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鍠演講: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為方便網友閱讀查找,鳳凰網編輯根據演講內容添加了引導小標題)

主持人曾瀞漪: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鳳凰衛視主持人曾瀞漪。歡迎各位來參加2020第六屆觀音文化節佛教文化講座,今天是第三場。

在這一系列的講座當中,我們是從11月初開始的,圍繞的是在新冠疫情之下,環境的變化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我們藉此探討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今天站在這裡的時候,各位有沒有一點點的焦慮,有沒有一點點的害怕,比我們前兩場的時候站在這裡,聽在這裡的時候更害怕。今天我聽到一個數字是香港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初步確診又增加了45宗,很多人聽起來就說,疫情這樣下去無日無之,該怎麼辦?我剛剛上臺的時候一直在想著:我的口罩該戴嗎?還是應該拿下來,拿下來對大家比較禮貌,帶上去好像覺得比較安全,這樣的焦慮我相信不只是我一個人而已,我相信對很多的人現在的生活都充滿了這樣一個焦慮。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我們常在想,為什麼我們目前的生活會面臨很多的糾結、焦慮。焦慮從何而來?又如何去解決?

有專家說在疫情之下,這種對人心理產生的壓力會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甚至在疫情之後的兩三年,都會是心理病的關鍵時期。我們如何能夠走出焦慮;如何在疫情之下找到生命的意義,去提升生命的價值,脫離這種焦慮;我們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依靠……

今天在現場我們特別請來的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他跟我們談一談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要特別介紹一下陳教授,在前兩場我們聽過了寬運法師、淨因法師的講座,今天陳陳劍鍠教授要從人間佛教的角度來談一談。他對於彌陀淨土法門有深刻的研究,近10年更是從經典的研究到近代高僧,像星雲大師、聖嚴法師、印順導師等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的思想有深入研究,他是兩岸四地鑽研淨土思想深具影響力的學者。熱烈掌聲歡迎陳劍鍠教授!

陳劍鍠教授演講《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陳劍鍠:面臨困難的時候,需要把心安下來反省一下

陳劍鍠教授:謝謝,寬運大和尚,在座的各位法師、各位大德,下午好!

首先感謝剛才我們曾主持人的介紹,我們現在處在變動不居的情況之下,尤其現在面臨新冠肺炎的疫情,人心惶惶,在佛教的立場來講的話,我大體上會從無常,或是所謂的貪、嗔、痴這三個角度來看。

剛才與曾主持人私底閒聊的時候,她問了我幾個問題:現在的人面對新冠疫情,我們該如何去面對它?或者該用什麼心態?用什麼知識、用什麼背景去面對現在所遭遇的困難。我說,如果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不外乎就是無常觀。

大家都知道無常,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反正一切都是在變動就是無常,乃至於現在對於無常的一個解釋。比如說這個人有什麼橫逆,遭遇什麼的困難,無常到來,這個是對無常的衍生意義。

無常的原始意義,就是一種所謂緣起緣滅的一種變動不居的情狀,一種狀態,它是一個中性的事情的情況,如同我們在講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或是所謂的自信自負。尤其自作自受這一句話,我們常常會用來罵人家,說你活該;做了什麼事情你活該,你自作自受。這個都還是引申意的,自作自受它是中性詞,就是我們佛法裡面所說的自因自果,因此你自作自受。

在疫情全球肆虐,一場看不見的戰爭,人類的浩劫,其實我們是這樣子去面對這樣的疫情,我們的心非常不安。相對的也就是因為我們不安,所以才會走入宗教。其實我們隨時都在不安的情況當中,我常常問:不管你是進入基督教、進入天主教、伊斯蘭教乃至我們的佛教,請問你為什麼要進入宗教呢?因為我們心不安。

各宗各派,各個宗教,他談的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去找到安身立命的處境,因為我們不安,所以我們要進入到宗教裡面,想要去求得一個安心的東西。

禪宗初祖達摩跟慧可二祖,慧可去找達摩說我心不安,你可不可以幫我安心。達摩說,你把心拿出來。慧可找不到心在哪裡。佛法講的心不是我們指心臟的這個肉團心,他找不到。達摩說,安心竟,當你找不到的當下 就把你心安好了。

這個「竟」已經完整的幫你安好,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本性具足了,我們各自眾生的佛性是本自具足的,所以當我們心不安的時候,我們在如此真切的苦難,我們帶給人類無比的傷痛,處處都有刻骨銘心的故事在發生著。

我們都知道當時疫情一發生的時候,我們也在關注很多的新聞,武漢封城了,有很多人因為一家人的感染,乃至於剩下一個小孩子,孤苦伶仃,種種的故事都在發生。令人傷痛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串演著。

義大利有一個富豪,因為他的家人全部感染而死亡,他因此而感到人生非常的沒有意義。

人生的意義在哪裡,他家財萬貫,結果他深感人生毫無意義的情況之下,他自己跳樓自殺身亡。所以,現在我們面臨這樣困難的時候,我們的確需要冷靜的把心安下來,好好思考一下,反省一下。反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儒家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我們每天都要多反省。反省什麼呢?為人謀而不忠乎,傳習而不學乎,乃至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也就是說,每天有沒有常常地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在跟別人交往的時候是否守信;乃至於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我們是否有用在實踐上面;總而言之,我們時時必須要去反省,反省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我們反省了,其實常常不是反省自己的錯誤,我們在吾日三省吾身的過程當中,我們反省的,我常說,我們都是在反省對方的錯,對方是如何地對我不好,或者是說他哪裡對我怎麼樣對不起我,非常地憤怒,整個人幾乎要爆炸,充分表現出我們佛教所說的——貪嗔痴三惡毒。

陳劍鍠教授演講《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陳劍鍠:凡夫所看到的是對錯,菩薩所看到的只有因果

我在年輕的時候,讀書讀到人定勝天這個詞,我想這個字每一個人讀到的時候,都會讓我們感到內心充滿了無限力量,而且我們有一種不可一世的覺受,認為這世界上好像沒有什麼事情我們做不到的,即便是天,我們都可以超越它。所以當時因為年輕人血氣方剛,而且心中有種種的理想,那一種捨我其誰、勇往直前的勇氣,是非常剛強的,也是值得嘉許。然而年紀漸漸增長,經過歲月的洗禮,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想像的這樣子。我們有許許多多的無奈,真的沒辦法就是沒辦法。為什麼沒辦法?因為凡事都是因緣的問題,如果我們扣緊佛法來講的話,一切是因緣的問題,但是因緣又是很複雜的事情。其實因緣不是單因單緣,不是乃至於所謂的三因三緣,不是三世因果這麼簡單的事情。

其實因果關係是多維度的,因緣果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也常說,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就,都是眾因眾緣所成就的,我想所有的佛教徒都會承認這一件事情,乃至接受這一件事情,那麼,如果我們缺單因單緣,任何的事情就無法成就。例如蜘蛛網,蜘蛛網的每一個節點,它跟任何的一個節點,都有關係的,都有關聯的,換句話說,任何的一個節點之所以能夠被結成,它跟其他的節點,它的支撐點都有密切的關係,每個節點之間是相互襯託的,互相互補互存的,所以這個就是所謂的因果關係。

當然這個還只是從平面的角度去想,如果我們再進一層的,用所謂的立體的空間去想像的話,在這一面蜘蛛網的一個節點,跟任何一面的節點,是不是也都有連帶的關係。所以當我們這一個節點要去成立,要去成就,要去它所謂的織網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有其他的節點來襯託。

我講的這還只是三度空間,如果我們進入到人類三度空間看不到的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度空間呢?就是我們講的過去、現在、未來,乃至於不同維度的,天人的因果,或是說淨土的因果,我想那是不同維度的吧,但是那個也一樣涵蓋在我們現在的節點上。

佛教告訴我們因果不可思議,他的不可思、不可議,道理就是在這裡,不是可以用我們的邏輯思辨,我們的名相分析,乃至概念思維等等,如果用這樣所謂的概念名相思維的話,這個時候我們的知識性的東西,就會顯得很蒼白而無力。所以我們必須要從這個立場,不管是三度的或是四度、五度的,多維度的空間去看這一個因果關係。

如果我們今天有這個立場,以這個心態來面對疫情的話,我想比較容易去談提升我們生命意義的問題。因為其實生命意義的提升,不是知識的問題,我們讀再多的書,其實很難去觸及到生命的那一個點,也絕對不是剛才所說的邏輯的思辨、名相的思維、概念的分析等等所能做到的。

如果大家接受了這樣一個論點,乃至這樣的想法已經入心的話,那麼你們肯定會繼續追問,怎麼做才能夠提升?這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所以我們先給一個簡單的答案就是說,如果從佛教的做法:

第一:我們需具備一個所謂的緣起緣滅的正知正見,佛法要的就是要我們證入空性,我們凡夫很難做到。空性是在緣起的當下證入的,所以佛法有一句叫做緣起性空,沒有緣起緣滅的當下,就沒有空性這個事情,簡單講空性也是假名而立的,但是這個對我們來講,現在還是語言層次的說明而已。

實際的是你要去實踐,要去碰觸到內心的那一個點,那一種覺受。在緣起緣滅的當下,去體悟它這個空性,但是我們做不到。如果沒有的話,我們應該要有緣起緣滅的正知正見,我們稱它叫作空性見,就是空性的知見,空性的知見就是無常的知見。就像一開始我們用佛法的角度來談如何面對疫情,如何提升我們生命意義的整個歷程的話,我們要從無常觀裡面去看。時時要有這種所謂的緣起緣滅的知見,這個就是所謂的空性的知見。我們沒有證入,但是至少我們要有這種觀念,這種想法,去面對我們現在當下所發生的事情。

第二:要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在行、住、坐、臥、當中去實踐無常觀。其實我們常常生活在二元對立裡面,不是對就是錯。我曾跟我的學生上課說:在凡夫的眼裡有是非、有對錯,在菩薩的眼裡只有因果。

菩薩看到的是一個緣起緣滅的東西,但是我們眾生總是在看高矮胖瘦、貧富貴賤、對錯等等這樣二元對立的事情。因為我們在二元對立的思維當中,所以我們陷入了痛苦,我們執著了。

我們要回過頭,至少我們還沒證入空性,我們要有一個所謂緣起緣滅的正知正見,簡單講就是空性見,空性的知見。我們要時時地這樣放在心裡,如果你是一個佛教徒,你是一個想要在佛教裡面修持有所得益的話,你要時時刻刻地把這樣的無常觀放在我們的心裡,不管你修的是任何的宗派,不管是念佛、你是禪修、你是修天台的止觀等等,就一定要這樣子去面對我們周遭的一切。

陳劍鍠教授演講《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陳劍鍠:每件事的成功不只取決於付出多少,還需要因緣果報

「人定勝天」是用來鼓勵我們努力向上。我年輕的時候讀到這一句話,凡事都覺得可以勇敢地、勇猛地向前衝,不會因為某一個小挫折就裹足不前。的確這句話是可以拿來當作我們的座右銘,用來鼓勵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上面,可以越挫越勇,當然也絕對不是血氣方剛可以做到。年輕的時候可以血氣方剛,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在生命的情境裡面,了解到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常說在失敗中累積智慧,在挫折中鍛鍊意志,但是這一種智慧,這一種意志的呈現是必須有相應的性格,這種性格必須要內化到生命裡面來。如果你要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個性格可以用所謂的無常觀、無常的知見來成為你的性格。這樣你才能夠發揮出比較永久,耐久的作用力了。

我們常說佛教徒要發慈悲心、要發菩提心、要度眾,其實慈悲心或是所謂的菩提心,哪有那麼容易就發起來。真正的菩提心,有所謂的初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乃至究竟菩提等等,不同的這種層次次第。

但是,總而言之,所謂的菩提心簡單一句話就是:對自己以外的他者是毫無條件地對人家,我們今天對別人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是沒有任何的算計,沒有任何的目的,那個才叫作菩提心。要不然我們所做的可能是善行,所修的是人天福報。

菩提心一定要透過訓練,透過修持才能夠慢慢的增長起來。修持菩提心唯一的條件或者說必備條件讓我們的心先調伏下來。

我們今天必須要塑造出這樣的一個性格出來,這樣的性格我們才能夠長久,其實這樣的性格內化到我們心裏面,是我們的心調柔,我們的心不再驕傲,不再貢高我慢,其實佛法要的就是我們修持,如果我們能把貪嗔痴慢疑弄好的話,應該是可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去面對我們所周遭的困境,因此我們必須要袪除我們的傲慢,佛法叫作貢高我慢。

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有200多年了,乃至於說第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等等。到現在科技發達、醫學發達,讓我們人類好像有恃無恐。其實我們不知道,人類能夠成就的都是小事,大事的成就唯有在天。中國人講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人可以做的,做到的都是小事,真正的大事不是人可以做成。這一句話雖然講的很平淡,大家也琅琅上口,但是道破了多少人生的玄機,凡事都有天意,這個天意不是佛法講的心外求法,外道之法的天意。

人世間的每一件事情的成功,不是只是取決於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且還需要講求因緣果報。正所謂人有百算,但是不如天算,上天只要一算,只要一撇,這麼一算,就決定我們最後的結果。當然我們要去謀,要謀取,我們要努力,這個是過程,人謀是過程,但是天成是結果;人謀在前,天成是在後。

這個天成在佛法裡就是所謂的因緣,如果因緣具足,就能夠天成。所以佛法常講因緣不具足,或者說因緣成熟了,因緣具足了,其實它的道理就是在這裡。然而我們要細細地去想,因緣具足是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陳劍鍠教授演講《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陳劍鍠:貪嗔痴,就是佛教裡面的三毒

我們都知道,即使現在的科學界或是很多科學家在談的問題,尤其現在流行到量子力學。現在我們眼所見、耳所聽、身所處的種種情境只是佔宇宙的7%,這個叫做明物質。包括我們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們所看到的那個是明物質,所以科學所研究的就是這些明物質。現在的科學告訴我們太陽系之外有銀河系,銀河之外有室女星系,室女星系之外有超室女星系,超室女星系之外有長城星系等等,一直不斷地出去,乃至到了泡狀結構,所以整個宇宙是不斷地一直在生成、不斷地在擴展,我們地球在這裡當中只是一粒微塵,這個佛經早已告訴我們。

我們所看得到的、聽得到的、摸得到的是明物質,暗物質佔23%,還有70%是不明物體。你看這與宇宙多麼浩瀚,乃至於不可思議的事情,有這麼的多。我們都知道我們的科學、我們的醫學、包括我們大腦大體上可以認識的話,不到百分之八九,頂多十;我們這一顆眼睛,我們的醫學現在是多麼的進步,對這一顆眼睛的認識也僅多達到百分之十幾,有很多很多,太多我們是不明白。

我們的人類是這麼的渺小,乃至於我們的地球在這宇宙中是一粒微塵。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去認識自己的話,乃至於認識自己的不足,不貢高我慢的話,謙卑下來的時候,放下我們的貢高我慢,而不會因為貢高我慢促成我們的無明,我們就能夠很清楚地面對我們的周遭環境。所以從這裡引到了無明的問題,在佛法裡面,眾生因為無明而流轉生死,在六道裡面不斷地輪迴,這個概念大家都有的。但是問題也就是在這裡,我們剛好相反的要如何背塵合覺地去生命提升,關鍵就是在這裡。在破除無明,然後而遠離貪嗔痴,去講戒定慧。

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個塵埃,佛教的用語是微塵,人類在這宇宙當中其實很渺小,但是我們平常習以為常的,如同他影片裡面所說的,習以為常的生活,司空見慣的事情,乃至於篤定信奉的科學。我們在這一刻是不是應該要重新思考,重新去定位一下,這跟我們現在面對疫情,如何提升生命的意義,是不是也需要用同樣的方式,來重新定義乃至定位,而去看待他。

生命的意義,尤其我們新冠病毒所產生的疾病死亡,讓我們學習停頓;當時經濟受挫了;尤其現在還在蔓延著,我們人際之間疏離了等等問題,這個不禁讓我們要反省:人活在這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到底人活在這世界上有沒有意義?乃至有人直接就說沒有意義。

其實有一些人,他在面對新冠疫情的時候,因為經濟困頓、物資不足而感到無比的迷茫。不只是香港,全世界各地都是。

這樣的眾生、這樣的朋友,他們其實在面對生命的時候,在這麼困頓的情況之下,他會覺得生命有意義,其實人類一直以來都處在非常彷徨無助的情況之下,並且為了延伸而不斷地去勞逸,其實人生不易的,因為我們的資源分配是不均的。而且在這娑婆世界,我們的生活環境是非常地不理想。在娑婆世界裡面比較理想的,在我們人道裡面,就是所謂的北俱蘆洲,比較理想的壽命1000歲;我們這裡是南閻浮提——壽命100歲、80歲;東勝神州、西牛賀洲各250歲跟500歲。整個的物質是完全不一樣的,北俱蘆洲所受的生活幾乎達到所謂的共產主義的這種思想,即所有的物資都是共產的、都是共有的,所以沒有紛爭。只要大家物資豐沛的話,就不會有鬥爭。

但儘管如此,我們在娑婆世界裡面的人道——俱蘆洲。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每天為這個養家餬口,大部分人都非常的勞累,到處都在奔忙,但是人應該要這麼忙嗎?其實人不應該這麼忙,人應該是很悠閒的、很自在的、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如同我所說的:在物質不匱乏的情況之下,讓自己多一點時間,來靜默、來思考生命的意義。

其實,我們整個時代的巨輪,一直不斷的往前滾動,讓我們沒有喘息的時間。我想大家都身同感受,心中有的就是不斷的去積累。我們所看到的,或許我們自己不能夠去實際的去體證,但是從佛法的角度去看到的是:我們都不斷地在積累貪嗔痴,我們因貪而起嗔;貪不得我生氣;貪到了怕失去,也生氣;所以貪接著而來就嗔,因嗔產生無明,這就是佛教裡面講的三毒。其實這個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所處的環境。

陳劍鍠教授演講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陳劍鍠:人為什麼會生氣?因為心中有生氣的種子

我們環顧這裡所處的世界,就是佛教裡面講的娑婆世界,諸佛世界在經典裡面講的是所謂具有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樣的五濁惡世。劫濁就是人壽命減至三十歲,開始饑饉起了災疫,減至二十歲;見濁就是我們有邪法,邪見等等,不修善道;煩惱濁是彼此互相因為慳貪而鬥爭,彼此爾虞我詐,諂曲虛誑;眾生濁就是我們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師長、不害怕因果報應、不作功德、不持齋戒;命濁就是所謂壽濁,我們現在娑婆世界,目前所謂的成住壞空,我們在「住劫」,「住劫」裡面有「增劫」跟「減劫」,我們是在「減劫」的情況下,人壽每100年減1歲,從8萬歲減到100歲,這個叫作減劫,減到10歲,再反過來,從10歲每100年增1歲,增到8萬歲,這個叫增劫。我們現在就是在一個減劫的情況之下,成住壞空的四大劫,每一大劫有20中劫,我們現在住劫,住劫有增劫和減劫這樣一個不同的情況。

我們娑婆世界有很多的無奈,例如刀兵災難、戰爭、朝不保夕、壽命短促,包括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新冠肺炎也是一樣。中國歷代以來,根據史學家的統計,每一個朝代至少都2000起以上的災難,只是大家時間不長,每天覺得好像沒事。因為我們福報太大了,我們沒有去面對,好比現在在座的,大家在這裡很舒服的,在一個這麼莊嚴的觀音講堂彼此切磋佛法,其實這是很大的福報。在外面顛沛流離的,有一餐沒一餐的眾生太多太多了。

歷代以來大大小小的災難,中國的每一個朝代至少都2000起以上,水災、旱澇等等,所以是民不聊生。

當我們去面對災難的時候,要把心調柔下來,因為對佛教而言,進入佛門就要做一個有修有證的佛教徒。佛教不是讓我們只是在這裡、求福、求長壽、求婚姻、求健康,那個都不是,那個只是人天乘。

佛法有五乘共法,佛教不是要讓我們來滿足願望,佛教是來提升我們的精神,精神的升華。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進入修持的情況的時候,是應該要時時刻刻與佛的智慧跟慈悲相連,就是所謂的行佛所行,跟佛菩薩學習。所以佛教的修行人,第一要務就是要讓心調柔下來,要想讓心調柔下來的話,各宗各派有他的方法,最簡單的還是要有必定的禪修經驗或是禪定功夫。心一定下來的時候,你心就自然調柔下來了。

我們常常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事、物,並會用自己的習慣、教育、知識等慣性思維來判斷外在的一切,其實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之下陷入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妖魔化行為中。其實這都是心不調柔所產生的問題,不調柔的意思也就是我執很重,而且有很強的貪嗔痴,但是我們常常在合理化我們自己的貪嗔痴,但這就是一種無明。

舉個例子:蘇東坡跟佛印禪師在打坐的時候,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佛法講一切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他們兩個在打坐的時候,蘇東坡就問佛印禪師,自己坐的樣子是不是像一尊佛?佛印說對,非常的莊嚴。

他就反問,你看我現在的坐姿是什麼?蘇東坡心想,好,被我逮到機會,我這一次一定要好好整他。當禪師反問他,那你看我所坐的姿態像什麼?蘇東坡回答他,你坐的像一坨屎。佛印禪師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跟他說,阿彌陀佛!

從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因為蘇東坡的心不乾淨,他很得意地回去,遇到他的妹妹蘇小妹,我今天把佛印禪師整了一下,結果蘇小妹說為什麼?他哥哥跟他講了這個故事之後,她說哥你輸得太慘,人家佛印禪師因為心裡乾淨,所以把你看成一尊佛;可是因為你心裡不乾淨,你內心產生的貪嗔痴,所以你把別人看作是一堆牛屎。所以,我們絕對要在這個情況之下去看到自己的心情,包括如何去看到我們周遭的人,乃至於新冠肺炎。

在西方的心理學一樣有這樣的研究,人為什麼會生氣?因為心中有生氣的種子,當外緣一起來的時候,佛法講,它的境緣一起來的時候,根、塵、識,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六識。因為你內在因為有因,有那個種子。所以那個境緣一起來的時候,生氣了。西方的心理學就是這樣,恰恰地跟佛教唯識學所說的種子說一樣的,因為我們在阿賴耶識裡面有這樣的種子。所以在緣起的情況之下,我們表現出來,所以生氣。其實是因為我們心中有這樣的種子,種子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當外在的境緣現前的時候,因跟緣結合在一起,產生這個結果。

我講這個故事的道理是想告訴大家:我們今天有新冠肺炎,其實是我們眾生共業來的,從佛法講的因緣果報來講,是因為我們有種那個因,所以我們成這樣的果。既然做這樣的果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坦然去面對它。在眾生眼前看到的只有是非對錯,在菩薩的心裡所看到的只有因果。因為因果不過就是每一件事情,每一件事情所呈現出來的樣貌,所以要用本心去面對它。

如果我們在面對新冠疫情的時候,雖然我們遭遇到種種的困頓,不管是經濟上的,人際上的疏離,但是如果我們用一種所謂的佛教因緣的,緣起緣滅的無常觀去面對的話,我想應該可以更加的有智慧去操控它,去超越它。在超越的過程當中,我們生命的意義就可以提升出來。我今天就跟各位做簡短的報告到此,謝謝各位!

陳劍鍠教授與寬運大和尚、曾瀞漪等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

相關焦點

  • 對話陳劍鍠:在苦的當下,才可以提升生命的意義
    我們就在這裡,我們對生命的痛苦是如此的真切,有朋友在問,我們每天都要為生活那樣的辛苦。教授,我們還有什麼資格談生命的意義?因為生活實在太痛苦了,請您先回答這個問題。陳劍鍠教授:因為在苦當中才能夠看到生命的意義。佛法講的是苦集滅道「四聖諦」,苦諦,諦就是我們看到那個真實,諦就是諦理詳實,就是事情的真相,我們的確是在苦當中,這是事實,所以苦。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苦是一個真實的事情。
  • 陳劍鍠:每件事的成功不只取決於付出多少,還需要因緣果報
    編者按:2020年11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登壇開講,這是香港第六屆觀音文化節系列講座佛教文化講座的第三場演講。陳劍鍠教授演講的主題為《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陳劍鍠在演講中提到,菩提心就是毫無條件地對待別人,沒有任何算計,沒有任何目的,那才叫菩提心。
  • 衍空法師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安心
    境當自強」,如何在「疫」境中安心,最初定這個題目的時候,其實沒有深思熟慮。衍空法師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安心》(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衍空法師:人生就是不斷地選擇,看你能不能選擇得好作為一個人,對事物,在佛教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知因果
  • 駱慧瑛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增強身心靈環保意識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慈悲的力量,「疫」境當自強》中的《如何在「疫」境中增強身心靈環保意識》。今天談到主題的時候我特別想到,最近在分裂的世界當中,大家最大的共識是跟環保、是跟氣候變化有關的,所以今天我們的演講,就讓我想到這個問題。比如說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的環境現在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但是在2020年疫情之下,全世界有個最大的共識,那就是要應對氣候的變化。
  • 潘宗光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學習正向思維
    有請潘宗光校長為我們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學習正向思維》,有請潘校長。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精進基金會長潘宗光教授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學習正向思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潘宗光:任何正向思維一定有個正確的指標潘宗光教授
  • 楊勳先生演講:如何在「疫」境中踐行夫妻和諧相處之道
    楊勳先生演講《如何在「疫」境中踐行夫妻和諧相處之道》(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楊勳先生:每個人都離不開這六樣東西主持人曾瀞漪:大家好本來我們想請他談談「疫」境當中的企業應對之道,但是他特別想談的是如何在「疫」境中踐行夫妻和諧相處之道。原因是他認為在「疫」境當中,很多人還沒有看到或者是還沒有認識到夫妻在疫情當中受到的衝擊,這個關係是需要值得關注的,所以他今天要提醒並且分享他的一些看法。而因為疫情嚴峻的關係,因香港疫情的關係,所以他在內地給我們做視頻聯線,我們先請楊勳先生做主題演講。
  • 寬運法師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實踐菩薩道精神
    觀音文化節是由香港儒、釋、道三教合作支持的活動,有超過十場佛教文化講座,今天是第一場,由寬運法師為我們闡述今年活動主題:眾生命運共同體——如何在疫情(境)當中實踐菩薩道精神。讓我們熱烈歡迎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觀總持、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有請!
  • 淨因法師:如何在「疫」境中體悟無常,省思生死
    今天我們要進行的是佛教文化講座的第二場,我們邀請到的是寶蓮禪寺方丈淨因法師,為我們主講《如何在「疫境」中體悟無常,省思生死》。上個星期我們同樣在這裡,寬運法師告訴我們在「疫境」中如何去看「眾生命運共同體」,如何在「疫境」中實踐菩薩道精神。我不知道各位聽完那場講座之後有沒有體悟。我的體悟很大。
  • 探尋生命價值和意義!上海「生命教育」聯合教研室落戶靜安→
    日前,由上海市學習型社會建設服務指導中心辦公室搭建的上海社區教育課程聯合教研室(又稱「上海『生命教育』聯合教研室」),在靜安區社區學院成立,並舉行揭牌儀式。該教研室將引領全市社區教育機構,開展生命價值和意義以及如何提升生命質量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 奇蹟宇宙 | 生命的根本意義,是提升意識能量層級!
    這種改變不僅能夠改變一個人自己的生命,而且他的能量場也能夠改變他人,甚至影響世界。隨著地球進入新的時代,更多的人將邁向高能級,地球的整體能量也要提升到一定的更高水平。這需要更多人參與到這個全球覺醒的活動中來,更多的人需要邁向覺醒,更多的人需要充滿愛和喜悅。
  • 追問讀書意義,探討生命價值——三門中學舉行主題演講賽
    4月19日晚上,三門中學「讀書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主題演講賽在體藝館前廣場如期舉行。
  • 《活出生命的意義》: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他不但開創意義療法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還經常去世界各大高校進行演講,67歲時學習駕駛飛機的技術,80歲時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弗蘭克爾說:人需要做的,不是像某些存在主義哲學家所教導的那樣去忍受生命的無意義,而是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去把握生命之無限意義。2.
  • 以「疫」為書,生命教育正當時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讓整個社會共同投身於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中,共同戰「疫」。「停課不停學」期間,廣州市中小學校將疫情變成教材,引導學生們讀好、讀懂社會這本無字書。通過家校聯動,潤物無聲地上好生命教育這一課,讓學生認識生命本質。
  • 發現生命的意義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出生於1905年,16歲時發表了題為《生命的意義》演講;18歲高中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談哲學思想的心理學》;19歲時應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兩位心理學大咖邀請在國際心理學雜誌弗蘭克爾提出的意義療法就是引導來訪者尋找和發現生命的意義,樹立明確的生活目標
  • 《思維的囚徒》:如何生活在生命的意義的底層?
    聽了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好,他真的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且聽我將詳細闡述。作者及其老師簡介作者亞歷克斯petakes是著名心理學家、意義治療創始人維克託·弗蘭克爾的老師,他和維克託·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在同一行,這本書記錄在樊登本書中,他將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運用到現代工作和生活中,啟發讀者去發現工作和生活的意義,並用「意義」來對抗焦慮、抑鬱和空虛的虛擬生活困境。
  • 如何在短期內提升你的演講能力?
    原因就在於缺少進階的方法,演講是有很多成分技能的,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如何在短期內提升你的演講水平!包括如何驅動聽眾的左右腦,以及如何滿足大腦五大基本機能的訴求。1如何改造那些令人枯燥的演講?
  • 領導如何進行即興演講?用「3麼4定」萬能公式,有效提升演講能力
    排在第一的是「死亡」,排在第二的是「當眾即興演講」。可見,當眾即興演是多麼令人恐懼的事情。作為領導,經常需要進行即興演講。如何提升即興演講能力?下面介紹一套萬能的公式:「3麼4定」法。下面以某著名乳業品牌企業出現食品安全事故為例,為看看如何進行即興演講。某著名乳業品牌素來聲譽很好,最近卻由於倉庫管理員的疏忽,導致一批漏貼次品標示的產品出倉,並發運到當地某小學的早餐桌上,導致數百名學生餐後出現嘔吐腹瀉,引起社會的關注和質疑。事發後,作為政府分管經濟的領導,到該企業時在全體員工面前,如何作即興演講?
  • 提升口才,公眾演講學會這幾招就夠了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囧境,在匯報工作時總是很難流暢的做匯報,內心緊張且一開口就支吾,說不到重點。你有沒有這樣的情況,花了一天的時間做了準備工作要在閨蜜生日會上暢言表白一番,但站起來的那一瞬間腦子卻空白了,只能簡單的道了句:生日快樂。
  • 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 用生命教育喚醒生命的意義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人民經歷一種特殊的生命階段。人們面臨著關於生命教育的艱難考卷: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和死亡?很早以前,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下稱「新中一實」)就在思考這一問題,積極開展生命教育,開設生命教育專設課程,通過家校合作,引導廣大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成就人生。
  • 生命教育 |深圳市龍華區行知小學:戰「疫」之火淬鍊生命之花
    我們該如何看待疫情當下「生命教育」這一話題呢?A:「生命教育」是近些年教育界非常倡導的一種教育理念,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體現和深化。它所關注的,不僅是人類的生命,也包括動物、植物的生命;不僅是自己的生命,還包括他人的生命;不僅是生命本身,還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