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阿門出生於伊斯蘭教第一聖地沙特麥加省,自幼在沙特長大,在阿拉伯語、英語、數學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且骨子裡深受沙特生活環境以及文化風俗的感染。
1999年,由於爺爺奶奶的身體原因,父母無奈選擇放棄苦心經營十幾年的商鋪,遷回蘇丹喀土穆。臨走前父親含淚對他說的話,阿門至今刻骨銘心,希望他們兄弟四個長大後可以實現他未完成的夢想。
回到蘇丹後,阿門起始並不適應蘇丹的教育,但他生性堅韌、不怕吃苦,在他的勤奮努力下,成功考取蘇丹科技大學,並被授予了土木工程工學學士學位。大學五年期間,在聆聽了很多來自中國的留學老師講述中國教育、文化、歷史方面的故事,阿門對中國這個國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畢業後,按照蘇丹法律規定,阿門必須在軍隊服兵役一年,每天白天在一家水泥製品廠上班,晚上還要有六個小時的軍事訓練。阿門時常覺得自己的身體已經達到極限,但他總是拼盡全力一秒一秒地堅持下來,他堅信:「唯有不斷的努力和堅持,才能達到人生的極限。」
「我身為一個蘇丹人,我真得非常感激能夠加入到中國電建這個大家庭,共同成為新時代中沙友好合作的支持者、建設者和受益者!」2017年3月,28歲的阿門通過第三方招聘的方式加入中電建核電公司承建的沙特沙巴哈項目建築工程公司,成為項目史上唯一一名蘇丹工程師。
從此,阿門開啟了在中國電建的旅程。
因阿門之前就職的蘇丹、沙特公司員工之間都是獨自工作,且沙巴哈項目阿美標準以及工業建築的複雜性遠遠超乎他的想像,在剛入職的兩周,他總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
面對眼前的挑戰,他沒有退縮,而是積極的研究圖紙、鑽研標準、熟悉流程,讓自己的工作更加條理化、系統化。狹路相逢勇者勝,他以亮劍精神迅速地角色轉變,適應全新的技術管理工作。
發現這一情況後,建築公司項目經理立即著手安排一名優秀的中國籍土建工程師做阿門的師傅,並籤訂師徒協議,手把手的傳幫帶,並根據阿門的業務專長安排他暫時管理圖紙設計方面的工作。
接手工作後,阿門積極研究所有的圖紙,根據經驗提出圖紙會審意見,及時與設計院澄清;另外,根據現場施工發現及反饋的設計優化方案,與設計院深入探討,在保證設計意圖的前提下,把成本降到最低。設計圖紙難免會有紕漏,為了不影響現場進度,阿門自行繪製紅線圖、升版圖紙。在這段時間裡,阿門鑽研標準、熟悉流程,讓自己的工作更加條理化、系統化。
有了成功的喜悅,阿門幹勁十足,相繼完成物資計劃、施工方案、阿美標準、現場技術管理等其它方面的工作突破,負責管理的建築電氣、廠區防撞欄杆、廠區圍欄等區域更是一次性通過阿美業主驗收,整體進度平均提前近兩周。
三年的時間裡,阿門經常因為工作太投入,忘記坐回營地的班車,晚上除了在辦公室鑽研標準規範外,回到宿舍後,他還堅持學習中文到深夜,仿佛自己又回到了軍隊生活。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阿門的不懈努力下,憑藉語言優勢以及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連續兩年榮獲項目部優秀外籍員工榮譽以及學習型組織特別表彰優秀個人獎,獲得了公司同事、業主以及分包商的高度認可。
在第二次表彰大會上,阿門深情地說:「中電建核電公司與其他企業最大的不同就是『開放共享,團隊合作』,激發每個人的最大潛力,所有人擰成一股繩,把工作推進到最大極限。同事們非常信任我,我將永遠感激。」 說到這裡,他已熱淚盈眶。
隨著沙特疫情形勢的發展,沙特政府決定自5月28日起分三個階段放鬆疫情管控,逐步恢復經濟社會秩序。在「帶疫解封」新形勢下,阿門積極發揮「若水」志願者的身份,親自設計新形勢疫情防控海報,經項目部批准後,張貼於項目部以及生活區顯眼地方,以防大家有麻痺、鬆緊心態。
阿門還與其它志願者每天晚上在營地分片區巡邏檢查,一旦發現不戴口罩、聚集等行為,立馬予以制止且對違規者進行嚴肅的思想教育。除此之外,阿門每天高度重視其他外籍員工的身體以及思想動態,加強心理溝通,聯合項目部解決他們的家庭困難及思想包袱。
自去年12月份至今,阿門幾乎每天都向中電建核電公司員工詢問武漢以及中國疫情、復工復產情況,當問及他為何如此關心時,阿門的幾句話解開了大家的心門:「我老家喀土穆州和武漢市是國際友好城市,且是中蘇間唯一的一對,中國援建的恩圖曼友誼醫院中國醫生的善舉,在我兒時的心靈中埋下的中蘇友誼種子已開花結果。」阿門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去中國看一看,他要讓今年2歲的兒子阿卜杜拉從小學習漢語,長大後送他去武漢大學留學。
恩圖曼友誼醫院,蘇丹吉利電廠項目,沙巴哈電站項目,中國第35批援蘇丹醫療隊,漢語成為沙特「第三大語言」,沙特對蘇丹的援助,中國赴沙、蘇抗疫醫療專家組……在大國擔當的中國帶領下,「一帶一路」倡議與沙特「2030願景」深度對接,中沙蘇各國人民團結一心,將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氣概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譜寫中沙蘇友誼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