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推出「刀片電池」後,旗下的重慶弗迪鋰電池有限公司作為「刀片電池」首發工廠,受到廣泛關注。圖為璧山區,弗迪鋰電池公司「刀片電池」生產車間一角。(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12月4日,奇安信集團與璧山區政府、重慶市委網信辦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打造「一帶一路」的網絡安全產城融合和網信人才生態園。
此前,康佳集團重慶光電技術研究院量產Micro LED,比亞迪在璧山發布全球首款「刀片電池」,國家量子通信網絡「成渝幹線」開工建設……
「青山美美,綠水美美,鄉也美、家也美,歡迎到璧山走一回……」曾經創作了《小城故事》的著名曲作家莊奴讚嘆璧山是座「小而美」的城市。如今的璧山區以建設「科技璧山」「創新璧山」為目標,將創新理念植入城市基因,小城再譜創新故事新篇。
今年前三季度,該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36.9%,數字經濟增長30.3%;全社會研發投入15.6億元,Ramp;D(研發)佔GDP比重達到2.8%。
創新企業多,創新產品層出不窮
今年3月,比亞迪在璧山發布了全球首款「刀片電池」。這種「長」得像刀片一樣、又長又薄的汽車動力電池,把空間利用率提升50%。
目前,這款被譽為2020年度7項「全球新能源汽車創新技術」之一的創新產品,已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產品供不應求。按照計劃,年底,比亞迪重慶項目在既有的6條生產線基礎上再添兩條,產能達到20GWh(億瓦時),此後將進一步擴大至35GWh。
在璧山,類似的創新產品和創新型企業還有很多。位於璧山的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已成功孵化出包括重慶華創智能科技研究院、重慶平創半導體研究院等在內的10家新科技企業,取得意向訂單逾億元。
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自主研發的七檔DCT(雙離合變速器),填補了國內自主品牌自動變速器的空白,2020年預計產銷量43萬臺、銷售收入達40億元。
更多的創新,正蓄勢待發。其中,青山工業還開展了雙電機、三電機混合動力變速器的研發、現已完成了臺架和整車試驗驗證,其性能達國內領先、國際並跑的先進水平,該變速器預計2021年實現批量生產。
2020年智博會上,比亞迪再次與璧山區政府籤約,前者將旗下電池研究業務剝離,在璧山成立電池研究總院,遷入3000人的科研團隊,打造成國家級電池研發創新示範基地和動力電池產業全球研究中心。
獨特路徑:打造大學城創新生態區
城市講述創新故事,為的是脫胎換骨。
由於創新能力匱乏,近幾年,璧山的製鞋、汽摩配套等傳統產業發展步伐明顯放緩,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度越來越小。
不管是提振傳統產業,還是培育新興產業,關鍵都要靠創新。創新的三大支撐,排在首位的,是技術供給。小城璧山,沒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技術供給。而與它一山之隔的大學城,擁有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申報的科研成果,數以千計。
「山那邊的大學城,部分科研成果尚未轉化落地。山這邊的璧山,企業家卻苦於找不到技術供給。鑿開一條體制機制的通道,把科研成果引流過來,可實現雙贏」,璧山區委書記藍慶華說,璧山由此探索出了一條創新發展的獨特路徑——在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中當好排頭兵、作出大貢獻,打造大學城創新生態區。
該區出臺《關於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意見》《關於深入開發應用場景加快發展場景經濟的意見》等系列文件,拿出鼓勵科技創新25條「硬核」舉措,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璧山高質量發展的「最硬一招」,打造發展「新引擎」。
璧山區提出,構建價值、利益、科技、金融、人才「五大鏈條」,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實現從「金點子」到「金蛋」全鏈條式發展。「簡而言之,主要做法就是用專業化的轉化機制去尋找、篩選那些有商業價值的成果,再依次走完項目評估、模擬估值、模擬公司運作、技術中試、註冊科技公司、設計股權架構和分配模式等全流程,從而真正讓科研成果變成現實生產力。」璧山區科技局負責人表示。
上面提到的重慶華創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璧山大學城創新生態區培育出來的企業。利用來自重慶大學的核心技術團隊,這家企業承接了全國首條電動汽車移動式無線充電示範項目,以及世界首條「三合一」電子公路。在璧山,來自於大學城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創業團隊,已經有數十支。
「1 3 N」體系效果顯現:高新技術企業達172家
打造創新生態,承接並轉化大學城的技術成果,璧山嘗到了甜頭。但要推動整個區域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需要一套更為完善的體系。這個體系,政府要發揮引領作用,但更要能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
璧山「1 3 N」科技創新體系由此出爐。「1」,即上述打造大學城創新生態區;「3」,即政府主導搭建的3種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平臺。
第一類是以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為代表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平臺,努力生成一群高新技術企業。通過這些平臺,截至目前,璧山區已成功孵化出10家新科技企業、取得意向訂單1億多元,在孵項目達36個。
第二類是以上述康佳集團重慶光電技術研究院和比亞迪動力電池研究院為代表的專業技術平臺。
第三類是以重慶大學璧山先進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政產學研」融合平臺。目前,已有27個團隊入駐。
在技術產業化中,轉化平臺扮演著核心樞紐和「推進器」的角色,作用不可小覷。璧山區這三種類型的轉化平臺,讓科研成果更快落實並實現就地孵化,一批高科技企業應運而生。目前,該區擁有科技型企業475家,高新技術企業172家,高新技術企業產值佔比達到45%。
「N」,即推動若干企業自主創新。「間接補」、「後補助」、信用貸款風險補償、免息貸款等,為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璧山專門出臺了25條政策,僅資金支持,就已經發放了30多億元。黃桷樹智能傳感器研究院、盾之王公共安全研究院這樣由民營企業設立的獨立研發機構,目前已有24家。據悉,目前,璧山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的,有172家,佔比高達40%。
當前,總規劃面積約15平方公裡的西部(重慶)科技創新小鎮已開工建設,包括高校科研區、企業科創區、活力推廣區、商業活動區、智慧生活區、生態景觀區等六大區域。
本報記者 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