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愈心理:「別人家孩子」原來是這樣養的:好的教育要「拼爸媽」

2020-10-03 知愈心理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

我們常聽到有人羨慕嫉妒,說誰誰誰家的孩子很爭氣,爸爸媽媽沒文化,不曾教他一字一句,還是考上了北大清華。

話外音就是:天下掉下一個金娃娃。

養育孩子可以不勞而獲,我不信。

好孩子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地下長出來的,只有澆水施肥,才能長得茁壯。


01

我有個小姨,離異多年沒有再婚,兒子從小就隨她。

陪孩子上完小學後,小姨就去了珠海打工,兒子則跟著外婆在老家上學,從初一到高三,母子倆一年只見一面。

直到今年,小表弟考上了上海交大,小姨撥雲見日,她請假回家鄉,為孩子辦了個闊氣的升學宴。

席間,三親四眷都誇她的兒子爭氣,放養六年也能魚躍龍門,小姨喝得微醺,一直在美美地笑。

暑假我去看小姨,飯後,她突然拿出一本軟面抄筆記本,問我:「這些書,你表弟上大學適合讀嗎?」


我見上面列著密密的書單,很吃驚,小姨初中就輟學,她是如何開出這麼漂亮的書單?

一問才知,原來,小姨見小表弟喜歡閱讀,去珠海後,沒事就上網研究書單,並約定每個月給兒子寄一本書。

六年下來,七十二本書一本不少,本本是經典,本本是心血。

我終於明白,不是小姨家沒有教育,是明明有,但誰也看不見。

這本手抄的書單,就是最了不起的教育啊!


02

有人把父母分三層: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榜樣。

教育好一個孩子,說難很難, 說不難也不難,只需要父母堅持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

當孩子來到我們身邊時,就一直在思索和實踐著,怎麼樣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未來。

有的父母,為孩子洗衣做飯、賺錢報班,給孩子整理床鋪,盯著孩子學習上進,就像保姆一樣,把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

有的父母,奉行「每天挨頓罵,孩子進北大」的教育理念,對孩子嚴格要求,控制著孩子幾乎所有的童年生活。

而有些父母,則總是向內觀察,嚴於律己,完善自我,在育兒的路上,以積極的態度,在潛移默化中,去感染和引導孩子。

實際上,第一種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最好不過是連生活都不懂自理的「乖寶寶」;

第二種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則往往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日益叛逆,一種是毫無個性,自卑不安。

而第三種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才會自信開朗,陽光積極。

教育孩子,往往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當父母越是用力的要求、控制、苛責孩子時,孩子越是牴觸。

反而是無聲的語言,讓孩子看到父母努力生活、努力學習的樣子,才能更好的激發孩子內在潛力。

03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玉,因勢利導,把自己手中的這塊玉做到最好、最完美,就非常好了。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把手中的這塊玉打磨完美呢?

1.認識並尊重孩子的差異性

胡可曾在微博上發文說:人生來愛好各不相同,或餘音繞梁,或芳香四溢。

短短的一句話,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孩子生性愛好、天賦各不相同,教育的基礎是尊重他們的差異。

陶行知先生曾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

因此,認識並尊重孩子的差異性是教育的開始,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礎。

2.注重因材施教

有了對孩子差異性的認識之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對其因材施教。

想起一個關於孔子「因材施教」的小故事。

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路問他:先生,如果我知道了一種正確的主張,那我可以馬上去實施嗎?

孔子說:不可以吧,怎麼也得問一下別人的意見啊。

可是,同樣的一個問題,由另一個學生冉有去問,孔子的回答則完全相反,他對冉有說:不要猶豫,去做吧!

為什麼同樣的問題,面對不同的學生,孔子會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呢?

那是因為孔子深知子路和冉有的個性不同。

子路好爭強好勝,做事情常欠考慮,所以孔子勸他三思而後行;而冉有性格謙遜,好優柔寡斷,所以孔子鼓勵他果斷行事。

好的教育就是,在了解並接納孩子的基礎上,對孩子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教育

3.賞識孩子,扶持自信

不少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卻容易走入一個誤區:

不注意賞識孩子的優點,而過分強調孩子的錯誤。

當我做得對的時候,爸爸媽媽會及時肯定我,表揚我。

媽媽平時在同朋友談話時,談到孩子的時候,她會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優點。

我們偶爾聽到,表面會裝得不在意,實際上我們很在意。

得到肯定的這些優點,我們會繼續堅持,越來越好,會按照父母描述的那樣優秀去校準自己的言行。

當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就事論事地分析,不哆嗦、不翻舊帳,正確面對事情,改正就好。

事情過去了,繼續美好的生活,不要把負面情緒過分強調和延伸。

親愛的家長,放棄完美的目標吧,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讓他們成長為最優秀的自己吧。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才是最好的教育。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順應天性,成長為豐富、靈動,有能力享受生活、感知幸福的人。

相關焦點

  • 知愈心理: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明白,真正的幸福家庭原來是這樣的!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網上有個問題,真正幸福的家庭什麼樣?最高贊回答是:對小事不爭對錯,遇壞事不相互責備。01「你怎麼沒把自己丟了?幹什麼事永遠都是這麼馬虎......」周末帶孩子逛動物園,在水族館排隊時,前面的媽媽,忽然大聲罵起旁邊的孩子來。
  • 知愈心理:「別人有的,我也要!」孩子愛攀比,都是家長惹的禍?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現在的孩子攀比心理是越來越重,尤其是在物質條件的攀比,簡直到了讓成年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作為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這些攀比行為也常常是手足無措的,總想找個明白人幫自己把孩子的攀比心理給糾正過來。要糾正孩子的攀比心理,還是要找對了根源才好。
  • 知愈心理:哈佛研究表明,房間凌亂的家庭,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 有句話說:好的家庭氛圍,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試想一下:如果一間屋子裡,髒衣服在柜子中纏成一團,床上的被子亂七八糟,到處都是沒扔掉的垃圾,連窗戶上都積著一層灰……當你身處其中時,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很明顯,絕對不會是愉快的。
  • 知愈心理:自從把孩子當蝸牛養,我整個人舒服多了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臺灣作家張文亮的作品集《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出版近十年。《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這首散文詩幾乎成了每個父母養孩子的金句。當你著急的時候,當你想發火的時候,當你恨鐵不成鋼的時候,你得讀讀這首詩,然後告訴自己:養孩子要像牽著蝸牛去散步,簡而言之:慢慢來,不能急。
  • 知愈心理:我要看電視,不然不吃飯!當孩子學會談條件怎麼辦?
    01和孩子談條件,換來的是「討價還價。前陣子,侄子又跟他爸媽鬧彆扭了,說什麼都不肯吃飯。經過詢問,我才知道原來侄子看上了一個玩具,非要讓他爸媽買。結果我哥和嫂子就是不給他買,說家裡有類似的玩具了,結果他回家很不高興,堅決不肯吃飯。
  • 知愈心理: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這世上,有一種教養,是原諒不完美的父母。其實,還有另一個教養,那便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一流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而是做孩子的好評師。 01昨天和一個從事幼兒園的朋友聊天。
  • 知愈心理:教育孩子既不想控制,也不願溺愛,怎麼破?
    現代的父母養育孩子,既不想控制,也不願溺愛,最合適的方式就是用建立界限的方法,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建立自我界限。有界限感的孩子,會有獨立人格,懂得責任,做事有原則同時又有彈性。這樣的孩子情商高,更自信,更有創造力。孩子的界限,大部分都是從小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建立的。
  • 知愈心理:愛孩子就要從小教孩子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現在許多孩子不聽從父母的教育,原因是家長沒有給孩子建立規則感。他不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犯了錯誤後,父母教育他也聽不進去。想要讓孩子有規則感,需要採取一些方法。
  • 知愈心理: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一個孩子之所以成為孩子,是因為他沒有意識,並且父母無法真正建立他的意識。不要以孩子願不願來上學來判斷學校的好壞,來不來上學是家長的問題。到了學校能不能學好才是學校的問題,孩子願意來上學,也並非是學校的功勞。現代教育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就是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聽起來很高明很動人,但事實上從來都沒有實現過,為什麼?因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
  • 知愈心理:父母這種價值觀,正在慢慢毀掉孩子人生格局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對於孩子,父母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師。這任老師有多重要?答案是:要多重要有多重要!他們決定了一個孩子的出廠設置,在潛移默化中,父母的價值觀給孩子的人生寫進了最原始,最能影響其一生的信息。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父母可以在教育過程中在上面進行「創作。」
  • 知愈心理: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我是小知,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心理學乾貨,私信我回複數字「11」,送你一份價值600元的育兒大禮包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哭,不巧的是,哭卻是孩子最喜歡最習慣的表達方式。有些父母,看見孩子哭就憤怒,於是大聲吼叫斥責,粗暴地制止孩子的眼淚。
  • 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傷人的是這樣比較,二孩爸媽尤其要注意
    然後又補充道,因為家裡有兩個孩子,雖然年齡相差較大,但也要儘量避免不合宜的比較。「比較」,這兩個字,讓我秒想到的是兩個同一屆發小。從小到大,他們一個是學霸男班長,一個是漂亮校花,而我……什麼都不是。80後的我們,很多獨生子女都是在與別人家孩子的比較中長大的。
  • 知愈心理:別不承認,孩子的膽小怕事,多半與父母的行為有關
    孩子身上的問題基本上都可以從父母的教育上找出原因,因為兒童天生會因為好奇心大膽地探索,他們本不該是膽小的。那麼是什麼讓他們從大膽變得畏手畏腳的呢? 01上周末帶著孩子去公園玩,兒子看到別人在懸空的鐵索橋上走,自己也想要躍躍欲試。但還是有點害怕,小孩子面對高空害怕是正常的,所以我和他爸就鼓勵他去完成。
  • 還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好?看看別人家父母都是怎麼做的
    因此可以從這些孩子身上看到,不管孩子是不是學霸,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爸媽勢必得樹立好自身形象,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不要總怨天尤人說著「別人家孩子怎麼樣」,爸媽應該先反思自己再去批評孩子。一、為什麼父母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好?1. 心理距離的視角對於那些給人們心理上帶來越大壓迫感的事物,人們看待的角度就更加具體。
  • 知愈心理:自從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我後悔了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父母都希望孩子從小培養自信、獨立的個性,快樂成長。當發現孩子喜歡討好別人,父母擔心孩子形成「不好」的性格,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01珍珍今年5歲,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很忙,所以把爺爺奶奶接過來,請他們一起幫忙照顧珍珍。
  • 知愈心理:孩子成績背後的心理密碼,父母真的讀懂了嗎?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由於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不但成年人的生活壓力加大了,孩子的學習壓力也成倍的增長。這些壓力一部分是來自學校和社會,但更多的是來自家長。作為父母不但要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 知愈心理:優秀的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02管孩子要趁早,長大再管就晚了;孩子還小,別老管著他,這句話出自無數父母的口中。我身邊一位朋友的孩子天天玩手機、玩電腦,只要父母不迎合他,他就會要死要活的。孩子的爸爸看到這樣,馬上妥協,要什麼給什麼,不要鬧就行。殊不知,父母無底線的妥協,最後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放肆,越來越目中無人。
  • 知愈心理:不假思索說出孩子的10個優點,你做得到嗎?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曾經有一個中國青少年研究的教授說過,成功的父母和失敗的父母區別是:前者會發現孩子的優點,挑選出來,後者則會抓住孩子的缺點,一眼就看到。
  • 知愈心理:無論多丟臉,始終要和孩子站在一邊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你在外面過得不開心,會不會告訴父母?這是《奇葩說》的一期辯題。有網友評論:說了,他們只會覺得是我沒本事,讓他們沒面子,再苦,我也會咬牙挺住,因為根本看不到回家的路。這段無比揪心的話,竟有無數人留言點讚,說自己也是這樣。
  • 知愈心理:知乎200萬高贊:孩子是一面鏡子,裡面是父母的影子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孩子是一面鏡子,父母就是孩子的影子,我們千方百計尋找的教育寶典,其實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發愁和深思的問題很多。我們面對自己時,我們自身的問題同樣伴隨左右,其實這一切都有一個可算是十全十美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