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
我們常聽到有人羨慕嫉妒,說誰誰誰家的孩子很爭氣,爸爸媽媽沒文化,不曾教他一字一句,還是考上了北大清華。
話外音就是:天下掉下一個金娃娃。
養育孩子可以不勞而獲,我不信。
好孩子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地下長出來的,只有澆水施肥,才能長得茁壯。
01
我有個小姨,離異多年沒有再婚,兒子從小就隨她。
陪孩子上完小學後,小姨就去了珠海打工,兒子則跟著外婆在老家上學,從初一到高三,母子倆一年只見一面。
直到今年,小表弟考上了上海交大,小姨撥雲見日,她請假回家鄉,為孩子辦了個闊氣的升學宴。
席間,三親四眷都誇她的兒子爭氣,放養六年也能魚躍龍門,小姨喝得微醺,一直在美美地笑。
暑假我去看小姨,飯後,她突然拿出一本軟面抄筆記本,問我:「這些書,你表弟上大學適合讀嗎?」
我見上面列著密密的書單,很吃驚,小姨初中就輟學,她是如何開出這麼漂亮的書單?
一問才知,原來,小姨見小表弟喜歡閱讀,去珠海後,沒事就上網研究書單,並約定每個月給兒子寄一本書。
六年下來,七十二本書一本不少,本本是經典,本本是心血。
我終於明白,不是小姨家沒有教育,是明明有,但誰也看不見。
這本手抄的書單,就是最了不起的教育啊!
02
有人把父母分三層: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榜樣。
教育好一個孩子,說難很難, 說不難也不難,只需要父母堅持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
當孩子來到我們身邊時,就一直在思索和實踐著,怎麼樣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未來。
有的父母,為孩子洗衣做飯、賺錢報班,給孩子整理床鋪,盯著孩子學習上進,就像保姆一樣,把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
有的父母,奉行「每天挨頓罵,孩子進北大」的教育理念,對孩子嚴格要求,控制著孩子幾乎所有的童年生活。
而有些父母,則總是向內觀察,嚴於律己,完善自我,在育兒的路上,以積極的態度,在潛移默化中,去感染和引導孩子。
實際上,第一種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最好不過是連生活都不懂自理的「乖寶寶」;
第二種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則往往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日益叛逆,一種是毫無個性,自卑不安。
而第三種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才會自信開朗,陽光積極。
教育孩子,往往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當父母越是用力的要求、控制、苛責孩子時,孩子越是牴觸。
反而是無聲的語言,讓孩子看到父母努力生活、努力學習的樣子,才能更好的激發孩子內在潛力。
03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玉,因勢利導,把自己手中的這塊玉做到最好、最完美,就非常好了。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把手中的這塊玉打磨完美呢?
1.認識並尊重孩子的差異性
胡可曾在微博上發文說:人生來愛好各不相同,或餘音繞梁,或芳香四溢。
短短的一句話,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孩子生性愛好、天賦各不相同,教育的基礎是尊重他們的差異。
陶行知先生曾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
因此,認識並尊重孩子的差異性是教育的開始,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礎。
2.注重因材施教
有了對孩子差異性的認識之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對其因材施教。
想起一個關於孔子「因材施教」的小故事。
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路問他:先生,如果我知道了一種正確的主張,那我可以馬上去實施嗎?
孔子說:不可以吧,怎麼也得問一下別人的意見啊。
可是,同樣的一個問題,由另一個學生冉有去問,孔子的回答則完全相反,他對冉有說:不要猶豫,去做吧!
為什麼同樣的問題,面對不同的學生,孔子會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呢?
那是因為孔子深知子路和冉有的個性不同。
子路好爭強好勝,做事情常欠考慮,所以孔子勸他三思而後行;而冉有性格謙遜,好優柔寡斷,所以孔子鼓勵他果斷行事。
好的教育就是,在了解並接納孩子的基礎上,對孩子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教育
3.賞識孩子,扶持自信
不少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卻容易走入一個誤區:
不注意賞識孩子的優點,而過分強調孩子的錯誤。
當我做得對的時候,爸爸媽媽會及時肯定我,表揚我。
媽媽平時在同朋友談話時,談到孩子的時候,她會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優點。
我們偶爾聽到,表面會裝得不在意,實際上我們很在意。
得到肯定的這些優點,我們會繼續堅持,越來越好,會按照父母描述的那樣優秀去校準自己的言行。
當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就事論事地分析,不哆嗦、不翻舊帳,正確面對事情,改正就好。
事情過去了,繼續美好的生活,不要把負面情緒過分強調和延伸。
親愛的家長,放棄完美的目標吧,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讓他們成長為最優秀的自己吧。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才是最好的教育。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順應天性,成長為豐富、靈動,有能力享受生活、感知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