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科技創新關鍵是要營造良好科研環境

2020-12-13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由於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科技研發投入增長速度較快,經費總規模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為提升科研水平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但經費增加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我國的科技實力也要跨入世界前列。國家號召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科研不能浮躁,不用整天高喊創新,要創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氛圍,科研水平靠積累,逐步實現科技強國的夢想。

  科技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其一是好奇心,人類認識世界的不竭動力來自於人類的好奇心,驅動人類認識自然不斷深入;其二是市場需求,社會一旦有某種技術上的需要,研究人員就會不遺餘力的研發技術,推動科學不斷進步;其三是國家安全需求,國家戰略安全往往是科技人力財力投入的主渠道。

  要圍繞科技發展動力的三個方面,調整相應政策和評價導向,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科技創新的關鍵是營造一個使科技人員能發揮潛能,逐步成為國際一流人才的環境。國家設立了多個人才計劃,曾從國外引進多批人才,在不同時期個別項目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國的科技水平仍然與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數量不相稱,仍然需要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重要的是,人才不能光靠引進,沒有良好的用人政策和科研環境,人才也會變成庸才,還會產生「招來女婿氣走兒子」的副作用。

  國家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現行的科研管理方式是從工業管理方式模仿出來的,顯然不適應國家經濟發展體制。按照工業管理方式把科研目標、經費、進度計劃定得非常死板,好像這樣做科研人員就能按期研究出成果。科研活動與工業生產截然不同,科研管理要給科研人員足夠的自由度,要寬容科研失敗。不是每項科學研究都必然成功,試圖按照計劃方式獲得科研結果,搞不好就導致學術不端。科技創新要轉變科技管理方式,目前我們科研立項、成果、經費、人員等方面的管理仍然沿襲計劃經濟的模式。市場經濟環境下,要加強科研人員的誠信體系建設,發揮學術團體的自律作用,減少行政審批程序。要努力為科研人員營造一種公平表達、誠信無欺和樂於奉獻的有利於創新的科技管理方式。

  政府部門主導產生的科技功利化導向嚴重影響科學和技術發展,必須改變。政府科技工作是以功利為主的指導方針;科技的評價體系是功利的指標,成果轉化率,獎勵等級,論文數量,期刊層次等;科研人員的工作動力是功利價值取向,評職稱,漲待遇,晉職務;學術界內部環境是功利的氛圍,以利己主義的心態參與學術活動,學術道德的約束力下降。科技創新要重視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引導科技人員發揮自身潛能和創造力,而不能僅靠加強經費管理和工作量考核,科技評價要激勵研究成果的創新。科技人員潛能的挖掘關鍵是利益分配問題,評價體系的導向要達到國家利益與科技人員利益相協調,不能只講奉獻。奉獻很重要,但只能對科學完人要求。(主編李志民)

  我們還應注意,科技創新的人才保障,經費投入保障要基本上能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影響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要障礙是科技管理體制的不適應,管理體制改革的要點是智慧財產權管理,不應把科技成果產生的無形資產按照有形資產(固定資產)的規定來管理,不能把無形資產投入視同財政資本投入的辦法來管理。

相關焦點

  • 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談關於良好科研環境建設問題
    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談關於良好科研環境建設問題 2005-12-06   [網 友]:創建「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意義是什麼?
  • 激發創新活力關鍵在於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研發投入,初步具備了在一些領域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導。
  • 惠舒清:激發創新活力關鍵在於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研發投入,初步具備了在一些領域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導。
  • 著力營造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科技創新由跟跑向並進轉變,勢必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基礎和關鍵在於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使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充分迸發,形成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社會組織緊密互動的國家創新體系。
  • 李志民:創良好學術環境 讓成果先貢獻國內
    創良好學術環境 讓成果先貢獻國內——訪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博士   學術泡沫、學術腐敗的現象已引起了社會的重視。如何借鑑、引進科技強國的思路和做法,改進調整國內、尤其是高教界的科技傳播形式,擠出泡沫,推動科技評價體系的改革?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目前已開通了「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和「中國學術會議在線」兩個學術交流平臺,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正藉助於這兩個平臺開展學術交流。就這項工作的進展情況,記者採訪了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博士。
  • 如何為高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孫友宏《人民...
    如何為高校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一起來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孫友宏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解讀文章《為高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為高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日前發布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對於破除「SCI至上」和「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進一步破除「五唯
  • ...營造良好環境 釋放強大動能——落實兩會精神推動創新創業創造...
    「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   「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不斷增強我國在世界大變局中的影響力、競爭力。」  隨著兩會落下帷幕,全國上下學習貫徹落實兩會精神,創新創業創造的熱情與活力撲面而來。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孫友宏:為高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讓科學研究回歸本原、回歸創新,讓科研人員潛心科研、致力創新,將高校科學研究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日前發布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對於破除「SCI至上」和「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進一步破除「五唯」等不良導向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將促進高校積極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提升高校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陳至立:要在全社會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和氛圍
    國務委員陳至立14日在出席由科技部、中宣部、中國科協等單位主辦的2005年科技活動周開幕式時強調,要大力發展創新文化,在全社會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氛圍,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創新型人才。  陳至立指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對科技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優化項目管理 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特別是關於基礎研究的重要論述精神,抓住科研範式變革的戰略機遇,在認真研究和廣泛徵求國內外意見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系統性改革方案,確立了「構建理念先進、制度規範、公正高效的新時代科學基金治理體系」的改革目標,提出了「明確資助導向、完善評審機制、優化學科布局」三大改革任務,制定了加強三個建設、完善六個機制、強化兩個重點、優化七個方面資助管理等重要改革舉措
  • 「高」眼光「軟」身段,廈門正致力於營造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環境!
    執著努力和辛勤付出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環境以創新驅動促進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正成為廈門廣大幹群的自覺行動實施「精準滴灌」扶持科研創新昨天上午九點,位於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園的科湖摩爾實驗室裡,市科技局副局長盧琳兵正在向工作人員了解運作進展
  • 福建出臺《關於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實施意見》
    關於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實施意見》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這為我省大力推進創新創業創造、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指明了方向。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近日出臺《關於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實施意見》。
  • 營造中西部地區良好創新生態
    原標題:營造中西部地區良好創新生態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單純的產品競爭、技術競爭已逐漸演變為區域創新鏈及創新生態的整體競爭。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不僅要匯集各類創新要素,還需構建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以及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   就中西部地區而言,傳統發展動力逐漸減弱,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
  • 營造最優創新環境最優政務服務
    相比往屆高交會,今年龍崗區的「創新驅動」元素更加突出。追本溯源,新一屆龍崗區委區政府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過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全力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未來,龍崗要打造東部產業集聚中心、東部科技創新中心和東部協同發展區域中心,區委區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大人才政策和科技發展扶持政策的宣傳力度,讓龍崗能夠吸引更多科技創新型的企業紮根發展。
  • 再添一個省級博士工作站,企石全力營造良好科研環境
    近日,位於東莞企石鎮的廣東思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工作站和技師工作站揭牌,標誌著該鎮企業科研和人才水平再上新臺階。 目前,企石鎮有2家企業獲得「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稱號,分別是東莞德芳油墨科技有限公司和廣東思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業獲得東莞市「技師工作站」稱號,分別是廣東凱晟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和廣東思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青年科技工作者認為:良好的科研生態和環境十分重要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對於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的「要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科研人員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讓科學家潛心搞研究」感觸頗深。        結合自身經歷,付巧妹認為好奇心是創新的驅動力,是深入研究的源泉。
  • 營造健康積極的海歸教師團隊創新創業環境
    2012年陳曉東教授研究團隊在蘇州大學組建並發展成為蘇州大學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該團隊著眼於國際化工科技前沿,以創造性的為社會服務為宗旨,設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向,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高層次人才培養及國際化建設與合作。目前已經形成國際一流的科研平臺、創新型的研究方向、人性化的工作氛圍,為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 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
    7月22日下午,市委書記李雅林帶隊到市創業孵化基地調研,強調全市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支持創新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積極引導、服務、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努力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
  • 在京科研院所參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座談會召開
    北京市科委黨組書記、主任許強介紹了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情況,與會科研院所代表圍繞參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一致表示要發揮科研院所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標準創製等方面的優勢,為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 廈門:傾情傾智傾力營造良好人才環境
    引得進 留得住 用得好傾情傾智傾力營造良好人才環境廈門立體化多維度的人才政策為全市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智力支撐中國的汽車要由中國的技術實現聯網,我們始終專注做一件事,就是車聯網。」黃朝陽坦言,企業的成功不僅在於自身對車聯網領域堅持不懈的深耕細作,而且離不開廈門一直以來完善、暖心的人才政策。正是這些政策,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注入「強心劑」。技術突破離不開人才智力支撐什麼是車聯網?車聯網如何幫助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