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梁:2006年9月,當時我剛進入浙江大學電子商務專業攻讀碩士學位。入學不久,我作為學生黨員代表聆聽了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劇場專門為大學生作的形勢政策報告,報告題目是《繼承文化傳統 弘揚浙江精神》。報告會規模很大,千餘名同學坐滿了整個劇場。聽報告的同學既有來自浙大各個院系的黨員代表和學生骨幹,也有在杭其他高校的學生代表。
習書記在報告中結合群星璀璨的浙江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講述了浙江多元的文化傳統;結合浙江發展史上的經典案例,講述了「浙江精神」的文化特點;分析了「浙商」的特點,闡述了「浙江經濟」與「浙江人經濟」的內涵;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出了建議和希望。
整場報告歷時兩個多小時,習書記旁徵博引,典故信手拈來,還不時與我們互動,現場氣氛十分活躍。他沉穩平和的聲音、淵博的學識、儒雅的氣質和極強的親和力,我至今依然歷歷在目。我感覺習書記真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好導師,舉例子、擺事實、講道理,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採訪組:聽說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一開場就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
張棟梁:這個有趣的故事,講的是當年毛主席乘專列途經河南南陽,南陽地委書記上火車向主席匯報地方情況的事情。當毛主席問他有關南陽的歷史和時事時,那位書記都答不上來。最後,毛主席問他個人的年齡,那位書記答上來了。於是毛主席風趣地說:「你不知今不知古,只知自己五十五。」
習書記接著問我們,當別人問你們「浙江怎麼樣」時,你們怎麼回答?這一問,立即引發了我的思考。習書記可能是想告訴我們,並不是當上了幹部才需要了解當地的各種情況,即使作為一個普通的求學者,因為有過在浙江上學的經歷,或許將來還要在浙江創業和生活,對浙江的文化傳統一定要有所了解。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是如何向同學們介紹浙江的文化傳統的?
張棟梁:習書記從浙江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浙江人的文化基因之間的關係出發,詳細為我們介紹了浙江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他當時用了「多元」這個詞來概括浙江的文化傳統。
他說,浙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浙江文化在中國歷史進程中處於重要地位。通過習書記的介紹,我才知道,除了大家熟知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其實還有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距今8000-7000年的跨湖橋文化,可見浙江文化的起源很早。
同時,在浙江悠遠的文化發展歷程中,湧現出了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習書記從東漢的王充說起,談到了王羲之、駱賓王、沈括、宗澤、王冕、宋濂、于謙、王守仁、全祖望以及近代的蔡元培、章太炎、王國維、魯迅、茅盾等浙江籍文化名人,涵蓋了政治、軍事、科技、哲學、史學、文學、古文字學、藝術、教育等各個領域。作為一個地道的浙江人,有些人物我之前並不知道他們是浙江籍的,聽著習書記娓娓道來,我驚嘆浙江原來有著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為習書記的廣博學識所折服。
習書記告訴我們,浙江文化融匯了歷史文化、革命文化與現代文化。他特別強調,浙江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之一,當年我們黨的誕生和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航船,正是從嘉興南湖起航,才創建了彪炳千秋的偉業。而我本人剛好就是浙江嘉興人,習書記在報告中提到南湖的紅船時,我感到特別的親切和自豪。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是如何向同學們闡釋「浙江精神」的?
張棟梁:習書記認為,浙江文化傳統中這種「多元」的精神特質,千百年來始終流淌在浙江老百姓的血液中,像一種無聲而強大的力量,始終支撐、引領和推動著浙江人民奮發向上,也就慢慢形成了浙江獨特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優勢,也就是被人們所稱道的「浙江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的發展之所以如此奪目,取決於很多因素。習書記告訴我們,最根本的還是人的因素,確切地說,是文化的因素在產生深刻的影響。浙江文化是引領和推動浙江發展的最深層次原因,浙江精神是屬於浙江人民自己的「精神名片」。
浙江精神的基礎是「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勇於創新、講求實效」。習書記提出,要在這一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培育和弘揚「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精神。
習書記在為我們作報告的時候,列舉了一系列歷史人物和事件,分析了浙江人秉承的善於「闖」、勇於「試」、敢於「冒」的這種品質的文化淵源,並通過百年老店「胡慶餘堂」、「寧波幫」和「信用浙江」建設的案例,頌揚了浙江人和美與共的情懷、和衷共濟的情志、和悅自適的情操。他強調,浙江精神是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浙江人共同奮鬥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