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刻頭條
導讀:仁恆置地集團董事局主席鐘聲堅指出,許多新加坡企業的成功與兩國源遠流長的聯繫和特殊關係密不可分。
「中國這30年來的變化到底有多大,很多新加坡人其實並不了解;只知道以前要寄錢給中國的親戚,現在不用了。但我們這些長期在中國發展的新加坡商人,感受就很深。」
新加坡與中國建交的30年間,來自新加坡的仁恆置地集團也在中國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回首來時路,集團董事局主席鐘聲堅感嘆:「我們親歷其中,不僅目睹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做出自己的一番事業,實在是三生有幸。」
採訪地點選在黃浦江畔的仁恆濱江園,這是仁恆置地在上海最早的房地產項目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初買下浦東的一塊地開始,鐘聲堅一步步把房地產生意擴大到中國18個城市,但他依然覺得這個市場「大得可怕」。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大到什麼程度呢?中國去年銷售一手房1300萬套,銷售額是1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3.2萬億新元),美國是將近70萬套、澳大利亞5萬套、德國3萬多套,我們新加坡只有1萬多套。最近『貝殼找房』在美國上市,市值一下子就翻倍到400多億美元,就是靠這麼大的市場支撐。」
龐大的中國市場為新加坡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鐘聲堅看來,許多新加坡企業的成功與兩國源遠流長的聯繫和特殊關係密不可分。他對《聯合早報》記者娓娓道來:從清朝末年結束帝制,開創共和;再到二戰時期抵禦日寇、抗戰救亡,南洋華僑在不同時期都為中國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民間延續百年的僑批匯兌更是聯繫兩國國民的紐帶。
鐘聲堅也是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他指出,建交前,民間關係已很好。早期下南洋的華人,與中國維繫著一份特殊而又樸實的情感。他們身兼雙重責任,一是賺錢寄回家養父母,二是把家鄉的風俗習慣帶到所在國,「這是新加坡華人逐漸養成的責任感,也形成新加坡優質的社會細胞。」
趕上1992年中國住房改革浪潮
1990年建交後,兩國關係更上一層樓,也為仁恆這樣的新加坡企業進入中國創造機遇。集團最早從國際貿易起家,通過買賣紙張和機器填補中國商品需求的缺口;之後也在中國辦廠生產紙張、鋁箔等商品,公司至今還是茅臺酒瓶蓋的生產商。
1992年,仁恆搭上中國住房改革的浪潮,將新加坡的房地產發展和管理模式引入中國,成為最早在大陸推出國際社區和精裝修房的房地產發展商之一。建於1998年的仁恆濱江園,就是上海最早擁有地暖設計,並實施人車分流的住宅項目。20多年後,這裡依然是陸家嘴高端住宅社區之一。
鐘聲堅介紹:「仁恆所有的小區都可以拎包入住。三歲小孩可以自己坐電梯下樓,出門就是花園,活動很安全。我們把新加坡的經驗帶入中國,並且做得更加精細化。」
不過,當年消費者願為地暖買單的少之又少,還認為自己裝修更顯個性風格。但當他們切身感受到地暖的好處,發現自己挑選的木料建材會生蛀蟲,而仁恆標配建材經得起四季變化的考驗後,反倒為仁恆做起宣傳來。
「現在大家都不願意住毛坯房,希望家裡有地暖。」近30載打拼中國市場,鐘聲堅親歷了自己的產品從消費者不接受到口耳相傳的過程,也見證了中國消費者走向成熟。
如今,仁恆置地在上海、南京、深圳、成都等18個城市擁有住宅和商業房地產等投資項目。今年冠病疫情期間,集團推出的住宅項目依然供不應求,僅用了九個月就追平了去年全年的預售額。
鐘聲堅認為,仁恆的成功與對品質的堅持分不開,這家新加坡公司在中國房地產行業裡的設計、管理和建造品質都處於領先。「我們不會亂來,發展慢一點沒關係,把事情做好,是我們的本質。
江蘇南通還在賣每平方米2萬多元時,仁恆進駐就賣到3萬多元,一下子把市場帶起來了。鐘聲堅說:「仁恆在哪裡蓋房子,客戶就跟到哪裡買房子,」業主群靠口碑相傳也在逐步擴圈。
以中國社會為教材 教育自己下一代
這30年來,隨著中國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仁恆的事業版圖也越做越大。但鐘聲堅在中國打拼的這些年不只是經商,他也深切關注這個社會的巨大變化,並以現實作為教材,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鐘聲堅周圍許多人都不知道,他曾在20年前帶著子女到貴州貴陽市花溪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村落,體驗了10天當地人的生活,這緣於他發現新加坡長大的孩子對「貧窮」全無概念。
事緣他某日下班回到家,聽妻子抱怨兒子耍性子不吃飯。他於是勸告兒子別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中國還有很多小孩子家裡沒飯吃。豈料,兒子聽後卻反問他:「家裡沒飯吃,不會去餐館吃嗎?」
他告訴《聯合早報》記者:「我聽到這裡就明白,這個道理不能用說的,要帶他們去經歷。」
10天的中國貧困鄉村生活,讓養尊處優的鐘家子弟深切感受到當地人的艱辛。他們和當地孩子一同上學,發現學校裡只有一名老師,負責所有科目,每月薪水只有68元。鐘聲堅過後也在當地設立一個教育基金,為教師提供津貼。
20年後,鐘聲堅再次到貴州公幹時,特地抽出半天時間前往當地的土族聚居地。如今村村通路,家家有乾淨的飲用水,村裡的孩子們也都上學受教育。「這些小孩的眼神和我20年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樣,精神面貌已經和城市人接近了。我預感未來10年、20年,他們就會和城市接軌。」
要習慣中國市場 別要求市場習慣自己
誠然,在中國做生意並非一帆風順。鐘聲堅認為,在中國市場環境漸進式的完善過程中,生意上難免有許多變數,但他坦然處之:「很多新加坡人會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沒有為什麼,這個市場有它的特殊性,我們要習慣它,而不是讓它來習慣我們。」
他也意識到,中國房地產在高速發展近30年後,未來的空間會逐步變小。通過創新來驅動新增長,開拓新顧客群,將是仁恆今後的發力方向。
仁恆近年來在上海、深圳和珠海都參與舊城改造工程。鐘聲堅披露,集團不久前剛完成在上海楊浦區的第一個舊改項目,隨著3000多戶居民遷出老城,原有的棚戶區也將改造為高檔住宅項目。他預計,隨著越來越多城市集群化和市區更新,當地人的居住需求不斷發生改變,仁恆會有新的商機。
「建築能夠見證時代,人類的生命和建築相比非常短暫。我希望我們蓋的建築,能讓孫子觸摸到爺爺的生活印記,看到他小時候在遊泳池裡,在沙堆裡玩的回憶……我們這些做泥水匠的,要有一磚一瓦把它建好的精神。」
採訪來到尾聲,馬上要出發趕飛機的鐘聲堅突然又想起一個故事。他重新坐定,和記者分享自己與一家評級公司負責人的一次對話,作為記者此前提出「新加坡企業在中國樓市還有多大發展空間」問題的回答。
「他在紐約曼哈頓區朋友家的高樓上,看到樓下人來人往。朋友問他,你覺得這些人在做什麼?他說,他們在工作。朋友說,他們是在供樓,每一個人都在供樓。」
「這些人每天為供樓而奔走奮鬥。還沒開始供樓的就在想供樓,供完小的就供大的,供得越多越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