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 胡顯章談清華校訓

2021-02-15 清華經管EMBA

什麼是清華校訓?它是怎樣產生的?有過怎樣的變化?怎樣體會它的內涵與價值?這些不僅是清華人應該知悉的問題,也是社會人關注和議論的問題。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成立於1911年,次年更名清華學校,是在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西學東漸背景下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開辦的留美預備學校。當時許多有識之士在認識到應該向西方學習科學、民主的同時,不忘立足本土培養愛國建國治國之才。

著名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梁啓超先生十分關注清華的辦學和學子的成長,他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學子的文化植根,曾說過:「清華學生除研究西學外,當研究國學;蓋國學為立國之本,建功立業,尤非國學不為功。」 1914年11月5日他到清華做以「君子」為題的演講,以《周易》的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學子,指出: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不息,不得一暴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慾、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同時,君子待人接物應度量寬厚,如大地之博,無所不載,責己嚴,責人輕,氣度雍容。日後能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為社會之表率,作中流之砥柱,擔負起歷史重任。為此當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

梁啓超慷慨激昂的演講深深激勵了清華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為清華校訓,1918年4月25日出版的《清華周刊》總138期封面上出現內含「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八個字的圓形圖標(圖一),1926年11月25日,由校評議會議決正式確定為清華學校校徽(圖二)。1928年,清華學校正式命名為清華大學,校徽依然沿用以上八字校訓(圖三)。  

左起圖一為1918年時期含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的圓形圖標;圖二為1926年正式確定的清華學校校徽;圖三為清華學校正式命名為清華大學後的校徽

新中國成立後,高校一度不提校訓,清華曾用一顆紅五星覆蓋了大禮堂主席臺上方帶有校訓的校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蔣南翔校長提倡「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和「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服從祖國需要」,曾激勵了廣大學子,但是沒有明確為校訓。

上世紀90年代,依據廣大校友的意見,清華大學恢復沿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大禮堂的校徽也重見天日。在2014年頒布的《清華大學章程》第四十一條確定:「學校校徽為三個同心圓構成的圓面,外環為中文校名(繁體)、英文校名(TSINGHUA UNIVERSITY)和建校時間,中環為校訓字樣,中心為五角星。」

左圖為上世紀90年代大禮堂的校徽;右圖為2014年起沿用至今的包含繁體中文和英文校名的校徽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兩岸清華的校訓相同,海外校友會是一家。」「兩岸還沒統一,但海峽兩岸清華校友會早就統一了。」顧秉林的風趣講話得到了陳力俊的認同,海峽兩岸的清華同根同源,被傳為佳話。

來自於清華校友總會官網上的全球校友會分布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是清華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清華精神文化的支柱與靈魂,它不僅深刻影響了一代代清華學子,而且當畢業生走向社會後,仍然會成為他們激勵自我影響社會的精神標誌。

2004年中青報和新浪微博「我最欣賞的十大校訓」評選中,清華校訓居首。清華老學長錢耕森教授解讀清華校訓時提到,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認為清華校訓是世界所有大學最好的校訓。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認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高度概括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出:「『自強不息』就是永遠努力向前,絕不停止,這句話表現了中華民族奮鬥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對外來侵略決不屈服,對不良勢力決不妥協;在個人生活方面強調人格獨立,志不可奪。『厚德載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懷,兼容並包。在中國,儒、道、釋三家彼此相容,這種現象只有中國才有。西方歷史有宗教戰爭,中國則無,這無疑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自強不息』是奮鬥精神,『厚德載物』是兼容精神。這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稱為『中華精神』。」他還說過:「厚德載物是一種寬容的思想,對不同意見持一種寬容的態度,對思想、學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強不息是對生命的體會,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進、奮發向上。」「我認為這兩種思想:堅強的意志、寬容的態度在中國文化裡面起了主導作用,是一種健康的正確的思想。」清華人在建校初期,就將自身的精神世界與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緊緊聯繫在一起。


國立清華大學官網上展示的「精神標誌」——校徽

依據史料和校友親歷以及海峽兩岸清華大學校訓同一的史實,清華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應是不爭之事實。然而,一段時間裡,在網上出現多篇類似於「清華校訓是16個字而非僅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被腰斬的清華校訓——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網文,稱「清華校訓之被腰斬,並非僅僅清華之悲哀,它標誌著中國大學精神的迷茫和缺失」。 對此作為一個在清華學習工作生活了一個甲子,並從2002年開始研究清華歷史文化的清華人,感到有必要澄清事實,以正視聽。

所謂「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應出自清華國學大師陳寅恪於1929年所撰寫的紀念王國維的碑文:「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離清華確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已有十餘年了,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確是清華人的一種學術追求。老清華梅貽琦校長持寬厚包容、獨立自由的辦學思想,他自稱追隨蔡元培「兼容並包之態度,以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並對革命學生實施保護。但在白色恐怖的大環境下,愛國詩人、民主鬥士聞一多先生為爭取自由民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事實上受到限制;在新中國蔣南翔長校時,強調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切從實際出發,他創造性的辦學理念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給予清華大學以至中國教育界以深遠影響。但在計劃經濟和「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大背景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缺乏推動力和政策支持,受到明顯的局限;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在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理念指導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背景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逐步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在2011年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以「獨立思考 善於作為」為主題發表講話,強調「從陳寅恪先生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到蔣南翔校長堅持『不惟書,不惟上,不惟他,不惟洋,只惟實』,清華傳統的深處,始終蘊含著實事求是、獨立思考的精神。無論是在學術研究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情況需要我們去分析、去判斷、去決定。」 2014年頒布的《清華大學章程》明確寫入「學術上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現任校長邱勇提出了清華新百年「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辦學理念,他認為大學負有文化傳承創新之功能,應具備獨特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創造精神。2016年6月21日,他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強調獨創性和批判性思維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素質,博士生應該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來要求自己,不斷創造新的學術成果。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後,國家加快了向創新性國家轉型的步伐,清華也加大了蘊育創新文化的力度,學術氛圍前所未有地活躍。學校無論從辦學理念、教育思想或是學術研究正在逐步實現從跟隨到並行甚至引領的跨越。一批國際頂尖大學紛紛以對等的方式與清華聯合辦學,為了探索和應對世界性的挑戰,培養創新人才,清華與華盛頓大學、微軟公司聯合創建的全球創新學院已在美國建成開學,以培養創新型的全球科技領袖和未來企業家為目標的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也繼而成立。清華學子在國際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國際無人機大賽、國際機器人抓取與操作比賽、中美青年創客大賽、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和巴黎國際青年時裝設計師大賽中勇奪冠軍或金獎。

2017年 11月,國內外著名評估專家對清華大學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意見認為:清華的辦學定位跟國家、社會的需求是高度一致的;學校人才培養的效果與設立的目標是高度符合的。廣大學生和用人單位對學校的教育質量的滿意度是高的,學校創新人才不斷湧現。評估專家組組長丁烈雲院士感慨說:「一所大學和她所培養的人才,在一個大國自強和崛起過程中發揮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也是少有的精彩!清華大學不愧為引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面旗幟!」;在學術研究上,核能科學技術、放射檢測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網際網路技術、信息科學技術、現代製造技術、材料科學技術、腦機接口技術、密碼破譯技術、人臉識別技術、立體視頻獲取與重建技術、生物生命科學以及量子霍爾效應研究等等眾多領域取得國際公認的領先成果。這些都是廣大清華人依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嚴謹、勤奮、求實、創新」「行勝於言」「人文日新」「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寶貴精神財富而取得的進步。

清華大學國際影響力逐年攀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發布2019年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清華大學列第50名,亞洲第一名,工程類專業第3次蟬聯世界第一名,2017年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排名首次超越MIT,居世界榜首;英國QS全球高等教育集團發布2019年度的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大學名列第17名,《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名》位列世界第9;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公布2019年全球大學排行榜,清華位列第22名,學術聲譽第14名。儘管排行榜均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事實告訴我們沒有必要「悲哀」,我們在不時進行文化自檢的同時,正在倡揚充分的文化自信,我們的自信正是建立在客觀的發展現實和清華人群體為此付出的主觀努力上,包括對自身精神境界的不斷追求和攀升上,這正是「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校訓魅力的現實體現。                                              

編輯:韓萌

內容來源:清華大學官網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官網

- END-

相關焦點

  • 談清華校訓
    談清華校訓胡顯章什麼是清華校訓?它是怎樣產生的?有過怎樣的變化?怎樣體會它的內涵與價值?這些不僅是清華人應該知悉的問題,也是社會人關注和議論的問題。梁啓超慷慨激昂的演講深深激勵了清華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為清華校訓,1918年4月25日出版的《清華周刊》總138期封面上出現內含「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八個字的圓形圖標(圖一),1926年11月25日,由校評議會議決正式確定為清華學校校徽(圖二)。1928年,清華學校正式命名為清華大學,校徽依然沿用以上八字校訓(圖三)。
  • 清華校訓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背後
    顧秉林的風趣講話得到了陳力俊的認同,海峽兩岸的清華同根同源,被傳為佳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是清華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清華精神文化的支柱與靈魂,它不僅深刻影響了一代代清華學子,而且當畢業生走向社會後,仍然會成為他們激勵自我、影響社會的精神標誌。2004年中國青年報和新浪微博「我最欣賞的十大校訓」評選中,清華校訓居首。
  • ——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來源:光明日報 2014-6-20 胡顯章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
  • 清華大學校訓的故事:「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兩岸清華的校訓相同,海外校友會是一家。」「兩岸還沒統一,但海峽兩岸清華校友會早就統一了。」顧秉林的風趣講話得到了陳力俊的認同,海峽兩岸的清華同根同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被傳為佳話。
  • 百年清華首任校長雕像落成(圖)
    百年清華首任校長雕像落成「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珠海湧現出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早一批走出國門、接觸西方文明,並促成中西文化深層交融的志士先賢。清華大學原黨委書記賀美英、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日前在唐國安紀念館開館儀式及其清華百年華誕校友論壇上說,中國清末民初著名的新聞學家、外交家和教育家唐國安1860年出生於珠海市唐家灣,他是中國第二批留美幼童官費生,1912年4月,唐國安先生出任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首任校長,為建立和發展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教育,他一邊向清政府要地籌款,一邊向銀行借貸銀兩,並多方聘請教育人才,首次提出了「進德修業,自強不息
  • 清華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八字真言,助你破解人生困頓
    清華大學始建於1911年,其前身名為清華學堂。從創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百年以來,清華大學始終是我國的一流學府,是許多學子奮鬥的目標。清華屹立百年而始終站在教育的前沿,他的八字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隨著清華大學的發展,矗立了百年。
  • QS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創紀錄!你知道百年前的清華是什麼樣的嗎?
    一、學校名稱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才正式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二、師資力量百年前的清華,正處在創辦初期。因此在當時的教師隊伍中,以外籍教師為主。後來,中國教師開始增多,並逐漸成為教師隊伍中的主幹。清華的老師們,教學十分嚴格。
  • 清華大學校訓
    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來源:人民政協報 2016-3-31 胡顯章  1911年2月,清政府在北京城內設立的遊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遊美肄業館遷入西北郊外的清華園辦公,並將校名定為「清華學堂」。4月29日,清華學堂正式開學。
  •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兩岸清華的校訓相同,海外校友會是一家。」「兩岸還沒統一,但海峽兩岸清華校友會早就統一了。」顧秉林的風趣講話得到了陳力俊的認同,海峽兩岸的清華同根同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被傳為佳話。  兩岸清華同樣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緣起於梁啓超先生在清華的一次演講。梁啓超對清華情有獨鍾,將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華學校念書,二人都成為享譽世界的名家。
  • 一個有「問題」的清華校訓
    我又聽說這八個字的校訓緣於清末著名學者梁啓超來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又是梁啓超在那次演講中運用的《易經》中的二句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由此而來。自此之後,聽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便在清華校園裡出名了,成了清華大學的校訓,從校園流傳到社會,從國內流傳到國外。
  • 莘莘學子來遠方——兩岸清華互派代表團共賀百年校慶
    莘莘學子來遠方——兩岸清華互派代表團共賀百年校慶 2011年04月23日 08:23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百年清華溯源頭 首任校長勵後人-光明日報-光明網
    」的清華校訓,終因積勞成疾而在校長任上與世長辭。    唐國安紀念館的落成凝聚著無數清華學子和珠海社會各界人士對一代先賢志士的無限敬仰和深切緬懷,在清華校友陳勝虹校長的帶領下,唐國安紀念學校100名學生在唐國安先生銅像前列隊獻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人們齊聲朗誦的清華校訓之聲響徹碧海藍天。全國各地的清華校友300多人應邀參加3月19日舉行的唐國安紀念館開館典禮和紀念清華百年華誕校友論壇。
  • 清華校園裡刻寫最多的校訓石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清華園內,歷史風物隨處可見,一座雕塑、一塊型石、一片樹林、一棟建築,意味悠長的風景舊物如粒粒明珠散落,又如星辰璀璨生輝。它們寄託著清華人最真摯的情懷,見證著清華園的變遷與發展,更象徵著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在天地間浩然長存。
  • 媒體盤點校訓高頻詞:團結勤奮求實創新(圖)
    ■ 專家觀點  校訓的作用應是成人之「砥」  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表示,校訓歷來是一所學校珍貴的價值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所學校精神的集中表達,它體現了學校彌堅歷久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在潤物無聲中陶冶著師生的心靈。」
  • 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慶祝清華創校百年 馬英九出席
    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表示,100年前清華建立的時候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國家面臨列強瓜分。一個世紀以來,清華勵精圖治,銳意進取,清華人在政治、經濟、社會、學術、教育各層面都作出重大貢獻。如今,兩岸清華欣欣向榮,未來更將攜手迎接下一個世紀的挑戰,再創高等教育的巔峰。面對環境惡化、全球資源短缺,新竹清華也將不斷求新求變。
  • 臺灣新竹清華大學隆重慶祝清華創校百年
    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表示,100年前清華建立的時候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國家面臨列強瓜分。一個世紀以來,清華勵精圖治,銳意進取,清華人在政治、經濟、社會、學術、教育各層面都作出重大貢獻。如今,兩岸清華欣欣向榮,未來更將攜手迎接下一個世紀的挑戰,再創高等教育的巔峰。面對環境惡化、全球資源短缺,新竹清華也將不斷求新求變。
  • 北京106所學校校訓高頻詞: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專家觀點  校訓的作用應是成人之「砥」  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表示,校訓歷來是一所學校珍貴的價值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所學校精神的集中表達,它體現了學校彌堅歷久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在潤物無聲中陶冶著師生的心靈。」
  • 漫遊在發散與收斂的天地間——從清華文化談開去
    漫遊在發散與收斂的天地間——從清華文化談開去唐雙寧(霜凝)——本文根據2011年4月23日唐雙寧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人文精神與大學文化」報告會 上的演講整理。在物質與精神(文化)的關係上,我們首先要進行物質生產,發展經濟,否則就沒有產生「靈魂」的物質基礎;同時要弘揚我們的文化,「體」要生「魂」。
  • 清華百年校史展亮點體會
    清華百年校史展亮點體會徐振明走在這條刻有年代的帶子上,仿佛穿越在清華百年歷史的隧道中。1911年,清華學堂開學;1912年,改名「清華學校」;1925年,成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48年底,清華園解放;1952年,清華調整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85年,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鬥目標;1993年,提出百年校慶時爭取把清華建成「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學」;2011年,清華宣布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清華百年歷史,正如青銅帶末端處前言座上所寫
  • 【今日關注】團結、勤奮、求實……你的校訓是啥?
    專家觀點:校訓的作用應是成人之「砥」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校訓歷來是一所學校珍貴的價值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所學校精神的集中表達,它體現了學校彌堅歷久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清華大學校訓源自梁啓超的演講。1914年,梁啓超在清華作演講,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清華學子努力成為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按照哲學家張岱年的闡釋,「自強不息」在政治生活方面,指的是對外來侵略絕不屈服,對不良勢力絕不妥協,在個人生活方面強調人格獨立,志不可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