2020-12-02 18:01:17| 來源:中公教育 邵琦
  • 企業如何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有什麼樣的創新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創新成果。如果一個公司從上到下的氛圍都是「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那麼很可能會有源源不斷的新產品創意湧現;如果公司的文化是跟隨、模仿甚至抄襲,則很難有真正的創新產品面世。要激發突破性的新產品創意,企業首先要在企業內外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 李志民:科技創新關鍵是要營造良好科研環境
    國家號召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科研不能浮躁,不用整天高喊創新,要創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氛圍,科研水平靠積累,逐步實現科技強國的夢想。  科技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要圍繞科技發展動力的三個方面,調整相應政策和評價導向,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科技創新的關鍵是營造一個使科技人員能發揮潛能,逐步成為國際一流人才的環境。國家設立了多個人才計劃,曾從國外引進多批人才,在不同時期個別項目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國的科技水平仍然與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數量不相稱,仍然需要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
  • 金塔:科技創新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通訊員 盧玉)  近年來,金塔縣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重點的全領域創新,讓科技智力變成發展的優質動力,著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闖出了一條創新創業實踐之路。
  • 任學鋒: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原標題:任學鋒在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市科技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調研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本報訊(記者 陳國棟) 7月9日,市委副書記任學鋒到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下稱中科院重慶研究院)、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下稱市科技研究院
  • 打造職工創新工作室 激發職工創造活力
    打造職工創新工作室 激發職工創造活力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11-30
  • ...營造良好環境 釋放強大動能——落實兩會精神推動創新創業創造...
    「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   「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不斷增強我國在世界大變局中的影響力、競爭力。」  隨著兩會落下帷幕,全國上下學習貫徹落實兩會精神,創新創業創造的熱情與活力撲面而來。
  • 打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範銳平在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發表主旨...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在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要以實際行動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打造面向未來的創新載體、營造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明確支持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 淺談如何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是做好人才機制保障的基礎,是激發人才創造活力的有效方式。強化對人才的跟蹤管理和後續培育,促使人才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做到新舊知識的融合提升,在實務崗位上發揮倍增效果。根據人才的崗位需求和能力特點,有針對性地安排實踐鍛鍊,根據發展需求和前景,打好培育工作的「提前量」。
  • 【評論】撕下「永久牌」標籤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撕下「永久牌」標籤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
  • 重慶璧山:傾力打造「1+3+N」創新體系 營造科技創新生態「小氣候」
    全區科技創新大會暨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動員大會的召開,更是吹響了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的號角。璧山高新區作為全區工業經濟的「頂梁柱」,是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稅收最重要的來源。如何搶抓重大戰略機遇集中期,傾力打造「1+3+N」的創新體系,營造科技創新生態「小氣候」,加快建設科技璧山、創新璧山,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建設?璧山報邀請到璧山高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劉志鳴進行探討。
  • 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
    ■ 本報評論員  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大膽創新,是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海南自貿港的必然要求,關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成敗。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關鍵在黨,關鍵在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關鍵在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誤的氛圍。
  • 薦讀|鄒廣文: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創造力已經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驅動力,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現代化進程是人民在生產生活中自覺地創新現代化模式的實踐過程,文化建設和文化創造力的激發要依靠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要激發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和創造力,對新時代文化發展問題作出有針對性回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構與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 南宮市高標準打造人才生態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二是創新舉措,打造培育人才的「蓄水池」。創新人才載體建設,組織企業對接在邢院校舉辦「訂單委培班」,推薦技能人才參加「邢襄名匠」及省以上技能大賽,加大技術核心人才和新興產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實施「企業轉型升級核心技術人才送培計劃」,結合產業發展需要,每年到江浙等地同行業企業開展1次「點對點」培養。  三是積極推動,築造人才提升的「強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