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據傳言深圳住房要對標「新加坡」模式。似乎中國一直要學「先進」樓市政策,先學的香港模式,結果現在香港的樓市進退維谷,房價既不能降也無法升。作為香港樓市模式楷模,香港現在產業空心化,資產泡沫化,兩極分化相當嚴重,可以說香港的住房模式真的已經走不下去了。
深圳現在要對標新加坡模式,看著很美好,可是這樣的後果是什麼?深圳已經沒有多少的住房用地了,如果達到政府土地佔有60%,會造成先有的住房進一步價格暴漲。更為主要的是,難道政府的保障房建到海裡去?
事實上,我們中國的住房絕對不應該學新加坡模式,也不應該學習香港模式。這是因為,香港、新加坡都是一種島國模式,它的存在就是一種利用地域性形成的城市孤島。之所以出現新加坡和香港的短暫繁榮,是由於它們具有地緣性優勢,新加坡是馬六甲的咽喉,香港過去是美國支持越戰重要中轉站和南海重要補給和交通樞紐。這樣的成功很難被效仿。由於這樣的特殊地位,香港、新加坡成為貿易型的城市,其核心圍繞著商業活動,一旦其特殊的地位喪失,城市的衰落就會成為必然。
無論是新加坡模式或者香港模式都不值得效仿,維持這樣的城市正常運轉的成本巨大。在中國,具有這樣的條件的城市僅僅有北京、上海還有深圳。但是維持這樣城市的存在也有著巨大問題,那就是要維持這些城市的繁榮,必須要對於周邊的省份和城市進行掠奪,造成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極端不平衡。
比方說,首都北京其繁榮的真正原因是她是中國的首都,可是為了維持北京城市居民的特殊地位,其教育、醫療、就業特殊地位造成了河北的貧窮落後。環京貧困帶,就是這種畸形發展的自然結果,為了維持這種不平衡,決策者給所謂的京津冀一體化添加了很多的障礙,比方說,高考,清華和北大的北京招收人數竟然達到2000-4000人,而河北竟然沒有幾所雙一流高校。這種孤島式城市政策帶來的後果會造成北京上海人口絕對集中,人口密集程度會達到一個驚人的程度。北京的人口達到2500萬,如果算上流動人口會達到3000萬。教育的生而不平等,就業的生而不平等,醫療的生而不平等,雖然現在會是這些城市繁榮之因,但是將會是中國未來30-50年後的最大不穩定的隱患。
與之相對應的,德國的住房模式和教育模式相當的成功,可是卻被我們的決策者們自動地忽略了。在德國,沒有大城市,實現了免費的教育,教育平等不會因為出生和戶口而存在,貧富差距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大。而且,德國的城市不是以商業為核心的城市模式,而是以科技研發和創造為核心的城市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產生了以科技為核心的極具競爭力的偉大企業,汽車有奔馳、製藥有拜耳、巴斯夫,電氣有西門子。
但是,無論是香港、新加坡模式還是德國模式都不一定會適合中國的國情。香港、新加坡模式可能僅僅適合具有特殊地位的商業城市,德國模式可能僅僅適合一個省或者幾個省。
但是,其判斷標準應該是在這些城市裡,是否會誕生偉大的企業,產生源源不斷的科學發現和科技創新。中國,應該找到符合中國國情的城市住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