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始萌,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大吉之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在天壇舉行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12月21日,東城區天壇街道、建國門街道紛紛開展冬至民俗活動,傳統弘揚傳統文化。
冬至民俗節
12月21日,東城區天壇街道組織開展「2020壇根·冬至民俗節」活動,在活動啟動儀式現場,由天壇街道logo、同心圓、梅花等元素構成的冬至民俗節標識正式揭曉。民俗專家、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民俗委員會副主任王作楫說,「天壇街道地處天壇壇根,是老北京南城民俗文化典型代表之一——壇根文化的主要承載地,同時這裡還有二十四節氣柱地標,舉辦冬至民俗節實至名歸。」
在金魚池2號院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部分社區活動室,「包餃子,連情誼」活動如火如荼開展,大家包出的餃子,由工作人員分別送到了社區孤老、特困、殘疾等特殊群體家裡,讓他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
「2020年是天壇建壇600周年。以此為契機,天壇街道工委辦事處聯合北京民俗學會舉辦壇根·冬至民俗節,旨在通過開展群眾性節氣民俗活動,將節氣涉及的非遺內容生活化,形成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崇文爭先』,助力中軸申遺。今年是首次舉辦。」天壇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南楠說,「我們希望通過挖掘、論證、弘揚、延續天壇歷史、民俗文化,在『冬至』這個古老而又重要的節日裡,通過相對固定的民俗儀式和豐富的民俗活動,激發轄區居民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熱愛和敬畏之心,建構濃厚的社區文化氛圍,彰顯悠久的天壇文化底蘊,打造和諧宜居的街區品牌。」
據了解,壇根·冬至民俗節啟動後,將開展九九消寒和社區暖心系列活動。在天壇街道社區文化中心,民俗專家話冬至,講述寫九、畫九的典故和由來,地區書畫愛好者們在「九九消寒圖」上寫九畫九。「九九消寒」活動將持續至2021年3月11日「九盡桃花開」。
畫蠟梅迎冬至
12月21日下午兩點半,在建國門街道乾麵胡同41號文化活動中心,來自9個社區的40餘名居民正跟隨著國畫老師學畫一幅梅花消寒圖,迎接著冬至的到來。
活動現場到處布置著蠟梅,為居民們營造濃濃的冬至節氣氛圍。冬至一陽生,蠟梅迎風來。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晝時間最短的一天,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下一個循環開始。古人認為,冬至乃大吉之日也。 蠟梅,即攜金黃潤澤的色彩、精巧有型的姿態,與大吉之冬至,相映成輝。
古代從冬至起就進「九」了,民間都要貼繪「九九消寒圖」,消寒圖大致有文字、圓圈、梅花三種圖式。「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冬至時,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國畫老師在講解了冬至的起源、消寒圖的由來之後,開始帶著居民朋友一起畫一幅梅花圖式的「九九消寒圖」。畫完了消寒圖,居民跟隨老師,一起點上了入九的第一瓣梅花花瓣,以古老的「數九」儀式,共同期待春天的到來。除了繪製消寒圖,各個社區還通過線上的形式開展「曬曬我家的冬至餃子」活動,參與的居民可以到社區領取一張消寒圖。
同時,建國門街道第十四屆立春文化節正式啟動,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宣傳二十四節氣和傳統節日,以儀式感引領鄰裡和睦,以民俗傳統弘揚傳統文化,打造好建國門地區文化品牌。
【來源:北京東城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