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掛鈎的市場都在高速增長。美甲垂直社區美甲幫的數據顯示,2017 年美甲行業的整體市場規模達到 1200 億元,年增速為 20%,全國有超過 37 萬家每家店,從業人員超過 260 萬人。
總的來看,中國美甲服務市場大於美甲產品,美甲消費以到店為主。但美甲店門檻低、同質化、難以規模化,結果就是市場品牌化程度很低,有超過 90% 的美甲店只是單店。這些個體小店的生存也比較艱難,美甲師流動性高,人工和地租成本不斷提升,新開店率和關店率都超過 30%。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些企業參考印表機思路,開始推出自動美甲機,用以部分替代及輔助人工。但36氪最近接觸到的「美甲塗塗」團隊在兩年前調研發現,市面上的主流智能美甲機產品在列印效果、用戶交互上都有很大優化空間,行業智能化程度不高,市場推廣力度不大,這導致實際採購美甲機的美甲店並不多,也很難開拓無人、異業聯營等新場景。
美甲塗塗是深圳澤寶創新技術有限公司子公司丹芽科技旗下品牌,2017 年開始自主研發,今年 5 月正式發售。機器大小約為 20cm*20cm*20cm,帶有獨立觸控顯示屏,有配套的小程序和 App 提供在線美甲圖庫,單指彩繪時間約為 40s。
美甲機零售價 5980 元,已經銷售 1000+ 臺,預計今年出貨 1 萬臺。目前的這款機型主要面向 B 端市場,用戶包括美甲店、美容院、展會活動、以及一些希望引流的線下門店;由於美甲客單價較高、而產品成本不高,一般單臺機器 1 個月左右即可收回成本。
創始人林鎮清表示,團隊正在研發 to C 產品,計劃明年 5 月推出,售價預計在千元以內,要讓美甲也能夠「日拋」。
林鎮清告訴36氪,團隊從一開始看好的是「女性+科技」方向,智能美甲機的技術門檻較高、市場競爭沒那麼激烈,更適合具有研發優勢的初創團隊切入。
在產品和技術上,美甲塗塗做了以下迭代:
交互上:在機器上增加屏幕,做到:1. 列印過程可視、使用起來更有安全感;2. 可觸屏操作,降低用戶使用門檻;3. 可以擺脫手機,作為獨立終端使用,適應更多場景,戶外活動以及網絡環境不佳的門店都能應用。列印效果上:一方面,應用圖像識別技術解決甲面識別問題。人的指甲形狀各有不同,過去的美甲機需要配合防溢膠/保潔膠使用,也就是在指甲邊緣塗上一層膠,列印完成後將膠撕掉,但這樣做既麻煩耗時也無法保證圖案完整,美甲塗塗用自己的 AI 算法使得機器可以自動識別指甲,只在甲面上列印圖案。另一方面,迭代更高精度的機械控制算法,圖案精準度、清晰度更高。此外,App 中還自帶圖片編輯功能,用戶能夠自己 DIY 圖片,並進行識圖、挖圖,剔除掉背景之後成為可列印的圖案素材。配套甲油膠上:美甲塗塗有一個列印膠專利技術,也就是在傳統「底膠——色膠——彩繪——封層膠」基礎上,增加一步變成「底膠——色膠——列印膠——彩繪——封層膠」,自主研發的色膠和列印膠,更有利於彩繪圖案的清晰度和光澤度。林鎮清表示,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獲得甲油膠的持續產品收入,另一方面,同行即使模擬了硬體,在算法和產品層面也很難快速跟進。
根據介紹,為了開發這一機器,美甲塗塗在技術研發端共有 39 人,研發時間兩年,花費 4700 多萬元。「歐美日韓人力成本更高,很早有類似產品,但國內要做還是個從 0 到 1 的過程,核心技術無法參考」,林鎮清告訴36氪,美甲塗塗系統架構團隊都來自大公司或研究院,也有富士康和河狸家背景的同事,在算法、硬體、用戶運營層面都有經驗,目前已經申請了 50 多項專利。
橫向對比來看,市面上存在零售價 4000 元左右的美甲機。但林鎮清認為,商家看重的是投資產值比,只要產品效果好,能夠吸引客流、省去人工,價格稍高並不成問題,利用率更高的前提下回本反而更快。由智能美甲機彩繪圖案,美甲師只需要做指甲護理、塗膠、款式推薦,商家的用工、培訓成本降低,既不怕人員流失,也能夠更快規模化。
此外,美甲塗塗的小程序和 App 中也加入了「推薦周邊商家」功能,在用戶量更大一些時,還能為使用美甲塗塗的線下門店進行導流。
產品推廣上,美甲塗塗一方面在進行線上宣傳,在抖音上也做了自有內容,目前點擊率最高的視頻已經有了 20w 贊;同時和一些 IP 達成合作,推出聯名款美甲圖案,吸引IP粉絲。但同時,由於用戶主要是 B 端商家,基於線下先體驗後付款,轉化率會更高,因此經銷商和各類展會也是美甲塗塗現階段的重要出貨渠道。例如前不久結束的廣州美博會,現場也獲得了不少訂單。
接下來,丹芽科技一方面會繼續研發推出 to C 智能美甲機產品,設計思路是降低使用門檻,體積小、更易用、千元機。另一方面,也會圍繞「女性健康生活」這一主題研發推出更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