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大門遺址
王德芬程君禮夫婦
背景:今年4月24日,是清華大學建校百年校慶。在清華百年歷史上,西南聯大是無法磨滅的一段記憶。近日,重慶市民曹龐沛向重慶晚報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一枚西南聯大校徽,講述了他的家族成員與西南聯大的深厚淵源。
■曹龐沛/重慶南岸區
一枚珍藏70年的校徽
這是我姨媽王德芬70多年前就讀於西南聯大時的一枚珍貴校徽,後交由我收藏至今,還有那時的幾張老照片。當年我姨媽王德芬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考取、就讀於西南聯大。寄居在昆明金雞巷的一套平房裡,後移宿「先生坡」。
那時昆明曾慘遭日寇飛機野蠻的狂轟濫炸,「市井」一派凋敝,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貨幣貶值,物價飛漲;貧困、飢餓、疾病主導了這陷於深重災難的「彩雲之南」的悲傷色調。
西南聯大是抗戰之初,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合一,在我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族宗外公王世傑召集、組織下成立的;並決定1938年4月遷至昆明。她也是中國早期教育界第一次名校強強聯手的一代曠世最高學府。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三人輪流擔任常委會主席,直至抗戰勝利結束,1946年7月解散。
當時的西南聯大學者雲集,群賢畢至,薈萃了聞名於世的許多方家、教授,星光閃爍,造就了戰時昆明的輝煌,耀眼全球。被歷史學家稱為「世界上一所沒有任何圍欄的時代最好的大學」,享譽「中國大後方學術文化中心」之美名。
戰火學子有苦也有甜
西南聯大的一般學生,穿的只是兩套黃布制服,住的新宿舍也為土牆泥地稻草頂。一屋40人,排滿了雙層床,一切生活靠救濟金、貸金維持。在飲食上,因節約,學生們自辦膳團,輪流採買,夥食費與貸金相等。全校師生一日兩餐(早餐由自己解決),楊振寧、李正道等眾多學生只素無葷。市場上賣的糙米有相當多的沙子、稗子,經常是白飯伴辣椒,沒有青菜,有時喝點菠菜豆腐湯就很高興,更不用說吃肉了。那時為補貼開支,西南聯大教授聞一多掛牌刻章、朱自清熬夜寫稿、沈從文以步當車、吳晗割愛賣書、梅貽琦夫人賣糕、李晨嵐賣畫、董作賓賣字是常事。
豪情、激情,熱情、愛情是大學生們永恆的興奮點。緊張的學習之外,大學生們經常參與各種社會交往活動。如:報告會、座談會、聯誼會,研討抗戰的形勢、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
閒暇時,我姨媽王德芬相邀幾個要好朋友:有自己重慶南開同學程君禮(當年昆明西郊巫家壩飛機場美軍招待所的中校所長),姐姐王德懿及戀人曹越華(新一軍30師翻譯室中校主任)等雙雙對對一起去郊遊。穿過昆明標誌———相峙佇立的「金馬」牌坊與「碧雞」牌坊的金碧路,去曉東街「趕場」;還暢遊聞名遐邇「翠堤春曉」的翠湖,登高五華山,聽圓通寺的暮鼓晨鐘,上大觀樓眺望「五百裡滇池」;使大家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樂享青春激情歲月中難得的一點愉快。
聞一多治印見證永恆
1944年9月9日,這天寓意天長地久的吉祥美好日子,姨媽王德芬與程君禮先生喜結良緣,在昆明巡津街美軍豪華禮堂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執校校長(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親臨證婚。
新婚燕爾,他們決定尋求或製作一種能見證結婚的信物,以示永恆的紀念。通過商量,想到了著名的聞一多教授。那天,他們結伴而行,去西南聯大,恭請聞教授治印。聞教授常年身著一件褪了色的灰色的長袍,俊雅面容的兩頰略蓄絡腮,頷下飄曳著一綹美髯,一表學者風範,使人頗感親和,毫無架子。在聽他們說明情況後,立即滿口答應。不幾天,就在他們送去的一枚牙象質料圖章上用擅長的鐘鼎文雕刻出來「百年好合」四個大字,同時還刻上了以「甲申歲晏」結尾的邊款,距今已經已近70年了。
我姨媽王德芬是20世紀中國西部唯一的租界地、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南岸王家沱王氏家族豪門的小姐。解放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她一直在重慶市五金公司工作,退休後在丈夫民建支委程君禮創辦的「重慶建興財經學校」參與教學管理,奉獻餘熱,直至病逝。
那枚「西南聯大」校徽,也是她最心愛的遺物。從校徽外觀整體來看,呈倒金字塔形狀,象徵一種非正常時期的最高學府。內由三個寓意「高、精、尖」三角形的圖案組成,詮釋了中國最著名的「三校合一」(國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以示同心抗戰、教育救國的民族精神。
今年在清華大學百年華誕的日子,展示這些與重慶教育史相關的紀念品,也見證了清華大學那一段最難以忘卻的戰爭年代中激情燃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