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武雯婧
圖源 | 網絡
「聽說你得癌症了?恭喜你!記得請我去你墳頭蹦迪。」這是一名中學生的作文中出現的語句。
震驚吧。這句對生命如此漠視的話竟然出自一名中學生之手。
時下,一些小孩在一起有說有笑,口中卻是些「髒得令人震驚」的詞語。「飯圈」「黑界」「祖安文化」等不良網絡社交行為和現象,以時尚之名吸引大量未成年人關注,形成了某種畸形的網絡潮流,給孩子們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而且大有成為風氣的趨勢。
日前,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查處侮辱謾罵、人身攻擊、惡意舉報等網絡欺凌和暴力行為,引發廣泛社會關注。
在線教育風起雲湧
低俗信息卻屢禁不止
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今年5月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75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高達93.1%。
網際網路對於未成年人日常學習和生活的滲透率越來越高,保護青少年免受網絡低俗不良信息的「明槍暗箭」,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受疫情影響,在「停課不停學」的要求下,大量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在線學習,但與此同時,一些平臺的內容問題也被屢屢爆出,虎牙、鬥魚等直播平臺在免費網課頁面中推廣精心包裝的網遊廣告;步步高家教機App竟出現「成人內容」; 「學而思網校」APP存在低俗視頻、教唆早戀內容等。
而學習之餘,孩子用以放鬆休閒的動畫片、直播、短視頻等娛樂方式,也讓家長憂心忡忡。網友「青青子衿」說:「孩子課餘時間喜歡用平板電腦看動畫,我有一次瞄了一眼屏幕,很多打打殺殺的鏡頭,人物形象也很恐怖。」網友「理想起飛」說:「孩子常刷短視頻APP,有時視頻下面的評論中充斥著很多不適宜的發言,讓我很擔心。」
對於網絡上低俗有害類信息屢禁不止的現象,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曾祥敏指出:「利益驅動是最大的推手。」他具體分析稱,首先,網際網路讓信息發布的準入門檻很低,人人都有「麥克風」,賦予用戶便利的同時,也給了不良運營商以可乘之機。其次,發布低俗有害信息的違規成本偏低,被查處後的懲罰措施尚不足以形成強大的威懾力。「在高額利潤和低違規成本的綜合作用下,部分不良運營商甘於冒著被查處的風險,進行違規操作。」
廣大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三觀尚未定型,對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恐怖霸凌等有害信息的辨別力、抵制力較差,用曾祥敏的話說,未成年人很容易「陷入」這些低俗有害內容。一方面,未成年人多數處於中小學教育階段,網絡暴力遊戲、低俗小說等會讓孩子沉迷上癮,如果沒有及時有效地引導,孩子很容易選擇尋求即時的感官快感和刺激,從而降低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低俗有害內容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例如,許多研究表明,網絡暴力遊戲與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存在相關性。同時,這些不良內容也會影響未成年人現實生活交往,不利於未成年人的社會角色轉換,阻礙個人的社會化進程。」曾祥敏舉例稱。
根除網絡環境亂象
亟需各方共同發力
我國未成年人網民數量與佔比持續上升,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也對網際網路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網際網路平臺應建立行之有效的屏障,當好「守門人」。曾祥敏指出,網站平臺在享受網際網路發展紅利的同時,應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加強平臺內容管理,這也是平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孟威看來,網絡平臺不僅要自覺履行信息內容管理的主體責任,通過實名註冊、帳號管理、內容審核、算法跟蹤等機制、措施,禁止和防範不良信息的傳播。「還要增強底線意識,平衡好利益、盈利和保護未成年人之間的關係,推動網絡文化和公共道德的良性發展。」
關於網絡平臺如何進行整改以及加強自治方面,曾祥敏提出相關建議,首先,完善平臺內容分類分級,開發未成年人瀏覽模式,並在進入APP頁面時進行相應提示。其次,通過技術審核加人工審核相配合的方式,積極篩查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低俗有害類信息。與此同時,平臺應當積極為用戶提供舉報通道,並在約定時間內對舉報信息作出反饋,對於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信息應當及時上報。
家庭和校園須充當堅強有力的後盾,形成保護屏障。家長和老師要多與孩子溝通談心、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幫助他們學會在網絡上自我保護、理性社交,並且在生活中找到合適的心靈寄託。
「對待孩子的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對關乎孩子健康成長的問題再怎麼重視都不為過。
從這個意義去審視,剎網絡歪風邪氣、懲違法經營之輩、刑屢教不改之徒,避免扭曲的網絡文化把孩子們帶偏,既是一種針對當下問題的應急之舉,更是一個應對層出不窮網絡亂象的長遠之策。治網如治國,保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才能換來長治久安的氣象。
(參考:人民日報、人民網、光明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