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父母養育孩子,既不想控制,也不願溺愛,最合適的方式就是用建立界限的方法,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建立自我界限。
有界限感的孩子,會有獨立人格,懂得責任,做事有原則同時又有彈性。
這樣的孩子情商高,更自信,更有創造力。
孩子的界限,大部分都是從小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建立的。
01
當一個孩子自己跌倒,本應該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卻看著心痛,立刻過去扶起。
其實,善良的中國父母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長大,有能力獨自上學,但因為界限模糊,孩子仍然認為那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背著孩子的書包,早送晚接,風塵僕僕。
孩子慢慢成年了,獨立意識開始強化。
孩子覺得上什麼學校是自己的事,和誰談戀愛是自己的事,嫁給誰娶誰是自己的事。
但很遺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
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邊大聲宣告「戀愛婚姻是我的事」,一邊把找自己做的工作、買自己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
於是父母在這種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覺得「你的高考志願是我的事,你的戀愛婚姻是我的事」,於是開始衝突,開始痛苦。
02
國家之間需要有國界線,城市之間需要邊界線,家庭之間需要牆作為界線,人與人之間也需要界線,同理,父母與孩子之間當然也需要。
在現實世界中,物理界限很容易看到,例如,房子,門,圍欄,牆,線條等。
雖然形式各異,但是都表達出一個明確信息:這是界限,其他人未經允許不得隨意進入。
在精神世界,界限也是真實存在的,雖說肉眼看不到,但是當你的界限被侵犯時,你會有一種被人在胸口打一拳的感覺。
如果入侵者又是你很在乎的人,你知道他的出發點是好意,可是無法認同對方的做法時,便經常會有一種憋屈感。
當你有這種憋屈感時,就說明有人跨越界限,入侵你的空間了。
界限,就是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什麼時候說「Yes」,什麼時候說「No」。
它不僅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安全,還可以保護我們的精神世界;
它可以幫助我們保留好的,排除壞的。
缺乏邊界感,是很多痛苦關係的來源。
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間、戀人之間、朋友之間,甚至是和陌生人之間,我們都可能會因為缺乏邊界感而受到「侵犯」,或者傷害別人。
很多父母都習慣地操控孩子,讓孩子喪失自主權;父母覺得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如果孩子想「劃清界限、宣示主權」,那就意味著「大逆不道」。
身為子女,我感受過這種被控制的感覺,內心的痛苦無法言說;
而身為父母,我同樣體會著這種無法放手的糾結,內心的沮喪不言而喻;
父母不讓我們選擇自己的生活,而我們也在各種主宰孩子的命運,好像是一個不斷傳承的鏈條,循環往復。
我們終將明白,最親密的人之間,也會互相傷害,而唯有保持界限的親密,才是人與人之間最安全溫暖的相處方式。
說白了,界限感就是在人際關係中掌握適當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間、我有我的自由,各得其樂。
那麼,我們該怎樣培養孩子的界限感。
03
孩子最需要樹立的界限就是自我負責、自己承擔後果。
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立好規矩,從日常社會行為規範,比如不插隊,遵守公眾場所秩序;
到自我管理方面,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形成規律的生活,讓孩子自己造成的後果自己承擔,守住行為的界限。
此外,生活中,孩子可能常常有這樣的行為:
不敲門直接衝進爸媽房間;在家長和其他人說話時打斷對話;媽媽飯還沒吃完,孩子非要拉著媽媽陪他玩;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教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把握好與別人的界限,孩子不會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同時,父母要有界限感,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勵他自己做,不越界,不大包大攬。
心理上給孩子最大的支持,充分信任和欣賞孩子,在行為的界限內,允許孩子自由大膽地探索,把握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有界限感的孩子,長大了才會足夠成熟、有安全感、有同理心、具備很好的抗壓耐挫能力,這是父母給予他最寶貴的財富。
沒有完美的父母,重點是當我們發現自己或者孩子越界時有所警覺,並及時調整彼此的行為,讓界限感成為生活的一部。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