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的作者伍綺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是香港移民第二代,本書耗時六年寫就的長篇處女作,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擊敗史蒂芬金、村上春樹等99位大牌作家,橫掃歐美所有榜單,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還獲得包括美國亞馬遜網站在內的無數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圖書。
《無聲告白》本書的開頭是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圍繞這個故事的開頭,父親母親和哥哥妹妹引用回憶的方式一步步地走進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莉迪亞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深信只有她能實現父母的夢想,哥哥和妹妹在父母世界就是「隱形的存在」,最終,莉迪亞不堪重擔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母親天塌一般地心情尋找死亡的真相,父親也難受至極,哥哥一味認為是隔壁家的不良少年,但我想,只有妹妹是看得最清楚的,她默默地觀察著這個家裡的每個人,她可能最先知道真相。最後一家人在回憶的路上,漸漸地明白了,其實我非常愛你,但我卻沒能告訴你,這是我們從未互訴的秘密,猶如書名《無聲告白》。
看完這部書,我才真正覺得作者真的很厲害,塑造的每個角色都有它可憐和可恨之處。我本該非常討厭甚至厭惡這樣的父母,但卻恨不起來,在我了解他們的原生家庭後,覺得他們也是受害者,在這種壓抑的心情下,卻警醒自己,作為父母,應該尊重孩子,不給孩子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孩子應該是獨立的個體,不依附在我們身上,不得強求;應該愛孩子但不捆綁,願自由!同時,也引發了我對三方面的深刻思考:
為什麼會出這樣的事呢?如同任何事一樣,根源在父母。因為莉迪亞的父母,因為她父母的父母。因為很久以前,她的母親就失蹤過,她父親把她母親找回了家。因為她的母親最希望與眾不同,她父親卻最想要融入人群,而這兩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當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就可以看出,莉迪亞的父母有著不一樣想法的人,這源自他們的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同,母親瑪麗琳生活在一個被父親拋棄和母親相依為命的家庭,母親是一位家政老師,母親希望她能嫁給一個優秀的男人,過上家庭主婦的日子,可是,在瑪麗琳心裡她希望甚至渴望,成為和母親不一樣的人,最後她選擇攻讀醫生職業,認為這是離母親的設想最遠的職業,殊不知遇見並愛上父親詹姆斯,一切都改變了。因為孩子,她學業被擱置一邊,但心裡的夢想一直未熄滅,甚至一度離家出走進修醫生職業,最後也因為第三個孩子的到來,她不得已又重新回到了家庭,後來如她的母親一樣,每天圍繞著丈夫孩子房子,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母親瑪麗琳鬱郁不得志的心情一直籠罩在這個家裡的每一處。
父親詹姆斯是一位中國人,他的父親因為假冒其他人的名字來到加州的,他一直被無法融入人群所困擾。在當時,他是第一位就讀這所學校的東方學生,他從來不去參加任何活動甚至有時也會遭來恥笑,沒什麼朋友,也習慣了擔驚受怕的日子隨時有人要轟他走,父親詹姆斯即使待了很多年,依然沒有歸屬感。
或許母親瑪麗琳希望與眾不同,便選擇膚色和自己不一樣的父親,而她的父親卻最想要融入人群,融入母親的世界裡,便下定終生,組織起家庭,然而卻把自己經歷的一切延續到他們的孩子,這才是是悲劇的開始吧!
在前段時間熱播的《我家閨女2》,讓我印象深刻的張佳寧和王鷗的家庭生活,或許都來自於單親家庭,但是,發現真的完成不同的家庭氛圍,所以,張佳寧樂觀開朗,積極向上,撮合媽媽的婚姻生活,希望媽媽生活得開心一些,都是非常正能量的信息,但王鷗不一樣,談及自己的家庭數次落淚,在那一集回老家和媽媽相處的時間,兩人的相處聊天,有點溢出來的尷尬。雖然原生家庭都有一些客觀因素的存在,但父母經營出來的家庭氛圍,往往就決定了孩子的模樣,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流露出來,有種與生俱來的感覺。
在和家長聊及孩子的事情時,有一件事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孩子不僅遺傳了我們的容貌,而且「遺傳」了我們行為、我們習慣等,就如,一面鏡子在眼前。因為看著小朋友的樣子做的事情,就覺得和父母非常相像,這也是,我們一直關注的家庭教育,我們應該怎麼學著做父母呢?而在這個家,母親瑪麗琳和父親詹姆斯又是怎麼做的呢?孩子又是得到怎麼樣的家庭教育?
父母一直視莉迪亞為實現他們夢想的唯一人選,而莉迪亞因為害怕母親的再度離開,一直對母親言聽計從,母親把醫生夢寄托在莉迪亞身上,從那開始莉迪亞活在母親的計劃裡,一整天做算術,然後又開始買各種書籍,坐在莉迪亞床前為她讀,周而復始的日子,就這樣,題目、算術、遊戲越來越複雜,母親享受著自己的成就喜悅,卻不知莉迪亞越來越吃力,在這個家就一直圍繞著莉迪亞為中心,莉迪亞為了能讓父母開心一些,利用各種方式學習,只要父母說的,她都去做,學會讓自己假裝快樂,每年聖誕禮物母親是人體解剖學即使討厭也依然笑著接受,因為想讓這個家和諧平靜。
終其一生,她都能聽到母親的心跳堅定有力地叫囂:醫生、醫生、醫生。她母親是如此渴望實現這個夢想,莉迪亞明白,她根本不需要說出來,她的心願一直擺在那裡。除了當醫生,莉迪亞無法想像自己能夠擁有別樣的未來和不同的人生,那好比企圖設想太陽圍著月亮轉、自然界沒有空氣這種東西一樣荒唐。
書中這段話,更像是莉迪亞內心的吶喊,哥哥內斯非常同情並理解莉迪亞的壓力,哥哥也成為莉迪亞的精神支柱,哥哥能傾聽她的心聲,直到哥哥收到哈佛錄取通知書,準備離開這個家,莉迪亞的心裡就像最後的一根線也斷了,內心已經到崩潰邊緣,莉迪亞已經開始厭學,但母親一點都沒察覺,即使答案莉迪亞早於背好,只是希望母親開心就好。
而父親在15歲這年的聖誕節,送的是《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這是父親的願望,父親面露喜色,可莉迪亞還是強忍著開心。因為父親,她還要假裝和朋友很友好相處,而且假裝有很多朋友,假裝在家裡和朋友電話聊天,只有內斯知道,其實她是孤單的,沒有朋友,平時在學校都是哥哥內斯留位置給她。
莉迪亞,一個為了父母的夢想而存在的孩子,一個被愛的名義綁架的孩子,和哥哥妹妹被當「空氣」一樣悲傷。在這個家沒有孩子被真正疼愛,但孩子害怕失去父母的愛,隱忍著,默默接受父母給予的一切。
在父親送莉迪亞去考駕照的路上,莉迪亞發現,父親的助教路易莎是他的情人,想著自己的母親還在家裡洗衣做飯,父親卻這樣對待自己的父親,她心裡非常憤怒。所以,駕照她根本就不想考,便草草交卷。回到家裡,母親早於做好慶祝考試的蛋糕,母親儘量壓住自己的生氣,母親趕緊去抹平一些字,雖然看不見,但還能看到痕跡,但莉迪亞還是假裝開心拍照,但妹妹漢娜看清姐姐的心情,心如死灰。父親的出軌,在莉迪亞的心裡又狠狠地加重一筆。
父母的情感也需要好好經營,母親被困在這個房子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光彩,早已和父親失去了交流,好的情感應該是互相進步,共同成長,父母的幸福的模樣,才能讓孩子嚮往美好的事情,內心美好的孩子足以抵擋未來的「千軍萬馬」。
結束語:在尋找莉迪亞死亡的真相,每個人都做了無聲告白,每個人都愛著莉迪亞,也漸漸接受,她永遠地離開。母親選擇原諒出軌的父親,父親也不再見情人,父母和哥哥以及妹妹恢復了往常的日子,但有了更多地表達如書裡寫的:
在這個夏天剩下的日子裡,以及以後的很多年,詹姆斯和瑪麗琳說話時會選擇真正能表達自己的意思的措辭,無論是對內斯,對漢娜,還是互相之間。他們需要說的太多太多。
是的,原來說得太少太少,才讓每個人都築起一道道高牆,慶幸,最後高牆都化解了,也帶給我們讀者更多的希望,讓所有的愛都能大聲表達出來;讓為人父母的我們傾聽孩子的想法,不操控他們的人生,讓孩子做自己!
圖片源自網絡,所有權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