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父母愈是生氣的時刻,愈不該打小孩?

2020-09-15 親子天下

「我們以前不也都是被打大的,為什麼現在卻不能用打的方式教育小孩?」「考不好被老師打,和被父母打,為什麼對孩子的感受會不一樣?」不論你是秉持著愛之深、責之切,或是認為打是疼、罵是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那就是:為人父母的,在愈是生氣的時刻,愈不該打小孩。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眾號 &34;關注

作者:旅美記者曾小貓

曾任職美國國家廣播電臺、洛杉磯第18頻道,現為全職主婦、兼職自由撰稿人。著有《美國學生寫作技能訓練》等書,公餘熱心婦幼人權運動,獲頒美國國家母乳委員會新領袖獎。


我是採訪記者,採訪過各界專家,沒有一位支持體罰。我的童年無論是學校老師或是父母,都採取體罰策略,而當我成為母親以後,我才想明白,原來,老師打我,和媽媽打我,是完全不同的。

自從跑教育新聞以來,我所採訪過的教養專家、心理學者、小兒科醫師⋯⋯沒有一位支持體罰。然而事情又很弔詭,每當發表呼籲零體罰的文章,總有家長抗議:「怎麼了,難道爸爸媽媽不能有情緒?是小孩害我們生氣,如果講得聽,誰想用打的?」

我不是專家,我只是一個記者。但我也曾經是一個孩子,如今也已是一個母親,對於體罰這件事,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正因為有情緒、正因為生氣,所以不能打小孩。

我出生成長於1980年代的臺灣。當時的社會普遍允許體罰小孩,不論是學校的老師或家裡的爸爸媽媽,都經常採用體罰—包括巴掌、鞭打、杖擊—作為教養手段。

我當然也沒被少打,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

但是我對於「在家被打」跟「在學校被打」的感受卻是完全不同的。究其原因,就在於施加體罰者的情緒。

我升上初中的時候,臺灣教育部已經明令禁止能力分班。儘管如此,在家長的期待壓力下,很多明星中學陽奉陰違,用其他方式變相能力分級。

我們學校採用「能力分排」,以考試成績為依據編排學生座位,像我這種被認為一定要考上第一志願的學生,就坐在班上所謂的「第一好排」。

第一好排的學生享有不用輪當值日生、不必參與升旗典禮、只要專心讀書的特權,但如果考試成績沒有達標,處罰也是特別嚴厲,當時我們導師的政策是,第一好排的學生,凡考試成績未達滿分,少一分打一下手心(而最後一排的同學,就算考零分也不會被打)。

當我考試考不到滿分,被叫到講臺前打手心的時候,當然也是苦著臉,但並不害怕:如果我考了92分,我知道老師打我八下,就會結束了,不會永無止境地打下去。被老師體罰,就是按照規定打。我們老師從來不會情緒激動,平靜地打完,說一句「好了,記住這次的痛,下次再加油」就完事了。

但是拿著同一張考卷回家,卻令我心中充滿恐懼。

我媽媽一看見考卷,立馬七竅生煙:「妳考這是什麼成績?存心讓我丟臉是不是?」然後抄起藤條,對我劈頭劈臉的打下去。我總是捂著臉,不敢哭出聲音,心裡怕極了,不知道鞭笞什麼時候會停止。

好幾次,藤條打裂了,媽媽抄起衣架繼續打;衣架打變形了,媽媽抄起球拍繼續打。

我咬著牙,等她最後面目猙獰地坐在沙發上喘氣,吼出那句:「妳給我滾,我不想看見妳這個白痴!」只有等到這句話,我才能得赦,才能跑進房裡躲起來,這時候我屁股大腿上往往已經沒有一塊好肉。

後來我考上北一女了。我討厭體罰,但對於曾經打我的老師,並不感到怨恨,反而感激。對於同樣打我的媽媽,我卻無法感激,只有一種說不出的厭惡。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理解這種情緒,對於自己竟然無法感謝媽媽,有一種很深的罪惡感。

自己成為母親以後,我才想明白,原來,老師打我,和媽媽打我,是完全不同的。老師打我,那是處罰;媽媽打我,那是出氣。但是這之間的差距,恐怕連我媽媽自己也沒有覺察到。成年以後,我致力與母親和解,但縱使破鏡重圓,裂痕畢竟不會消失。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為人父母的,愈是生氣,愈不該打小孩。因為面對親子衝突,我們很難沒有情緒,而在憤怒的當下,管教與出氣甚至虐童之間的界線,是那麼的混沌、薄弱,一扯就會斷。

現在的我,有兩個兒子,正值頑皮的六歲與麻煩的兩歲。不論怎麼生氣,我絕不打他們——而且,在無數次跟小孩「過招」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真正讓我動氣的,並不是孩子胡鬧,而是我自己面對教養挫折時產生的不快。

經歷了這個過程,我更深深感到,我們為人父母的,要提醒自己不該產生「都是小孩害我生氣,所以我才打他」的想法,以教養為藉口,把自己的暴力行為合理化。

我們是成人,不該讓孩子替我們的情緒負責。諷刺的是,儘管很多家長嘴上合理化體罰,但沒有一個爸爸媽媽在打完孩子以後會感覺良好。

近年來愈來愈多研究證實,體罰的效果立即但短暫,負面影響卻很深遠。身為家長,我們都應該自我警惕:愈是生氣,愈不該打小孩。

*本文出自【多聞看世界】,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為合作之嚴選作者觀點,不代表親子天下立場》

看更多往期好文:

相關焦點

  • 腦筋急轉彎:什麼東西愈生氣,它便愈大,10歲的弟弟立馬答對了
    腦筋急轉彎:什麼東西愈生氣,它便愈大 ,10歲的弟弟立馬答對了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百家號,今天給大家分享10道腦筋急轉彎的題目,讓你們的生活更加精彩,你們準備好了嗎?2、小明的酒量很好,可以喝一打高粱的酒量,但今晚他只喝了半瓶啤酒就醉了,為什麼? 3、小明很自豪的說自己可以一面吹口哨,一面刷牙,你猜他是怎麼辦到的? 4、除了火車以外,世界上什麼車最長?
  • 皮膚幹癢脫皮,為何愈保溼卻愈嚴重?
    皮膚幹癢脫皮,為何愈保溼卻愈嚴重?  但明明是冬天才出現的幹癢脫皮,為什麼是溼疹或脂漏性皮膚炎?會是皮膚太油嗎?究竟該改正哪些問題才能真正遠離年年糾纏的幹、癢、紅?  溼疹其實跟溼無關?  聽到溼疹這個詞大家直覺會以為是皮膚溼溼的、起疹子,其實誤會大了,溼疹就是皮膚炎,兩者是同義詞,所以「醫生診斷你有溼疹,只表示你皮膚發炎了。」皮膚科醫師宋奉宜說。
  • 自閉症是可愈症不是不愈證!
    導致七十多年來一直沒有發現可以用任何一款藥物可以治療或者改善其狀況,只能用康復這個概念去設計一套看起來很科學的訓練方法,實際效果很難超過百分之四十,也就說,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孩子經過康復訓練是完全無效的,就算有效,也因為理論沒有建立在根源的基礎之上而沒有辦法科學的形成有用的成果,導致社會上一直把自閉症當成不愈證進行價值觀建立
  • 克己復禮新解 人生的路愈走愈寬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化被動為主動,把我們這一生被動的要求去做該做的事,變成主動自己願意去做。譬如說我們常常強調,真誠引發力量由內而發,我自己願意做該做的事,人生才有他的價值可言,不是別人叫我做的,是我自己願意做的。所以克己復禮要連成一句話來看,叫做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很多人懷疑說,克這個字,可以當能夠說嗎?
  • 「四史」記憶丨為什麼「抗大」能夠愈抗愈大?
    抗大、抗大,愈抗愈大這正可謂是:抗大、抗大,愈抗愈大。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後,中央軍委命令由何長工率領總校從陝北出發,挺進東北,改為東北軍政大學,其他分校改辦華北、華中華東軍政大學,這宣告了抗大歷史任務的完成。
  • 父母愈有德行,孩子愈有福氣,福禍連在一起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兩句話,「我為你好,所以你要怎樣怎樣」,是啊,這個情況太普遍了。再來還有一種,「我要修道,所以你們得怎樣怎樣配合我」,有沒有?這些沒有洞察出來,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再來,成人都忽略了一個重點,都覺得好像是送到哪裡一定就學得很好,他忘記了父母的身教,他忘記了父母跟子女的關係,父母愈有德行孩子就愈有福氣。他們的禍福是合在一起的。
  • 咳嗽久不愈如何用藥
    核心提示:感冒一般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當病毒感染幾天後,即使不治療,機體也會產生相應的抗體以對抗病毒,這就是有的患者感冒不治自愈的原因。這時,如果沒有並發細菌感染,感冒就可以說是痊癒了。但是,為什麼有的患者還久咳不愈呢?其原因是上呼吸道(鼻、咽、喉)存在著炎性分泌物,如痰液等;或者存在著其他過敏因素,這時只要給予對症治療,即止咳化痰就可以了。
  • 愈挫愈勇的追夢人——記遼寧省女子柔道隊教練冷春慧
    冷春慧就是其中一員,從運動員到教練員,一路為中國柔道耕耘33年,絕對稱得上愈挫愈勇的追夢人。奧運金牌 求而不得冷春慧在讀初中時被體校教練選中,1985年進入大連市體校。「本來要去練射擊,那時柔道剛引入中國,我根本不懂柔道是什麼,前滾翻後滾翻都不會。」
  •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廉潔統戰
  • 兒童抽動症持久不愈的因素
    兒童抽動症持久不愈的因素 兒童抽動症持久不愈的心理因素 早期幹預或者是正確對待的話,孩子的抽動症狀就會變得短暫。 有壓力的情況下,有很大機率會再次出現持久不愈的抽動症狀,包括妥瑞氏綜合症,非常影響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學習,生活,交友等等。
  • 幼教博士周育如:小心孩子愈罵愈不乖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點擊標題下方」親子天下資訊平臺」關注或搜尋公眾號 "親子天下"(微信 ID:cn-parenting)關注也許父母會問,孩子做錯事不跟他生氣,不然還要對他笑喔!倒也不是這樣,差別在於,你是整個人真的抓狂動怒,還是只是表達對孩子行為的不認同。
  • 久咳不愈,這兩組腧穴竟然有奇效!
    >凡是久咳不愈,劇烈咳嗽,甚者不能睡覺,乾咳或痰咳,如左通天(或其上下左右的部位)有鬆軟或僵硬的指下感,或按壓時患者有酸痛感,可用搓針法進行針刺治療。生氣通天論》曰:「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而《百症賦》說通天能「去鼻內無聞之苦」,因此《針灸穴名解》解釋通天能「開通肺竅」。 《針灸甲乙經》曰:「通天……足太陽脈氣所發……」又曰:「頭項痛重,暫起僵僕,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雖然中醫經典未記載通天能治療咳嗽,但筆者通過經絡理論和經絡診察反應,已用通天治療不少例乾咳,取得良好療效。
  •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記華興中學初二年級社會實踐活動(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華興學子不只要做知識的成功者,更要做行動的頂尖者。我們是初二年級實踐活動第三小組,我們是知行合一的代言人!
  • 甲亢10年,與疾病鬥爭的10年,一場10年不愈的病,該怎麼辦?
    生存在空氣無比混濁的人世間,誰都不敢打包票一輩子無病無災。前半生很少生病,常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身體如何如何棒,傷風感冒都很少光顧,兒童時期疫苗接種打過針,吃藥機會更少,可追溯到穿開檔褲的年紀。鬧肚子疼,父親兜肚臍眼打了幾個火罐不管用,找老郎中開了幾副中藥,用土製砂罐慢火熬煮,捏住鼻子一湯匙一湯匙餵入嘴內,藥到病除。
  • 咳嗽遷延不愈,什麼原因?
    其中,有的咳痰,有的乾咳,有的更是反覆遷延不愈。咳嗽很痛苦,甚至會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質量。實際上咳嗽涉及病因眾多,臨床診治咳嗽有時很困難,也是每個臨床醫生經常碰到的難題。但如果分清楚原因對症下藥,效果則立竿見影。有這樣一種類型的咳嗽,往往在感冒後出現,而很多朋友誤認為該咳嗽只是感冒的「後遺症」,不用再治了,結果導致遷延不愈。長久咳嗽後,又會懷疑自己得了更嚴重的疾病。
  • 臺鐵退票新制12日起實施 愈晚退愈貴
    原標題:臺鐵退票新制12日起實施 愈晚退愈貴  中新網1月11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鐵退票新制明天起實施,愈晚退手續費愈貴,當天退收取票價20%。   退票手續費規定將由現行每張一律13元(新臺幣,下同),改為以乘車日期為準,分階段收取不同額度費用。
  • 「把年補回來」,印證了愈挫愈勇的樂觀精神
    這種年味不只是體現在電影院,無論是在景區,還是在商場,到處都是湧動的人潮,這些熟悉的場景不免給人以忙年的感覺。能在國慶假期把年補回來,是因為我們從未停止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疫情突如其來,曾經打亂了很多人的生活節奏,也給很多人帶來了沉重壓力。
  • 天氣愈惡劣 攝影愈精彩
    天氣愈惡劣,你的照片會愈精彩」
  • 愈見新生伊貝詩2020千人大會引爆貴州
    愈見新生,向美而行。2020年10月12日-16日,伴隨著金秋和煦的微風和碩果的芬芳,深海植物護膚品牌伊貝詩盛大舉辦2020經銷商榮耀盛典暨『酵母霜療』發布會,來自全國各地的近3000名伊貝詩代理商/零售商齊聚多彩貴州,共同見證一場姍姍來遲的伊貝詩千人大會,與眾多美好不期而「愈」。
  • 感冒久咳不愈、疲倦、頭暈是虛咳!
    感冒咳嗽最令人困擾的就是,明明吃了藥,但仍舊久咳不愈。到底該怎麼辦?其實以中醫理論來說,咳嗽可以分為寒咳、熱咳、虛咳等三類型。久咳不愈多數屬於虛咳,並伴有氣虛、頭暈、疲倦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