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每件事都有宿世因緣

2021-03-02 五臺山文殊道場
五臺山文殊道場公眾號:wtswsdc五臺山文殊道場歡迎師兄的到來,點擊箭頭上藍字關注我們,與佛結緣,南無阿彌陀佛。

現代的社會,我們很清楚,夫妻不和,貌合神離,父子不和,兄弟不和,什麼原因?你要講原因,那是宿世的因緣。 

修行,從哪裡下手?從人事下手。諸位要知道,對事、對物比較容易,最麻煩的是人!人的麻煩在哪裡?人的麻煩,這裡頭有宿世的因緣。 

你好心對人,人家惡意相向,你學了佛,知道這是宿世因果,知道過去自己對他不好,你不放在心上,怨恨馬上就化解了;如果你不了解三世因果,人家對你不好,你心存怨恨,一心想報復,那好了,這個帳還在,來世還要報,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 

每個人、每一樁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不善的業要消除,怨結要化解!所以,六祖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要不真正通達明了,在逆境裡面你忍不住,你還是跟人家冤冤相報,那你只好等到來生再世,再慢慢地修! 

諸位要曉得,我們自己一生當中的遭遇,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都是有前因的,決不是偶然的。世間沒有偶然的事情,決定有宿世的因緣,就連戰爭當中陣亡的,也有宿世因緣,真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明了了這個真相,我們眼前無論受什麼樣的苦難,我們曉得這是自己造作的結果,決定不會怨天尤人!我們好不容易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在佛法裡頭真的明白了這個道理,了解了事實真相,我們不再搞來世,希望在這一生統統報了。 

我學佛,一生從事於這個工作,章嘉大師替我揀擇的。這一條路子,確實讓我這一生得到幸福美滿!這一個揀擇也得靠緣分,如果我沒有遇到章嘉大師和李炳南老師,肯定現在已經不在這個世間,自己早就不曉得到哪一道去了! 

一個人一生的際遇,古人說得好,「可遇不可求」,那是宿世的因緣。自己總算在過去生中,跟這一些善知識大德們結了善緣,這一生遇到了,得到他們的幫助,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要覺悟到:能夠包容、能夠尊重、能夠謙虛、能夠信賴、能夠敬愛,自己決定得好處;這個好處,不止這一生,而是生生世世。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

  • 釋淨空:每個人、每一樁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
    每個人、每一樁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世間沒有偶然的事情,決定有宿世的因緣,真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佛家講果報有三種,第一種「現報」,凡是果報都有因、都有緣,因緣果報。因是過去生中所造的,緣是現前的,現在所遇到的機緣,把你阿賴耶識裡面這些業因又牽引出來,於是變成現前的果報。
  • 陳劍鍠:每件事的成功不只取決於付出多少,還需要因緣果報
    否則我們所做的可能是善行,所修的是人天福報。他說人世間每件事情的成功,不只是取決於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且還要講求因緣果報。以下為視頻:以下為文字實錄:「人定勝天」是用來鼓勵我們努力向上。我年輕的時候讀到這一句話,凡事都覺得可以勇敢地、勇猛地向前衝,不會因為某一個小挫折就裹足不前。
  • 問起師父佛學的因緣,他孺慕情懷油然而現
    很幸運的是不只讀到師父的著作,還能有因緣親近他老人家」。即使後來師父離開精舍,師父每年都會率眾去拜年。雖然沒有皈依導師,但就是非常契機。先讀《妙雲集》才認識師父的,面對面接觸的時間也不很多!不過已經算很有機會了!因為還可以找到老人家,每年我都會帶信眾去華雨精舍嚮導師拜年!
  • 佛教:不要隨便講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德因緣!
    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很多人會羨慕別人,或者和別人比較,進而產生煩惱。卻不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德因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都有其本身存在的目標,不要隨便批評指責他人,不是他人何敢言他人過錯!不要隨便比較,更不要輕易評價別人。
  • 宿世因緣,母親懷他後,連葷腥都不吃了,胎裡素修行
    南嶽石頭希遷禪師,青原行思禪師之法嗣,端州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人,俗姓陳。大概是宿世修行的緣故,母親自懷上他以後,即不喜歡葷腥;降生後,不哭不鬧,從不給保母添麻煩。希遷自幼聰慧,七八歲時就萌發了出家的念頭。他對鄉民迷信鬼神、殺生祭祀的風氣很不滿,經常「往毀叢祠,奪牛而歸。」
  • 怎樣做是宿世種下的福德智慧?
    布施與供養都有兩面性,智慧的「做作」才是福報,愚痴的「做作」是一種縱容,費力不討好……,「供養」是用付出博得更高層面的心念加持,這是「四兩撥千斤」……,總之,供養的意義是「供一得十」,而布施的意義是「散百得一」,所以此生遇到的「貴人」,是宿世的因緣和結果,切記,修道人了生脫死是在此生
  • 今生能入道修行,必有宿世姻緣的
    道觀裡有一位女老居士,70多歲人,身體還算硬朗,每日負責殿堂內外衛生和接待引導在殿堂的信眾問路,上香等事宜…每日早課五點半開始,女老居士從未缺過席,除非下很大雨時怕路滑,沒辦法過去大殿,給常住大眾很好的學習榜樣。
  • 這源於他和阿彌陀佛的一段宿世前緣
    在《佛說濟諸方等學經》中,世尊講述了他和阿彌陀佛之間的一段宿世前緣,讀罷令人唏噓不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在此經中,釋迦世尊曾經這樣說道:在過去久遠不可計劫之前,有一尊佛,名號是離垢[火*僉]成就功稱如來。此如來出現在世間有八十垓歲之久,他常常為眾生宣說經法。而這位世尊的座下,有一位比丘,他名叫淨命。
  • 佛法:地藏菩薩大願救度眾生,我們是不是具足了被救的因緣
    而遣悟宿世之事。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本師說的意思是,不是菩薩能力不夠,而是眾生習氣重、業障深。比如今生這一世遇到了地藏法門,也能皈依地藏王菩薩去開始修習。但自己半信半疑,也做不到寧舍性命不舍修行的毅力,而且對俗世間的各種誘惑自制能力差,經常犯戒。
  • 佛教:因果不虛,常做這四件事,最損功德福報!
    它是因緣果報的簡說,我們通常所說的因果,即因果律。在佛教文化之中,世間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偶然的,每件事必有其原因,並且會導致結果。經云:「一切諸法之形成,『因』為能生,『果』為所生。」從廣義上來講,人的身口意三業行,都是「因」,並且會產生相應的「果」。自種善因,自得善果;自種惡因,自得惡果。
  • 十二因緣法
    無明又有業相、轉相、現相。一念無明生三細相,境界為緣長六粗,就使我們越來越在迷惑顛倒當中打滾了。《楞嚴經》中說「銷我億劫顛倒想」,億萬劫來我們都是迷惑顛倒的,無量的顛倒見啊!所以輪迴之根源就是我們煩惱愚痴所產生出來的「無明」。「緣」是生起的意思;「行」是我們由於愚痴昏暗,宿世所造的業。這行蘊,如急流水。「行」緣「識」,「識」就是阿賴耶識。
  • 佛陀弟子中這個比丘,是什麼樣的因緣可以手中生金!
    這金財的面貌,端正庒嚴,天性慈和,人人都喜歡他。金財是出生在佛陀住世的時候,金財聽說有位大覺大悟的人天導師———佛陀,能為眾生解除一切苦難,他長大後就請求父母,允許他去跟隨佛陀出家修行,後來得到父母的同意後,金財獨自來到佛陀的住處。當時新落髮的比丘在受戒時都必須向師兄作禮,金財也不例外。金財來到師兄面前頂禮,兩手按地,都有兩枚金錢留於地面。
  • 卦13:宿世姻緣與現世姻緣,該如何選擇?
    (卦例來自面測,當事人信息已抹去)最近公眾號閱讀量實在讓我心碎,你們有什麼想看的後臺留言好吧。這一位女士是朋友介紹認識,後來單獨找我面測的。說完這些後,她又跟上一句:我知道這樣不好,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難控制自己的想法…我馬上跟上她說:其實這種情況,往往宿世以來的姻緣佔了很大部分,有時候欠你的要來報恩,被傷的要來討債,所以分不清的情況下,不如冷靜下來審視。於是在我教會她起卦的方法意念後,她手佔卦象,得「觀之姤」。
  • 細心對待每個人 認真對待每件事
    除了本職工作,蔣志濤和同事還攙扶年齡大的旅客上下車、幫著家長裝卸嬰兒車、給大家搬大件行李,「我們代表的不僅僅是成都警察,更是四川警察,中國警察,必須要有精氣神。」蔣志濤說。 章志存 有啥事都搭把手 3月24日,雙流區各集中醫學觀察點的安保執勤警力完成班次交接。
  • 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的出家神奇因緣
    問:大安法師你好,可否請法師介紹你的學佛因緣?  答:看來時間都到了,要講起來話就比較長了,比較長。總之本人原來是不信佛的,而且對佛教也曾經有過誹謗的言論,寫論文、著作都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沒有現代意識的。也許是造的這些惡業,所以以後生了一場重病,在這場重病當中,我發現了人生最大的問題是生死問題。生死問題不能解決,一切都是空談。
  • 南懷瑾老師:世間一切都離不開因緣,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一切萬有的生命和事物乃因緣所生。「因」是前面的一個動機;只要前面一動,連鎖的關係就來了,就是緣。因緣的連鎖關係如何來的呢?自己來的,無主宰,不是他力,也非自然。生命的誕生與存在,只是因緣的結合。天地之間,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或一件事情,屬於沒有原因而突然孤立發生的。任何生命和事件,都有很多因素和事件而造成,這就是因緣。
  • 佛說: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裡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
    總之,這世上總會有「猝不及防的再見和毫無留戀的散場」,當然也會有「突如其來的遇見和始料未及的歡喜」。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當我們真正經歷過太多的悲歡離合之後,那顆心便淡然了,人也就沉穩了,即便不成熟,也會成長。我常常會覺得,好像我們這一生,無論遇見誰還是失去誰,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好像一切都早有安排。
  • 人世間的事,一酌一飲,皆有因緣
    剛好在陽臺上,有燦爛的陽光。陽光通過窗戶直射在玻璃壺上,有股明晃晃的妥帖溫暖。迫不及待地品嘗一口,軟綿綿地在舌間化開,口感不僅醇厚,而且還十分甘甜。再把汝窯杯裡的茶湯放置在太陽底下仔細觀看,湯色很淡雅,也很清澈透亮。喝了幾泡之後,老茶婆的口感一直縈繞不去,給味蕾留下極致的美好體驗。 和茶界的朋友分享了這款老茶婆。
  • 法華經講記109:年紀大的人一定要注意,因緣不能處理,因緣只能放下
    那麼因緣觀呢?因緣觀是一個助行,理觀是一個正修,三乘法門是一個助行。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修學,就是從理觀帶動事修,事修當然是佛跟法的加持,事修又加持理觀,形成一種妙法,這就是最微妙的法門,世間上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加的殊勝了!這種蓮花式的修學:內觀真如、外修三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