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難指明「高位壓迫」是在哪一天成為足球比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也許是克洛普登陸英超的那天,也許更早,但我們能確定的是,在近期的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逼搶」的藝術轉變成了「高位壓迫」這門學科。
現在在聊到球隊的比賽風格時,高位壓迫已經成了基本要素。球隊會在前場壓迫對手嗎?他們會在哪個區域向對手施壓?他們高位逼搶的效率如何?觸發因素又是什麼?
令人意外的是,雖然我們正處於一個「高位壓迫」有著前所未有的高人氣的時代裡,英超賽場的高位壓迫反而在降溫,除了維拉,上賽季徵戰英超的各支球隊都降低了在中場以及前場的壓迫強度。
在應對當前這個特殊的賽季時,似乎各位主帥的做法並不是輪休關鍵球員,而是降低每個比賽日對這些球員的期望。
本賽季英超將380場聯賽壓縮到了253天裡,比起上個常規賽季,也就是2018-19賽季的281天,足足少了一個月。再比較一下比賽間歇,之間球隊兩輪比賽間的平均間隔為7.4天,本賽季降至6.7天,也就是說比賽間隔將近少了一天。
對於有歐戰任務的球隊來說,運動科學團隊和醫療團隊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他們需要悉心管理球員們的比賽負荷,儘量避免傷病。在2018-19賽季,歐冠和歐聯杯小組賽均用了92天踢完,平均比賽間隔為15.3天。到了本賽季,歐冠小組賽於本周四結束,踢完6輪只用了50天,平均比賽間隔僅有8.3天,也就是足足少了一周。
賽程更加頻密,比賽之間的休息時間大幅減少,也就意味著至少會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球員傷情增加;教練組加大輪換力度;球隊降低比賽中的強度,管理比賽負荷,降低受傷風險。
看看本賽季歐洲五大聯賽的球員出勤情況,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各隊增大了陣容輪換力度。同上賽季對比,反而各大聯賽各支球隊的平均啟用球員人數還下降了,陣中常規主力人數(至少出戰了80%比賽時間的球員)和球員平均出場時間都有增長。
先看英超的一個例子。波特執教的布萊頓上賽季在聯賽中啟用了25名球員,其中5人都在「常規主力」之列。布萊頓球員平均會出戰全部比賽時間的39%,這一數值在英超高居第三位。
而本賽季,波特目前已啟用了20名球員,其中7人是常規主力,球員平均出戰時間比例上漲至46%,排在英超第五。
從競技層面考慮,減少輪換倒也合理。各隊足夠有能力的球員畢竟數量有限,候補球員的水平通常不及主力選項,不然也不會出任替補。如果面對頻密賽程選擇執行相應的輪換力度,就不可避免地降低整支球隊的戰力,等於是犧牲寶貴的聯賽積分換球員們健康的腿筋。
實際上,各隊都精簡了自己的輪換陣容,對人數更少的核心輪換陣容更加依賴,也讓這些球員的出場時間比例變得更高。考慮到本賽季距離收官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這也是可以預計到的,而且,不論你的數據統計能整出什麼花,相較38輪的完整賽季,才進行11輪的本賽季只能算是小樣本。
對比上賽季,本賽季的球員傷情有了顯著提升,The Athletic在今年十月就做過相關報導,肌肉傷情比上賽季上漲了42%。所以,咱們需要檢查的還剩下最後一項,看看球隊們是否降低了高位壓迫的強度。為了驗證,我們可以瀏覽fbref網站,查閱Statsbomb提供的相關數據。
之前我也寫過相關文章了,如果球隊沒有協調到位,壓力未必等同於壓迫,對持球一方的決策和行動也未必能造成實質性影響。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看球員們高強度跑動的情況,這是個不錯的替代評估方法。
壓迫不是二元制的比賽手段,實際上還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咱們先從會進行高位逼搶的球隊開始。下圖左側球場示意圖的紅色區域是持球方觸球遭到逼搶的區域,右側折線顯示的是近4個賽季裡五大聯賽球隊在該區域內遭到對方逼搶的觸球數比例。
我們可以看出,德甲、英超和法甲的球隊本賽季在後場受到對手壓迫的比例有明顯下降,西甲和意甲的變化幅度並不大。
切爾西和曼城是本賽季英超當中兩支顯著降低高位逼搶力度的球隊。對皮球在前場運轉時,按照切爾西之前的逼搶力度,對手平均每3次觸球,自己就會壓迫1次,但是這賽季降到了平均5次觸球壓迫1次。這種減壓幅度在本賽季歐洲五大聯賽中高居第二,僅次於前切爾西主帥維拉斯-博阿斯執教的馬賽。
曼城也是類似的情況,之前兩個賽季,曼城在前場的逼搶力度相當大,對手平均每2次觸球自己就會壓迫1次,但本賽季降到了每3次觸球壓迫1次。以曼城自己的標準來衡量,這個降幅已經很大了,畢竟他們的一大進球來源就是前場斷球然後通過轉換進攻迅速得分。
曼城本賽季開局戰績並不好,外界將原因歸結為阿圭羅和熱蘇斯受傷導致9號位空缺,以及德布勞內沒有第一時間調整回百分百的身體狀態。不過曼城有可能遇到的是戰術層面的系統性問題,而非人員問題,是球隊戰術打法的DNA被迫突變了。
也不是所有球隊都像曼城或切爾西那樣瘋狂在前場逼搶對手,所以我們進一步把觀察區域擴大到中前場,看看會得到怎樣的數據。
看看壓迫強度降幅最大的球隊,切爾西和曼城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三。降幅排在第二的是萊斯特城,上賽季,對手平均每觸球3.6次藍狐就會壓迫1次,本賽季降到了每觸球5次壓迫1次。
將這一趨勢解釋為球隊戰術的變化也是個頗具吸引力的觀點。比如萊斯特城的陣型就從上賽季的4-1-4-1變為現在的3-4-2-1,比賽風格也相應有了很大變化。難道這不是藍狐壓迫強度降低的原因嗎?
研究各項平均值時,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對象起到了拉昇平均值的作用,有些對象則拖了後腿。
然而本賽季的英超,除維拉以外(利茲聯、西布朗和富勒姆三支升班馬上賽季不在英超,也就不納入討論了),各隊在中場和前場的壓迫力度都降低了。參見下圖,原點代表上賽季的數值,而箭頭指向本賽季的數值。
綜合考慮,本賽季整個英超聯賽的壓迫力度都下降了。有大把證據能表明,各隊在同一時間都做出了戰術調整,不像之前那樣高頻次地壓迫對手了。
出於某種原因,可能是節省體能,英超球隊的比賽強度下降了。
看看球員個人的壓迫表現,能看到本賽季到目前為止一些有趣的變化。喬什-布朗希爾(伯恩利中場)在賽事停擺期間的辛苦努力有了回報,平均每90分鐘內,他會在中場區域壓迫對手10.3次,上賽季則是每90分鐘6次。恩東貝萊也正在享受一個出色的賽季,他也在中場區域完成了更多工作,平均每90分鐘內壓迫對手次數從9.5次上漲至12.5次。
而在前場的高位壓迫這塊,約有1/4的前鋒有了大幅下滑。莫派在上賽季是前場區域內最有侵略性的前鋒,每90分鐘壓迫對手11.5次,到了本賽季,他的數據降至每90分鐘6.6次,排名也滑落到英超第13位。可能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聖徒的兩名前鋒,亞當斯和丹尼-因斯每90分鐘內的壓迫次數都下降了大約3.8次。
減少高位壓迫頻次帶來的連鎖反應,就是各隊的中場都堆滿了一群技術可能不是那麼細膩但特別能跑的球員。
通過高位逼搶贏得射門的成果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豐碩了。不少球隊也失去了昔日開鎖匠(比如厄齊爾、大衛-席爾瓦、埃裡克森等球員)的庇佑,沒了他們的視野和傳球腳法,球隊難以攻破已經落好位的防守陣型,自然談不上通過陣地戰彌補高位逼搶部分損失的得分機會。
維拉成了本賽季獨樹一幟的英超隊伍,他們加大了自己的壓迫力度,同時還有格裡利什和巴克利這兩名創造力十足的球員,必要時能夠撕開對方已經落位的防守陣型,而他們身前還有特雷澤蓋和沃金斯這樣的突擊手協助。
沒了那些富有創造力的壓迫,我們能看到的進攻思路還剩下紮緊籬笆打反擊(熱刺),堆傳中次數(阿森納),或者市場已經嚴重萎縮的依賴10號位球員施展魔力(擁有費爾南德斯的曼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