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已經為人父母的你,在小的時候一定聽過一則名為"黑狗熊掰玉米"的經典童話故事,童話中講的是有一隻狗熊看到一大片玉米地,於是狗熊便衝到玉米地中掰起了玉米,由於沒有能夠盛放玉米的容易,它只好將掰下的玉米夾在胳膊下,而當它將更大更好的玉米掰下後,同樣選擇將其夾在胳膊下,于是之前被夾在胳膊下的那個玉米便掉落在地。狗熊每掰下一個玉米後,總是會發現更大更好的玉米或是其他的東西,而它在得到那個更好的東西的同時,之前已經收穫的物品卻隨之被其丟失。
童話故事中的狗熊因為貪心總是在不斷索取,而最終它所真正得到的卻是寥寥無幾。對於這則故事有很多人或許會說"故事嘛,聽個樂呵就好,在現實生活中又有誰會像故事中的那頭笨狗熊一樣呢?"然而,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我們那正處於在成長之中的孩子,有很多時候是否就像故事中的狗熊一樣,正在不斷的索取,而身為父母的你我,則是在不斷的滿足孩子之中呢?
01家長總是在不經意的在滿足孩子中,讓孩子變成故事中的那隻"貪心狗熊"
》》對孩子無條件滿足的家長,導致孩子越來越貪心
如今雖然早已開放了二胎政策,但仍有大多數的家庭會因為種種問題,而選擇只要一個娃,因此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必然會"高高在上",全家4位老人一對父母都在圍著這一個娃在轉,孩子在這個家庭中無論要什麼都會得到滿足,父母不給的他們可以去找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去要,用"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而還有一些家庭,即便有多個孩子,但由於老輩對小輩的萬般疼愛,往往有很多家長也同樣會對孩子所提出的要求無條件滿足,甚至其中不乏有一些已經超出家庭經濟條件所能夠承受的範圍,也要省吃儉用甚至是借錢去滿足孩子。身為家長的你我總是在想,自己如此奮鬥的目的就是在於要能夠讓孩子生活得更好,殊不知家長無原則地滿足孩子,最後所導致的卻是孩子越來越貪婪。
》》錯誤的物質獎勵,導致孩子越來越貪心
"物質獎勵"是很多家長都會認為行之有效的激勵孩子的一種方式,有很多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積極性、為了能夠達到家長心中的目的,往往都會採用這樣一種方式。例如為了培養孩子做家務的好習慣,家長會以金錢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動起來";為了讓孩子取得好的考試成績,家長會以金錢或物質獎勵的方式,讓孩子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之中......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使用金錢還是物質,的確是提高了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且屢試不爽,但隨之而來卻很可能還有孩子的"貪心"。
對此有很多家長可能會感到詫異,自己只是給孩子適當的獎勵,怎麼就會導致孩子變得貪心呢?金錢、物質的獎勵的確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家長想要的效果,但長時間如此卻很可能並不會讓孩子因此而養成某一種好習慣,反而會導致孩子越來越貪心,如在金錢的誘惑下孩子能夠完成做家務、認真學習等,而一旦沒有了金錢這一外界的引誘,孩子還會去認真地完成那些事嗎?甚至有很多孩子會要求其所能夠得到的金額越來越高吧?
02身為家長不得不知"貪心"將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貪心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甚至葬送前途
"貪心"這一問題說小不小說大不大,而且我們每一個人似乎都會有貪心的問題存在,身處社會摸爬滾打多年的你我,也早已看透了這一問題,似乎身邊所有的人都在為了個人利益而絞盡腦汁。為了自身謀取利益是我們保障生活的根本,但過於貪心卻也很可能會導致我們的生活因此而被迫改寫,比如近幾年頻繁被爆出的貪官汙吏。
》》貪心會讓孩子的人際交往受阻
"多個朋友多條路"這句話每一個人都聽過,而身為成年人的我們也深諳其中的道理,朋友之間除了需要能夠維繫彼此的感情之外,在通往成為朋友的這條路上,其中不乏也要能夠彼此分享,試想如果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向身邊所有的人進行索取,時時刻刻都在想讓別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奮鬥,又有誰會願意和他成為朋友與其交往呢?
03如何才能避免孩子陷入"貪心之牢籠"?
》》要讓孩子學會去辨認並過濾"虛假需求"
美國德裔社會理論家、哲學家最早提出了"虛假需求"這一概念,其所指的是人們因為對某些物質的追求而產生出虛假的幸福感,從而認為能夠得到某一物品就是自己的需求,例如人們可以在一些電子產品中得到快樂或能夠讓虛榮心得以滿足,那麼就會認為自己當下的需求便是擁有這款電子產品。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需求是不可避免的,但身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能夠分清孩子所提出需求的真實或是虛假,並去教會孩子去辨清它。
》》身為家長要能夠懂得"延遲滿足"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有絕大多數的孩子在面對他們自身的需求時,往往都會要求能夠被即時滿足,與此同時更是有很多家長都在默默地遵循著孩子對即時滿足的需求,而當孩子長期處於在如此的環境之下,他們則很可能會無法去控制自我,比如說我們本篇所提到的主題"貪心",正是因為無法控制自己所以孩子才會愈加貪心。
所以為了能夠讓孩子擁有自控力就一切需求都不滿足了嗎?此時更為需要的是家長能夠懂得並運用"延遲滿足"的概念,推遲孩子對於某一件事物的滿足感,如此之下不僅能夠讓孩子養成自控力,更加能夠避免孩子會陷入到"貪心的深淵"。值得注意的點是,對於孩子在物質上的需求,我們可以去對其進行過濾、去延遲滿足,但對於孩子在精神層面的需求,所需要的則是及時且充分的滿足,比如在多娃家庭中如若出現手足相爭,就很可能是某一個孩子沒能得到父母足夠的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