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特殊校徽 見證百年清華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西南聯大大門遺址

  王德芬程君禮夫婦

背景:今年4月24日,是清華大學建校百年校慶。在清華百年歷史上,西南聯大是無法磨滅的一段記憶。近日,重慶市民曹龐沛向重慶晚報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一枚西南聯大校徽,講述了他的家族成員與西南聯大的深厚淵源。

■曹龐沛/重慶南岸區

一枚珍藏70年的校徽

這是我姨媽王德芬70多年前就讀於西南聯大時的一枚珍貴校徽,後交由我收藏至今,還有那時的幾張老照片。當年我姨媽王德芬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考取、就讀於西南聯大。寄居在昆明金雞巷的一套平房裡,後移宿「先生坡」。

那時昆明曾慘遭日寇飛機野蠻的狂轟濫炸,「市井」一派凋敝,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貨幣貶值,物價飛漲;貧困、飢餓、疾病主導了這陷於深重災難的「彩雲之南」的悲傷色調。

西南聯大是抗戰之初,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合一,在我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族宗外公王世傑召集、組織下成立的;並決定1938年4月遷至昆明。她也是中國早期教育界第一次名校強強聯手的一代曠世最高學府。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三人輪流擔任常委會主席,直至抗戰勝利結束,1946年7月解散。

當時的西南聯大學者雲集,群賢畢至,薈萃了聞名於世的許多方家、教授,星光閃爍,造就了戰時昆明的輝煌,耀眼全球。被歷史學家稱為「世界上一所沒有任何圍欄的時代最好的大學」,享譽「中國大後方學術文化中心」之美名。

戰火學子有苦也有甜

西南聯大的一般學生,穿的只是兩套黃布制服,住的新宿舍也為土牆泥地稻草頂。一屋40人,排滿了雙層床,一切生活靠救濟金、貸金維持。在飲食上,因節約,學生們自辦膳團,輪流採買,夥食費與貸金相等。全校師生一日兩餐(早餐由自己解決),楊振寧、李正道等眾多學生只素無葷。市場上賣的糙米有相當多的沙子、稗子,經常是白飯伴辣椒,沒有青菜,有時喝點菠菜豆腐湯就很高興,更不用說吃肉了。那時為補貼開支,西南聯大教授聞一多掛牌刻章、朱自清熬夜寫稿、沈從文以步當車、吳晗割愛賣書、梅貽琦夫人賣糕、李晨嵐賣畫、董作賓賣字是常事。

豪情、激情,熱情、愛情是大學生們永恆的興奮點。緊張的學習之外,大學生們經常參與各種社會交往活動。如:報告會、座談會、聯誼會,研討抗戰的形勢、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

閒暇時,我姨媽王德芬相邀幾個要好朋友:有自己重慶南開同學程君禮(當年昆明西郊巫家壩飛機場美軍招待所的中校所長),姐姐王德懿及戀人曹越華(新一軍30師翻譯室中校主任)等雙雙對對一起去郊遊。穿過昆明標誌———相峙佇立的「金馬」牌坊與「碧雞」牌坊的金碧路,去曉東街「趕場」;還暢遊聞名遐邇「翠堤春曉」的翠湖,登高五華山,聽圓通寺的暮鼓晨鐘,上大觀樓眺望「五百裡滇池」;使大家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樂享青春激情歲月中難得的一點愉快。

聞一多治印見證永恆

1944年9月9日,這天寓意天長地久的吉祥美好日子,姨媽王德芬與程君禮先生喜結良緣,在昆明巡津街美軍豪華禮堂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執校校長(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親臨證婚。

新婚燕爾,他們決定尋求或製作一種能見證結婚的信物,以示永恆的紀念。通過商量,想到了著名的聞一多教授。那天,他們結伴而行,去西南聯大,恭請聞教授治印。聞教授常年身著一件褪了色的灰色的長袍,俊雅面容的兩頰略蓄絡腮,頷下飄曳著一綹美髯,一表學者風範,使人頗感親和,毫無架子。在聽他們說明情況後,立即滿口答應。不幾天,就在他們送去的一枚牙象質料圖章上用擅長的鐘鼎文雕刻出來「百年好合」四個大字,同時還刻上了以「甲申歲晏」結尾的邊款,距今已經已近70年了。

我姨媽王德芬是20世紀中國西部唯一的租界地、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南岸王家沱王氏家族豪門的小姐。解放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她一直在重慶市五金公司工作,退休後在丈夫民建支委程君禮創辦的「重慶建興財經學校」參與教學管理,奉獻餘熱,直至病逝。

那枚「西南聯大」校徽,也是她最心愛的遺物。從校徽外觀整體來看,呈倒金字塔形狀,象徵一種非正常時期的最高學府。內由三個寓意「高、精、尖」三角形的圖案組成,詮釋了中國最著名的「三校合一」(國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以示同心抗戰、教育救國的民族精神。

今年在清華大學百年華誕的日子,展示這些與重慶教育史相關的紀念品,也見證了清華大學那一段最難以忘卻的戰爭年代中激情燃燒的歷史。

相關焦點

  • 觀校徽、看園林,見證中國大學的百年發展史
    一座博物館,融匯精妙的古今園林;一場藝術展,追溯大學的百年發展史;一枚枚校徽,承載流轉的舊時光陰。 近日,「恰同學少年——校徽上的大學記憶」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這是由中國園林博物館主辦,國內首個以校徽和大學園林為載體,展現大學百年發展史的主題展覽。
  • 觀校徽,看園林,跟隨鏡頭見證中國大學百年發展史
    一枚校徽承載流轉的舊時光陰一座博物館融匯精妙的古今園林一次觀展追溯中國大學的百年發展史一場直播走近「有生命」的實景園林博物館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百項展覽推介的「恰同學少年——校徽上的大學記憶」展覽8月30日15點30分北京日報客戶端北京號,直播帶您看
  • 觀校徽、看園林,見證中國大學的百年發展史|薦展No.103
    一座博物館,融匯精妙的古今園林;一場藝術展,追溯大學的百年發展史;一枚枚校徽,承載流轉的舊時光陰近日,「恰同學少年——校徽上的大學記憶」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這是由中國園林博物館主辦,國內首個以校徽和大學園林為載體,展現大學百年發展史的主題展覽。
  • 觀校徽,看園林,跟隨鏡頭走進中國園林博物館,見證中國大學百年發展史
    一枚校徽承載流轉的舊時光陰一座博物館融匯精妙的古今園林一次觀展追溯中國大學的百年發展史一場直播走近「有生命」的實景園林博物館入選國家文物局,展現大學百年發展史的主題展覽。展覽甄選1000餘件校徽,使觀眾展中「見物」,飽覽百年來中國大學發展的非凡進程;同時以小見大,讓觀眾在展覽中更能「見人、見史、見精神」。
  • 直播看展 | 走進中國園林博物館 觀校徽 看園林 見證中國大學百年發展史
    一枚校徽承載流轉的舊時光陰一座博物館融匯精妙的古今園林 一次觀展追溯中國大學的百年發展史一場直播走近「有生命」的實景園林博物館,展現大學百年發展史的主題展覽。展覽甄選1000餘件校徽,使觀眾展中「見物」,飽覽百年來中國大學發展的非凡進程;同時以小見大,讓觀眾在展覽中更能「見人、見史、見精神」。
  • 校徽:值得珍藏的歲月回憶
    校徽1953年9月,我虛7歲進入崔堡小學讀書。入學第一天,學校給我們佩戴了一枚銅質的"寶應縣崔堡小學"校徽,至今已有68年了。它跟隨我大半輩子,我一直愛不釋手,當寶貝樣地珍藏著。校徽是代表學校的徽章,是我初入校門的美好記憶,如今已成為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的珍藏品。它更是見證了母校崔堡小學悠久的辦學歷史和特殊的文化內涵。寶應縣崔堡小學,創辦於1907年,已有113年歷史,原屬於縣立"淮安縣崔堡小學"。1943年,曹甸區崔堡鄉劃歸寶應管轄,又變更為"寶應縣崔堡小字"。
  • 天津日報:校徽上的百年南開
    2018年,在建校一百周年倒計時一周年啟動儀式上,南開大學發布了百年校慶標誌。標誌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阿拉伯數字「100」、百年紀年和三重八角星形組合。其中兩個數字「0」中分別嵌入了校徽中「南」「開」的篆體字樣,寓意百年南開,繼往開來。三重嵌套的八角星形,代表新時代南開人同心同德,砥礪前行。作為重要的校慶元素,百年校慶標誌通過不同變化,被廣泛用於紀念章等紀念品的設計中。
  • 一枚校徽背後的「西遷」故事
    作者 | 高瑞龍 崔凱 詹鵬超60餘年過去了,當年視作平常的校徽如今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見證——它默默訴說著當年那些炙熱的情懷、奮鬥的故事,激勵著年輕人書寫更美麗的篇章……保存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內的至今已有64年歷史的老校徽。
  • 設計出北大「哭臉」校徽,民國老校徽竟這麼美
    細細觀賞這些帶著鮮明時代印記的校徽,可以感受到它們背後折射出的中國高校文化傳統和精神信仰,它們凝聚著幾代人的青春往事,也構成了一部中國百年高校的變遷史。在陳強的藏品中,最珍貴的一部分是民國老校徽,和我們印象中那種千篇一律的長方形小牌牌不同,民國校徽形狀各異,有盾形、圓形、三角形,精緻美觀,帶著強烈的設計感;質地有銀質,銅質,還有彩色琺瑯,每一件都如同藝術品,令人愛不釋手。「縱觀中國大學校徽的百年變遷,走的是一條『西風東漸、東西交融、本土特色』的發展歷程。
  • 村裡校徽最惹眼
    Untitled Document村裡校徽最惹眼北京晚報 2001年8月26日胸前別上獲贈的校徽成了時尚 劉 平攝   本報訊 校徽、紀念章、郵品成了大運會人們關注的一道風景。「這是參加大運會以來我得到的最好的一件禮物」,今天,在大運村,一位北師大的志願者指著胸前一枚別致的外國校徽告訴記者。這幾天,無論是在大運村還是在比賽場館,胸前別上一枚獲贈的校徽成了一個小小的時尚,而不少志願者由於直接跟外國運動員接觸,所以不約而同成了同學們眼中的幸運者。
  • 莘莘學子來遠方——兩岸清華互派代表團共賀百年校慶
    莘莘學子來遠方——兩岸清華互派代表團共賀百年校慶 2011年04月23日 08:23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一枚校徽見證歷史 一張合影銘記火種
    上海公安博物館收藏著一枚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校徽,校徽為白底藍字,「華東警官學校」6個字由右到左排列,周圍以紅色勾邊,在「官」與「學」之間,有一抹明顯的紅色擦痕。在這枚校徽旁邊,是一張「華東警官學校第一期區隊長以上幹部合影留念」的照片和一份手繪圖案的《畢業證書(山東警官學校NO229)》。
  • 校徽---如陽光下的一枚透鏡 - 感恩家鄉 感恩母校
    校徽----如陽光下的一枚透鏡 這枚一指來寬的校徽,雖說我胸前就別了三年,但對我,這一特定的個體生命來說,意義卻非尋常。  別過"徐州一中"校徽的校友,都知道黃河故道南岸的母校,在1917年建造時名"擷秀園"。四合院、大操場、鐵隕石、荷花塘、假山、茅頂大禮堂、大操場後的古城牆。近百年來,"擷秀園"化育著無數男孩女孩的心靈。"徐州一中"的校徽,也點燃了我人生的自信心。我被徐州一中錄取,實出意外。
  • 百年清華 | 胡顯章談清華校訓
    梁啓超慷慨激昂的演講深深激勵了清華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為清華校訓,1918年4月25日出版的《清華周刊》總138期封面上出現內含「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八個字的圓形圖標(圖一),1926年11月25日,由校評議會議決正式確定為清華學校校徽(圖二)。1928年,清華學校正式命名為清華大學,校徽依然沿用以上八字校訓(圖三)。
  • 罕見規劃圖帶你見證清華校園百年變化(三)
    罕見規劃圖帶你見證清華校園百年變化(三)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  清華迎來的106周年校慶。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清華園規劃的百年變遷——看看咱們的園子是怎麼一點點長大的。2001年清華校園規劃。  在北部,清華建校 90 年來最大的建設項目——紫荊學生公寓開工。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一枚校徽背後的「西遷」故事
    60餘年過去了,當年視作平常的校徽如今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見證——它默默訴說著當年那些炙熱的情懷、奮鬥的故事,激勵著年輕人書寫更美麗的篇章……這是一枚老校徽,誕生於1956年,至今已有64年歷史,上有「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八字。如今,它被陳列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安建大)校史館裡。
  • 校園 南林的這些校徽,你喜歡哪一枚? 從一數到四,看國立中央大學皇家林學院校徽的變遷
    校徽,在老一代知識分子心中,包含著自豪、榮耀,還有對母校的歸屬之情。    在每天使用的一卡通上,在老師課件的PPT裡,甚至南林信紙上,我們都能看見校徽的身影。那麼,關於南林校徽的變遷,你知道多少呢?一、    國立中央大學森林系(1902)    南京林業大學前身為國立中央大學森林系,當時不僅有國立中央大學的校徽,森林系也有自己的系徽。
  • 不管你的母校還在不在,這枚校徽都值得永久珍藏
    處於這個特殊歷史坐標上的你,此刻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意外也罷,不舍也好,改變就這樣突如其來,現實就站在我們面前——那些見證我們青春與奮鬥的母校,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只能存在於我們的回憶中。為此,「黃埔一號v軍校資訊」聯合「軍報記者」「中國軍網」「三劍客」「一號哨位」微信公眾平臺等軍中大V和涉軍自媒體,推出「珍藏校徽、銘記母校」專題策劃。我們搜集了74所軍隊和武警院校的校徽標識,精心製作了一面鐫刻歷史的「校徽牆」,供所有心繫母校、關注軍校的朋友收藏。
  • 北京高校與博物館共辦,1000餘件校徽集體亮相,展現大學百年發展史
    他強調,校徽展覽既有意義,又有意思,要辦成&34;的課堂,讓師生們通過參觀展覽接受教育。(周彤與其他參會嘉賓一起,為展覽揭幕)本次校徽展覽甄選了1000餘件校徽,是國內首個以校徽和大學園林為載體,展現大學百年發展史的主題展覽
  • 兩千枚校徽共展覽,部分珍品首亮相,你還記得母校校徽什麼樣嗎?
    一枚小小的校徽,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大學記憶,你還記得母校的校徽長什麼樣嗎? 正在中國園林博物館展出的「恰同學少年——校徽上的大學記憶」猶如一次朝氣蓬勃、壯志凌雲的「青春號」大學之旅,600平方米的展廳把近兩千枚校徽串聯起來,帶您體驗這段以校徽為帆的旅程。 這是國內首個以校徽和大學園林為載體、展現大學百年發展史的主題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