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散文:心理拒絕創可貼

2020-09-09 閒讀與苦讀

我有過若干次講演的經歷,在北大和清華,在軍營和監獄,在農村土坯搭建的課堂和美國最奢華的私立學校……面對從醫學博士到紐約貧民窟的孩子等各色人群,我都會很直率地談出對問題的想法。

在我的記憶中,有一次的經歷非常難忘。

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學,約過我好幾次了,說學生們期待和我進行討論。我一直推辭,我從骨子裡不喜歡演說。每逢答應一樁這樣的公差,就要莫名的緊張好幾天。但學校方面很執著,在第N次邀請的時候說:該校的學生思想之活躍甚至超過了北大,會對演講者提出極為尖銳的問題,常常讓人下不了臺,有時演講者簡直是灰溜溜地離開學校。

聽他們這樣一講,我的好奇心就被激勵起來,我說,我願意接受挑戰。於是,我們就商定了一個日子。

那天,大學的禮堂擠得滿滿,當我穿過密密的人群走向講臺的時候,心裡湧起怪異的感覺,好像是文g期間的批鬥會場,不知道今天將有怎樣的場面出現。果然,從我一開始講話,就不斷地有條子遞上來,不一會兒,就在手邊積成了厚厚一堆,好像深秋時節被清潔工掃起的落葉。我一邊講課,一邊充滿了猜測,不知樹葉中潛伏著怎樣的思想炸彈。講演告一段落,進入回答問題階段,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堆積如山的紙條,一張張閱讀。那一瞬,臺下變得死寂,偌大的禮堂仿若空無一人。

我看完了紙條,說,有一些表揚我的話,我就不念了。除此之外,紙條上提的最多的問題是——「人生有什麼意義?請你務必說真話,因為我們已經聽過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話了。

我念完這個紙條以後,臺下響起了掌聲。我說你們今天提出這個問題很好,我會講真話。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對著浩瀚的蒼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個茹毛飲血的原始人,反覆地思索過這個問題。我相信,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是會無數次地叩問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樣的意義?

我想了無數個晚上和白天,我終於得到了一個答案。今天,在這裡,我將非常負責地對大家說,我思索的結果是: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我這句話說完,全場出現了短暫的寂靜,如同曠野。但是,緊接著,就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那是我在講演中獲得的最激烈的掌聲。在以前,我從來不相信有什麼「暴風雨」般的掌聲這種話,覺得那只是一個拙劣的比喻。但這一次,我相信了。我趕快用手做了一個「暫停」的手勢,但掌聲還是綿延了若干時間。

我說,大家先不要忙著給我鼓掌,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不錯,但是——我們每一個人要為自己確立一個意義!

是的,關於人生的意義的討論,充斥在我們的周圍。很多說法,由於熟悉和重複,已讓我們從熟視無睹滑到了厭煩。可是,這不是問題的真諦。真諦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意義,無論它多么正確,如果它不曾進入你的心理結構,它就永遠是身外之物。比如我們從小就被家長灌輸過人生意義的答案。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裡,諄諄告誡的老師和各種類型的教育,也都不斷地向我們批發人生意義的補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這種外在的框架,當成了自己內在的標杆,並為之下定了奮鬥終生的決心?

那一天結束講演之後,我聽到有同學說,他覺得最大的收穫是聽到有一個活生生的中年人親口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你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

其實,不單是中國的青年人在目標這個問題上飄忽不定,就是在美國的著名學府哈佛大學,也有很多人無法在青年時代就確立自己的目標。我看到一則材料,說某年哈佛的畢業生臨出校門的時候,校方對他們做了一個有關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27%的人,完全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標。只有3%的人,有著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過去了,那3%的人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堅忍努力,成了社會的精英,而其餘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

我之所以提到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在人生目標的確立上面,無論中國還是外國的青年,都遭遇到了相當程度的朦朧或是混沌狀態。有人會說,是啊,那又怎麼樣?我可以一邊慢慢成長,一邊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啊。我平日也碰到很多青年朋友,訴說他們的種種苦難。我在耐心地聽完那些折磨他們的煩心事之後,把他們渴求幫助的目光撇在一旁,我會問,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呢?

他們通常會很吃驚,好像懷疑我是否聽懂了他們的愁苦,甚至惱怒我為什麼對具體的問題視而不見,而盤問他們如此不著邊際的空話。更有甚者,以為我根本就沒有心思聽他們說話,自己胡亂找了個話題來搪塞。

我會迎著他們疑慮的目光,說,請回答我的這個問題,你為什麼而活著呢?

年輕人一般會很懊惱地說,這個問題太大了,和我現在遇到的事沒有一點關聯。我會說,你錯了。世上的萬物萬事都有關聯。有人常常以為心理上的事只和單一的外界刺激有關,就事論事,其實心理和人生的大目標有著綱舉目張的緊密接觸。很多心理問題,實際上都是人生的大目標出現了混亂和偏移。

舉個例子。一個小夥子找到我,說他為自己說話很快而苦惱,他交了一個女朋友,感情很好。但女孩子不喜歡他說話太快。一聽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女孩就說自己快變成大頭娃娃了。還說如果他不改掉這毛病,就不能把他引薦給自己的媽媽,因為老人家最煩的就是說話愛吐唾沫星子的人。

你說我怎麼才能改掉說話太快的毛病?他殷切地看著我,鬧得我都覺得如果不幫他這個忙,簡直就成了毀掉他一生的愛情和事業的兇手。

我說,你為什麼要講話那麼快呢?

他說,如果慢了,我怕人家沒有耐心聽完我的話。您知道,現今的社會,節奏那麼快,你講慢了,人家就跑了。

我說,如果按照你的這個觀點發揮下去,會節奏越來越快,你豈不是就得說繞口令了?你的準丈母娘就不是這樣的人啊,她就喜歡說話速度慢一點並且注意禮儀的人啊。

他說,好吧,就算你說的這兩種人都可以並存,但我還是覺得說話快一些,比較地佔便宜,可以在單位時間內傳達更多的信息。

我說,那你的關鍵就是期待別人能準確地接受你的信息。你以為只有快速發射信息才是唯一的途徑。你對自己的觀點並不自信。

他說,正是這樣。我生怕別人不聽我的,我就快快地說,多多地說。

當他這樣說完之後,連自己也笑起來。我說,其實別人能否接受我們的觀點,語速並不是最重要的。而且,你能告訴我,你為什麼這樣在意別人是否能接受你的觀點?

這個說話很快的男孩突然語塞起來,忸怩著說,我把理想告訴你,你可不要笑話我。

我連連保證絕不洩密,他說,我的理想是當一個政治家。所有的政治家都很雄辯,你說對吧?

我說,咱們這就比較接觸到了問題的實質。要當一個政治家,第一要自信。他們的雄辯不是來自速度,而來自信念。一個自信的人,不論說話快還是慢,他們對自我信念的堅守流露出來,會感染他人。我知道你有如此遠大的理想,這很好。你要做的事,不是把話越說越快,而是積攢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的信念更加堅強。

那一天的談話就到此為止,後來,這個男生告訴我,他講話的速度就慢了下來,也被批准見到了自己的準丈母娘,聽說很受歡迎。

這廂剛剛解決了一個說話快的問題,緊接著又來了一位女碩士,說自己的心理問題是講話太慢,周圍的人都認為她有很深的城府,不敢和她交朋友,以為在她那些緩慢吐出的話語背後,隱藏著怎樣的陰謀。

我試了很多方法,卻無法讓自己說話快起來,煩死了。她慢吞吞地對我這樣說,語速的確有一種壓抑人的遲緩,好像在話的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句話。

我看她急迫的神情,知道她非常焦慮。

我說,你講每一句話是否都要經過慎重的考慮?

她說,是啊。如果不考慮,講錯了話,誰負得了這個責?

我說,你為什麼特別怕講錯話?

女碩士說,因為我輸不起。我家庭背景不好,家裡有犯罪的人,周圍的人都看不起我們。很窮,從小就靠親戚的施捨我才能堅持學業。我生怕一句話說差了,人家不高興,就不給我學費了。所以,連問一句「你吃了嗎?」這樣中國人最普通的話,我也要三思而後行。我怕人家說,你連自己的飯都吃不飽,也配來問別人吃飯問題。

聽到這裡,我說我明白了。你覺得自己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引致他人的誤解,給自己造成不良影響。

女碩士連連說,對對,就是這樣的。

我笑了,說,你這一句話說得並不慢啊。

她說,那我是相信你不會誤會我。

我說,這就對了。你說話速度慢,不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是你不能相信別人。你是否準備一輩子都不相信任何人?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斷定你的講話速度是不會改變的。如果你從此相信他人,講話的速度自然會比較適宜,既不會太慢,也不會太快,而是能收放自如。

那個女生後來果然有了很大的改變,她的人際關係也有了進步。

今天我們從一個很大的目標談起,結果要在一個很小的地方結束。我想說,一個人的心理是一座鬥拱飛簷的宮殿,這座宮殿的基礎就是我們對自己人生目標的規劃和對世界對他人的基本看法。一些看起來是技術和表面的問題,其實內裡都和我們的基本人生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心理問題切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樣如同創可貼,只能暫時封住小傷口,卻無法從根本上讓我們的精神強健起來。


這裡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網絡爽文小說!我們也不提倡聽書,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只靠「聽」,能懂嗎?

相關焦點

  • 女性的真摯細膩:淺談畢淑敏的散文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畢淑敏善於用文字把愛的道理細細切碎,便於讀者消化;她的文字,細膩溫馨,填滿我們的匱乏愛的內心;她把文字化作甘泉,緩緩流入,滋潤我們乾涸的情感世界在畢淑敏的散文中女性這一部分她勾畫了女人一生中要扮演的不同人生角色,女兒、女友、妻子、母親以及女性所特有的細膩複雜的心理世界。可能是由於畢淑敏的特殊經歷,所以在她的這些散文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那種初為人母的「小母親」們既喜亦憂的心情,而是一個令讀者感到熟悉親切的理智而成熟的母親。如在《下午去開家長會》裡,畢淑敏將母親去開家長會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 不容忽視的女性色彩——讀畢淑敏散文有感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無論是畢淑敏的什麼類型的散文,我們都可以看到她文本中呈現的女性心靈的智性,從中讓我們看到了她作為一位女性作家所具有的靈氣與智慧。在她的心理諮詢所裡,前來諮詢的絕大部分為女性,而在些需要幫助的女性面前畢淑敏從一個心理諮詢師的角度出發,以一位長者的角色慢慢地引導她們,讓她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女性應有的權利和自由。如《女孩,請與我同行》裡,寫一時髦青年女子外表的豔麗與內心的空虛的不成比例。
  • 畢淑敏散文作品中女性心靈的智性是怎樣的?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畢淑敏是一位極富才情且口碑不錯的女作家。她曾有過特殊經歷,憑藉著開闊的視野、豐富的閱歷,其散文創作道路也在不斷拓寬,贏得了大批讀者。她集醫生、作家、心理諮詢師於一身的畢淑敏,曾經說過,在其文本中將這三者統一起來匯聚在一起是她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畢淑敏的散文作品中,散發著女性心靈的智性。
  • 讓自己擁有健康的心靈,和畢淑敏老師一起做心理遊戲
    對於畢淑敏這個名字,我們並不陌生。她是著名心理諮詢師,但同時也是暢銷書的作者。我讀過她的一些小說,她把自己作為醫生的經歷與她的故事相結合了起來,寫出了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她也用她豐富的臨床經驗幫助了許許多多人走出困境。
  • 畢淑敏《一個人就是一支騎兵》:每個人都會獨自走過一段人生
    對於斜槓青年畢淑敏來說,無論是作家還是心理諮詢師,又或者是內科醫生、11年在阿里高原衛國戍邊的經歷,都不過是她眾多斜槓中的其中一項,然而她卻總是可以把每一項都得讓很多「專職」人士都無法企及。我們總是不甚喜歡長輩們以「過來人」的身份講那些人生大道理,但卻無法拒絕一位嘗試用平等、平和的方式為你點亮一盞明燈,驅趕心底陰霾的心靈導師。畢淑敏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不僅讓自己成為了一支騎兵,也鼓勵著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一支騎兵。
  • 畢淑敏寫作行醫也是心理諮詢師,其本人如何跨過「心裡那道坎」?
    這間客廳的布置無意間點出了畢淑敏身份的複雜性——最早是畢醫生,後來寫作成為畢作家,再後來學習心理學,成為了一名心理諮詢師。21年前,畢淑敏在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師從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教授林孟平學習心理學。朋友告訴她,林教授要在北京辦一個班。畢淑敏問,入學有什麼條件?
  • 畢淑敏散文:第二志願
    那他或她,就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這觀點有點好玩,也有點聳人聽聞,是不是?當然,他指的尋找伴侶,是在大學校園內,智商和背景有大的相仿,並不能波及到整個社會,說某個男人覺得與世上三分之一的女人都可成眷屬,才屬正常。
  • 畢淑敏:在這個「接受」泛濫的時代,我們最缺乏的是堅定的拒絕
    一方面是別人給自己的道德壓力,一方面是我們自身不懂得如何去拒絕,而眾所周知,當今社會信息過於泛濫,每天打開手機都有各種信息資訊映入眼帘,讓人眼花繚亂,大多數人在這信息當中就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判斷力。畢淑敏曾經說: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而我們每個人都享有這份權利。
  • 畢淑敏:讓自己幸福,是人生的第一要務!
    今天朗讀君推薦的這套"畢淑敏的心靈四書",《畢淑敏的幸福課》《畢淑敏的心靈課》《畢淑敏的成長課》和《把人生過成喜歡的樣子》四本集體亮相,從幸福、心靈、成長、青春四個角度深挖人生的真相,同時攜手直擊廣大斜槓青年靈魂的"小林漫畫
  • 畢淑敏散文:成千上萬的丈夫
    未完待續……這裡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網絡爽文小說!我們也不提倡聽書,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只靠「聽」,能懂嗎?
  • 畢淑敏首次給孩子寫成長繪本
    原標題:畢淑敏首次給孩子寫成長繪本 「當我的小孫子跟在我後面說,奶奶講個故事吧,我覺得真的是今生今世最重大的責任降臨到我身上了。」「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繪本」昨天上市,這是她在兒童繪本領域的首次嘗試。
  • 畢淑敏+柯汶利聯手打造,賣出4900萬的《女心理師》什麼來頭?
    經過長時間的精密籌備,心理題材電視劇《女心理師》即將與大家見面!該劇將由《誤殺》導演柯汶利和著名作家畢淑敏聯手打造。《女心理師》改編自畢淑敏2007年發表的同名小說,與《紅處方》《拯救乳房》《心靈與陽光同行》一起,並稱為畢淑敏的「心靈四書」,是畢淑敏的代表作之一。
  • 畢淑敏解密心靈遊戲 寫下你的墓志銘俯視你的人生
    近日,國家一級作家、註冊心理諮詢師畢淑敏做客省直機關婦委會「三味書院」,並接受錢報網微訪談,帶領錢報讀者一起認識自我,解密心靈。人的身體會感冒,心理也會感冒現在年輕人有個普遍的問題,迷茫自己要什麼。畢淑敏說,人的身體會感冒,心理也會感冒。假如一個人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他還怎麼去確定今後的方向呢?
  • 潤澤心靈的誠摯道白——讀畢淑敏「我們的心靈」叢書
    夏風習習中,當代著名作家畢淑敏的新作「我們的心靈」叢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5月出版),用清新樸實的文字,深入淺出的剖析,飽含關切的疏導,在「窺他人故事,思自我人生」中,為人們如何正確認識自己與世界,開出了一劑暖心的良方。
  • 著名作家畢淑敏用奶奶的心給孩子獻心靈成長繪本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31日電(記者 應妮)升級為奶奶的著名作家畢淑敏31日攜新書「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繪本」現身,這是她首次基於多年經驗,結合兒童生活中常見問題創作而成,也是畢淑敏在兒童繪本領域的首次嘗試。
  • 畢淑敏首次創作兒童繪本聚焦心靈成長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記者史競男)「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繪本」日前已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該系列圖書是著名作家畢淑敏在兒童繪本領域的首次嘗試,從兒童視角出發,展現了孩子們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全書圍繞學齡前兒童生活中最常見的問題展開,從兒童心理、人際交往、自然觀察、行為禮貌等多角度闡釋,將深刻的道理以親切有趣的筆觸娓娓道來,字裡行間充滿愛意與溫情。同時,故事中穿插科普、生活小知識等,引導孩子養成優秀的品格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希望閱讀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用愛為孩子們的成長導航。」
  • 《畢淑敏的心靈課》:只要我有意識地選擇快樂,誰又能阻攔我呢?
    畢淑敏老師,因為作品語言柔美情感真摯打動了很多人,也正是因為她善解人意的體會,讓無數人在迷茫的世界裡找尋到行走方向。曾經以往,我不是很相信心理醫生的言辭,在數個醫生不著調配以功利的心理指責措辭後,我愈發對心理醫生牴觸,然而當我的人生遇到極大挫折時,我又急需心理醫生的陪伴,迫於經濟壓力的控制,我選擇在書籍中尋找感同身受。
  • 作家畢淑敏首次嘗試兒童繪本,以動情故事做兒童科普
    最近,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神秘島品牌特別策劃的新書「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繪本」上市,並在北京第二書房舉辦了以「聆聽孩子的內心世界」為主題的新書發布活動。繪本作者畢淑敏,童書出版人、兒童教育作家三川玲,第二書房創始人、全國「十大讀書人物」李巖,和童書譯者、著名閱讀推廣人孫慧陽到場與讀者分享心得體會。
  • 夜讀丨畢淑敏:提醒幸福
    大家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寧津融媒體中心主播司書翠,今天與您分享畢淑敏的一篇散文《提醒幸福》。《提醒幸福》作者:畢淑敏我們從小就習慣了在提醒中過日子。天氣剛有一絲風吹草動,媽媽就說,別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識了一個朋友,爸爸就說,小心他是個騙子。
  • 創可貼最多貼幾天 創可貼不能沾水
    創可貼是人們生活中必備的外科藥品。創可貼又名苯扎氯銨貼,有壓迫止血、保護創面作用,具有體積小、使用簡單、攜帶方便、療效可靠等優點。創可貼又名苯扎氯銨貼,有壓迫止血、保護創面作用,具有體積小、使用簡單、攜帶方便、療效可靠等優點。不過,對於這樣一個家庭必備品,人們卻存在著不少使用的誤區。 人們最容易犯的使用創可貼的錯誤,就是將其使用範圍擴大。創可貼僅適用於創傷較為表淺,傷口整齊乾淨、出血不多而又不需要縫合的小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