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鍠:每件事的成功不只取決於付出多少,還需要因緣果報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2020年11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登壇開講,這是香港第六屆觀音文化節系列講座佛教文化講座的第三場演講。陳劍鍠教授演講的主題為《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陳劍鍠在演講中提到,菩提心就是毫無條件地對待別人,沒有任何算計,沒有任何目的,那才叫菩提心。否則我們所做的可能是善行,所修的是人天福報。他說人世間每件事情的成功,不只是取決於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且還要講求因緣果報。以下為視頻:

以下為文字實錄:

「人定勝天」是用來鼓勵我們努力向上。我年輕的時候讀到這一句話,凡事都覺得可以勇敢地、勇猛地向前衝,不會因為某一個小挫折就裹足不前。的確這句話是可以拿來當作我們的座右銘,用來鼓勵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上面,可以越挫越勇,當然也絕對不是血氣方剛可以做到。年輕的時候可以血氣方剛,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在生命的情境裡面,了解到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常說在失敗中累積智慧,在挫折中鍛鍊意志,但是這一種智慧,這一種意志的呈現是必須有相應的性格,這種性格必須要內化到生命裡面來。如果你要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個性格可以用所謂的無常觀、無常的知見來成為你的性格。這樣你才能夠發揮出比較永久,耐久的作用力了。

我們常說佛教徒要發慈悲心、要發菩提心、要度眾,其實慈悲心或是所謂的菩提心,哪有那麼容易就發起來。真正的菩提心,有所謂的初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乃至究竟菩提等等,不同的這種層次次第。

但是,總而言之,所謂的菩提心簡單一句話就是:對自己以外的他者是毫無條件地對人家,我們今天對別人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是沒有任何的算計,沒有任何的目的,那個才叫作菩提心。要不然我們所做的可能是善行,所修的是人天福報。

菩提心一定要透過訓練,透過修持才能夠慢慢的增長起來。修持菩提心唯一的條件或者說必備條件讓我們的心先調伏下來。

我們今天必須要塑造出這樣的一個性格出來,這樣的性格我們才能夠長久,其實這樣的性格內化到我們心裏面,是我們的心調柔,我們的心不再驕傲,不再貢高我慢,其實佛法要的就是我們修持,如果我們能把貪嗔痴慢疑弄好的話,應該是可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去面對我們所周遭的困境,因此我們必須要袪除我們的傲慢,佛法叫作貢高我慢。

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有200多年了,乃至於說第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等等。到現在科技發達、醫學發達,讓我們人類好像有恃無恐。其實我們不知道,人類能夠成就的都是小事,大事的成就唯有在天。中國人講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人可以做的,做到的都是小事,真正的大事不是人可以做成。這一句話雖然講的很平淡,大家也琅琅上口,但是道破了多少人生的玄機,凡事都有天意,這個天意不是佛法講的心外求法,外道之法的天意。

人世間的每一件事情的成功,不是只是取決於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且還需要講求因緣果報。正所謂人有百算,但是不如天算,上天只要一算,只要一撇,這麼一算,就決定我們最後的結果。當然我們要去謀,要謀取,我們要努力,這個是過程,人謀是過程,但是天成是結果;人謀在前,天成是在後。

這個天成在佛法裡就是所謂的因緣,如果因緣具足,就能夠天成。所以佛法常講因緣不具足,或者說因緣成熟了,因緣具足了,其實它的道理就是在這裡。然而我們要細細地去想,因緣具足是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

相關焦點

  • 陳劍鍠演講: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
    陳劍鍠教授演講《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陳劍鍠:面臨困難的時候,需要把心安下來反省一下陳劍鍠教授:謝謝,寬運大和尚,在座的各位法師因為凡事都是因緣的問題,如果我們扣緊佛法來講的話,一切是因緣的問題,但是因緣又是很複雜的事情。其實因緣不是單因單緣,不是乃至於所謂的三因三緣,不是三世因果這麼簡單的事情。其實因果關係是多維度的,因緣果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也常說,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就,都是眾因眾緣所成就的,我想所有的佛教徒都會承認這一件事情,乃至接受這一件事情,那麼,如果我們缺單因單緣,任何的事情就無法成就。
  • 對話陳劍鍠:在苦的當下,才可以提升生命的意義
    恰恰剛好,因為苦才需要談生命的意義;也恰恰好,在苦的當下才可以提升我們生命的意義。主持人曾瀞漪:能不能這麼說,人生難得,因為做人才有受苦的機會,因為受苦才有煩惱生智慧的這個機會。剛剛教授在講話當中特別談到的是,人世間每一件事的成功,不只是取決於人付出多少努力,還需要講求因緣果報。
  • 因緣果報
    因果,具足說來應該是「因緣果報」,因是主因,緣是助緣,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事物稱果。宇宙中,大至一個世界,小如一個微塵,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而是隨著因緣不同,果報就會有所差異。因此,要想了解因果,就必須認識因緣,因緣的種類包括:(一)有因緣與無因緣;(二)白因緣與黑因緣;(三)內因緣與外因緣;(四)正因緣與邪因緣。能夠正確認識因緣,才能趨正避邪,才有好的果報。
  • 如何正確看待因緣果報?
    佛法講因果,其實說來,應該是因緣果報,還要注意時間這一因素。只要因緣、時間相聚會,則果報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塵,皆離不開此理。  俗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苦瓜怎能生出甜豆來呢?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如果你種的是善因,就會得善果;種惡因,就會得惡果。有因而無果,那只是時間未到而已。諺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是不報,時候未到。」
  • 因果不饒人,這2類靈氣動物,不要傷害,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每個人一生的吉兇禍福,都是自己的言行舉止所感召來的,所以想要人生事業順暢,家庭吉祥,積德向善就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又因必有果,我們與人為善,將來所遇到的事也都是善的。行善的前提,先做到不去作惡,不然就像往有洞的桶裡注水一樣,一邊積福,一邊折福。行善就要做到佛教的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只要因緣時間相聚會,則果報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塵,皆離不開此理!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佛法講因果,其實說來,應該是因緣果報,還要注意時間這一因素。只要因緣、時間相聚會,則果報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塵,皆離不開此理。俗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苦瓜怎能生出甜豆來呢?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如果你種的是善因,就會得善果;種惡因,就會得惡果。有因而無果,那只是時間未到而已。
  • 每個人每件事都有宿世因緣
    你要講原因,那是宿世的因緣。 修行,從哪裡下手?從人事下手。諸位要知道,對事、對物比較容易,最麻煩的是人!人的麻煩在哪裡?人的麻煩,這裡頭有宿世的因緣。 每個人、每一樁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不善的業要消除,怨結要化解!所以,六祖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要不真正通達明了,在逆境裡面你忍不住,你還是跟人家冤冤相報,那你只好等到來生再世,再慢慢地修! 諸位要曉得,我們自己一生當中的遭遇,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都是有前因的,決不是偶然的。
  • 從郭文思到鮑毓明,小權力惹出大事件,背後因緣果報令人深思
    這其中,最無辜的是那位受害人,好心好意提醒他戴口罩,結果卻成了他因緣果報的一個犧牲品。鮑毓明相關的韓某某,同樣是膨脹之後嘗到了因緣果報的滋味規則的魅力就在於,它始終存在,你可以大著膽子違背它,但早晚還是要受到懲罰,有因就有果的果報效應
  • 成語一成不變:觸法刑罰 善惡果報
    果報後來人也有引申「一成不變」作為事物一經形成,即不易改變的意思。唐代白居易的文章《太湖石記》就有這樣的引申用意:「然而(石)自一成不變以來,不知幾千萬年,或委海隅,或淪湖底。」(就說自混沌初成的石頭,有的散落海角,有的淪落湖底,一成不變已經不知經過幾千萬年了。)
  • 【視頻】淨土修學安心法要講解 第18講 惡緣不生 取淨果報
    我們今天學習淨土修學安心法要講解 第十八講,惡緣不生,取淨果報。萬法因緣生,沒有因固然不能結果,有因可能也不結果,這個當中必須得有緣。緣有四種:親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凡是發生的因緣於眾生有害的,都要堵住它,沒緣就不會結果。譬如佛家喝水,必得濾過,在野外沒有東西過濾,也得喝,能否迴避不作惡緣,全在個人的誠心,雙方不害,自然得清淨的果報。
  • 佛教:最消耗福報的4件事,不要再做了,果報不饒人!
    這世上的任何事皆不離因果,如那句偈語所說: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我們當下的所有遭遇都是自身因果業報的顯現,並非無緣無故。《太上感應篇》裡也講: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生的福氣是自己修來的,災禍也都是自找的,「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世人皆喜歡求佛,一有苦就求佛菩薩庇佑,大家都去求菩薩,菩薩該有多苦?
  • 釋淨空:每個人、每一樁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
    每個人、每一樁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世間沒有偶然的事情,決定有宿世的因緣,真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佛家講果報有三種,第一種「現報」,凡是果報都有因、都有緣,因緣果報。因是過去生中所造的,緣是現前的,現在所遇到的機緣,把你阿賴耶識裡面這些業因又牽引出來,於是變成現前的果報。
  • 十二因緣圖——禪解太極圖之心法
    在這十二因緣中的『愛、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無明』之心。無明有貪、嗔、痴等種種的煩惱,但是此十二因緣中特別指的是貪愛,它最嚴重,可以引發業力形成將來的果報。因為我們渴求、貪愛、使到將來它形成果報,固在十二因緣中,貪愛佔很重要的位置,因『愛、取』故生將來『有』。
  • 因緣果報,絲毫不差,學佛後,身上出現3種狀態,說明你走對了路
    我們在這世間只要覺悟,事事都是佛法,所以要想求佛法,不用離開世間,不用離開眼前人、事、物所有的環境,就能求到佛法,就能開悟,能證果。「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悟之法就叫佛法。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今生有緣能遇到佛法,就應萬分珍惜,想信很多同修學佛後,都會遇到種種逆緣境,不學佛還好,學佛後各種問題都出現了,其實這些境界,都是幫助我們的,消我業障,斷我煩惱。
  • 「造業」是否真有「果報」呢?
    如阿闍王在聆聽佛陀開示《沙門果經》時,已具備了證得「須陀洹果」的一切因緣,但他曾因篡奪王位而弒父,即使親在佛前懺悔並歸依,仍因此而未能當生得法眼淨(證初果)。相對的,殺人魔鴦崛利摩羅出家前信奉殺人可得涅槃的邪見,以砍人手指作指鬘的邪法修行,在他正要殺害親生母親時,幸蒙佛陀趕往度化,才沒有犯下重業,在懺悔改過後,出家精進修行,證得阿羅漢果。
  • 因果報應:一句「惡語」所帶來的果報有多嚴重,佛用一個故事揭曉
    此文字數「一千六百餘字」閱讀時長預計需要6分鐘!在當下,有很多人覺得「因果之說,只是佛門中忽悠他人的一種手段。」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古人云:「不要以為無人知曉,虛空中有注視你的眼睛,善惡臨終總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就是在敘說「因果報應,並非虛談。」
  • 「厚黑學教主」李宗吾的果報
    答案:只需要點擊圖片上邊的《了知因果》關注即可!「厚黑教主」李宗吾的果報    李宗吾(1879.2.3-1943.9.28),本是有福之人,做過四川大學教授,歷任中學校長、省議員、省長署教育廳副廳長及省督學等職。生平以「厚黑教主」自居,他對史書斷章取義、誹謗聖賢、宣揚無因果論,顛覆倫理道德,厚黑即為人要臉厚心黑,這樣才能成大事,這種遺毒如今依然在影響著今天的人們。
  • 深知成功需要努力,沒有付出哪有回報
    ​深知成功需要努力,沒有付出哪有回報一個謙虛寬容的人,所看到的是平和與自然,所做到的是善待自己和身邊的所有人,會把成功當成下一個旅途的開始,因為深知成功需要努力,假如失敗會把握心裡的承受能力,他不會誇誇其談,炫耀他的成功,之所以是深深的明白,沒有付出哪有回報。
  • 佛陀示現的因緣果報——佛十宿緣
    國人隨從看此因緣。佛恐眾人見償此緣,皆當悶死。故語眾人,各自還歸。亦敕諸比丘眾,各還己房。佛便心念,當償宿緣。遂疊大衣,敷座而坐。即展右足,木槍便從足趺徹過。舍利弗等皆至佛所,禮拜慰問。為說宿緣:往昔有兩部主賈客,入海取寶。後遇水漲爭船。第二部主與第一部主格戰。第二部主以鑹(七亂切)矛,鑹第一部主腳,徹過,即便命終。佛告舍利弗,爾時第二部主者,則我身是。第一部主者,今提婆達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