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名叫做張文漢的老實人,在濟南開了一家名叫草包包子的店鋪,他製作出來的草包包子以餡多、味美、灌湯而聞名泉城濟南。半個多世紀以來,草包包子的店鋪經歷了日偽時期的土豪惡霸尋釁敲詐,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飛機濫炸,政治運動,經濟改革等諸多風潮,見證了濟南近百年的榮辱沉浮。是濟南人為之喜愛的,為之自豪,最能體現古老濟南韻味的老字號。在濟南市飲食協會連年的評比中,草包包子鋪的特色「草包包子」以其獨特的工藝和風味多次榮獲濟南市「名優小吃」的稱號。
草包包子鋪的創始人張文漢童年在濟南洛口的「繼鎮園」飯莊學藝,拜名廚李安為師。他生性憨厚,終日燒火、擇菜、幹雜活,無聲無息,故師兄弟間皆呼之為「草包」。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張文漢全家從洛口逃進濟南內城。為了餬口,打算開設包子鋪,但又苦於無本錢,後由名中醫張書齋先生資助麵粉五袋,又得到鄉親及友人幫助,在西門裡太平寺街南段路西,租得鋪面房兩間。開業之前,「草包」要求張書齋先生給起個響亮字號,張先生說:「要什麼響亮字號,『草包』就很響亮,於是「草包」二字便成都為包子鋪字號。
張文漢在包子製作上秉承師傳,潛心研究,逐漸創出了自己的風味。草包包子不僅外形美觀,令人垂涎欲滴,而且吃起來湯汁豐富、口感細膩,再加上張文漢待人實誠,「草包」包子鋪很快就在濟南府叫響,品嘗者絡繹不絕、頗受稱讚,因而生意日趨興隆。為了擴大營業,張文漢託友租到濟南大觀園北門裡西側鋪房兩間,遷來開業。
然而,在日偽時期大觀園被控制在一夥土豪惡霸手中,這些人對草包包子鋪百般尋釁刁難,藉故敲詐;偽、警、憲、特亦時常「光顧」,吃飯從不掏腰包。如此兩三個月,非但無利可得,幾乎虧了本。張文漢只得停業,再次搬遷至普利街冉家巷口泰康食物店東鄰的兩間鋪面房(現址),草包包子鋪重新開業。
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的第二天,國民黨飛機狂轟濫炸,一顆炸彈投在泰康食物店店房,高大的山牆傾倒後砸向包子鋪,張文漢一家五口及其內兄在內全部死亡,他身懷六甲的妻子和腹中的胎兒在這次事故中倖免遇難。
張文漢的妻子和他的生前好友何俊嶺收拾整理,照料復業,生意卻僅可維持。後因合作夥伴之間意見分歧,經營不利,何俊嶺將草包包子鋪全盤交給其親家繩華泰(大華飯莊廚師)代為經營。
1956年公私合營後,草包包子鋪歸入濟南飲食公司,店鋪裝飾一新並增加了員工,生意逐漸好了起來。
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的步伐逐步加快,一些原有的老子號餐飲店,由於體制、管理等諸多的原因,相繼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紛紛退出餐飲舞臺。此時,草包包子鋪的主管部門濟南全益公司(原是濟南飲食公司)董事長王福全與草包包子現任總經理董馥生認識到了改革的迫切性,提出了改制承包的方案,草包包子鋪開始實行了承包經營。1970年就來到草包包子鋪的董馥生當上了草包包子鋪第一任總經理。
1997年的7月,主管單位與經營承包方共同出資80多萬元擴大經營。他們邊營業邊擴建,經過5個月的穿插施工,草包包子的營業面積擴大了近一倍,由原來的300平方米擴展到1000平方米,增設了雅間,餐飲用具進行了全部更新。為使草包包子鋪創新發展,董馥生對「草包」和「草包包子鋪」進行了註冊。帶領廚師們學習技術、品償、研究挖掘魯菜的創新和發展,提高菜品的檔次,相繼推出了魯川粵等南北菜系,菜品從十幾個,增加到上百個。包子也從過去單一的豬肉灌湯包,增加到8個系列,先後推出了茶葉包、御膳包、蝦仁包、大素包等多個品種。
2002年,中國烹飪協會舉辦的「中國首屆魯菜文化節」在濟南舉行,草包包子被評為「濟南市名優小吃」,並被評為「中國魯菜名店」。從此以後,草包包子多次獲得了「濟南市名優小吃」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