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點,吳麗萍從溫州蒼南縣錢庫鎮中心衛生院出發,騎上從同事那借來的電瓶車,來到村裡隨訪一位剛生產一周的產婦。
而她下一級的學弟陸南(化名),正走出浙江大學華家池校區的宿舍,趕去實驗室做實驗,為自己的學術論文做好準備。
吳麗萍和陸南都是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定向培養的全科醫學生。按照規定,他們畢業後都將前往當地基層醫療機構服務。
但畢業後,兩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紮根基層,履約做了一名全科醫生;後者繳了違約金,考上浙大醫學院外科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提出建立健全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鼓勵有條件的高校成立全科醫學教研室、全科醫學系或全科醫學學院。
2010年起,溫醫大仁濟學院就率先開展本科層次全科醫生定向培養工作。作為浙江首批本科全科醫學生,他們畢業後選擇了怎樣的職業道路?吳麗萍和陸南的選擇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答案。
我國全科醫生有50萬缺口
定向培養壯大全科醫生隊伍
看美劇、英劇時,經常會聽到劇中的人物說,我的醫生告訴我怎樣怎樣。這裡「我的醫生」就是指在社區內長期、持續提供醫療服務的全科醫生。他們通常十分熟悉病人的身體情況,能解決日常的健康問題和保健需求。
全科醫生是做好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關鍵。但在我國的醫療衛生體系中,全科醫生還遠未成熟。
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每萬人約配備8~10名全科醫生。但國家衛計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註冊執業的全科醫生共有20.9萬人,佔執業(助理)醫師的6.6%,每萬人口僅擁有全科醫生1.51人。
此次印發的《意見》提出了全科醫生培養的工作目標:到202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到203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這意味著,要實現2030年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全科醫生的目標,還有50萬的缺口需要填補。
為了加快全科醫生培養,提高全科醫生素養,從2010年開始,教育部聯合五部委啟動實施了訂單定向免費醫學教育。
這項政策為中西部的鄉鎮衛生院定向培養了4萬多名本科醫學生,實現了中西部每一個鄉鎮衛生院都有一個本科學歷的全科醫生的目標。
我省率先試點「縣管鄉用」
超過75%畢業生履約回基層
在浙江,溫醫大仁濟學院率先開展定向培養全科醫生工作,於2010年面向溫州地區招收了首批51名全科醫學專業學生。此後,其他院校也陸續開始定向培養全科醫學生。
學生在入學前就與相關基層衛生部門籤訂相關協議,接受五年制本科的學習後,再經過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然後去當地的基層醫療機構服務。
浙江省衛計委數據顯示,浙江通過院校教育、定向培養、繼續教育、規範崗位培訓等多種途徑,已培養全科醫生共計3.4萬餘人,但註冊到全科的僅有1.51萬人。
那這些省內首批本科層次的全科醫學生,是否願意履約註冊成為一名全科醫生呢?
溫醫大仁濟學院副院長李章平告訴錢報記者,加上2012年、2013年從臨床專業定向分流到全科的兩屆學生,目前已有5屆共524名全科醫學生畢業。
為了進一步改善「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溫醫大仁濟學院率先聯合蒼南縣和文成縣試點推行「縣管鄉用」。
「縣管」,就是學生畢業後,人事關係先掛靠在縣裡的全科醫生管理服務中心。「鄉用」,就是規培後,從高分至低分依次自主選擇各家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服務滿5年後,優秀的全科醫師可以選調至縣級醫院全科醫療科工作。
這一政策給全科醫生的發展和晉升帶來了希望。學院統計,「縣管鄉用」實施前,2012、2013兩屆畢業生畢業1~2年籤履約率僅40%;實施後,2015、2016兩屆畢業生1~2年履籤約率上升至75%。
潘霓目前是學院大三的學生,離畢業還有兩年時間,但她已經決定要回老家蕭山當全科醫生。在諸多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她少了幾分猶豫,多了一些堅定。
全科醫學生最關心的事》》》
學的是臨床幹的是公衛
有時候覺得不像真正的醫生
2016屆的吳麗萍就是其中一個履約回到基層的學生。高考填報志願時,剛上二本分數線的她想讀醫,但分數又不太夠。有人向她推薦了仁濟學院的全科醫學專業,既可以學醫,工作還「包分配」。於是,對全科醫生毫無概念的她填報了這個專業。
當時,不光吳麗萍不了解全科醫生,連學校一些老師也有點搞不清。剛去實驗室上課時,實驗室管理器材的老師一臉疑惑:全科是什麼專業?學校什麼時候開始招全科啦?搞得學生也挺尷尬。
吳麗萍說,他們學的東西大都跟臨床專業的學生一樣,只是臨床醫學生在選擇專業方向後會學得更深、更精。相比於以前的全科醫生,他們在專業素養上更勝一籌。
除了大臨床的醫學知識,全科醫學生還要學習社區康復、健康教育等特色課程。學院和多所國外大學合作,開設「醫患溝通」、「社區精神疾病管理」等課程,學習發達國家在全科醫學上的經驗。
一般來說,畢業生要經過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才會真正下到基層服務。但由於某些原因,吳麗萍畢業後先在蒼南縣錢庫鎮中心衛生院工作了一年,隨後才開始在溫州附二院的規培。
雖然大學期間就在社區醫院實踐過多次,但來到衛生院後,吳麗萍才真正了解到在基層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
在衛生院,她負責產前門診,每天給周邊的產婦做產檢,包括聽胎心、量宮高腹圍,測血壓、體重等。除此之外,她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整理資料,為孕婦建檔、做報表……時不時還要下鄉隨訪高危孕產婦。
吳麗萍坦言,讀了五年本科,最後做的都是公共衛生相關的工作,很少接觸臨床,總覺得自己不像真正的醫生,無法施展學校學到的技能,「有時候確實覺得挺憋屈的。」
儘管如此,她還是決定「先幹著看看」。尤其看到相關的政策、文件出臺,她覺得全科醫生整體發展趨勢還是值得期待的。在溫州附二院結束3年的規培後,她將回到錢庫鎮中心衛生院,繼續當一名全科醫生。
提高收入和提升業務
才能留住全科醫生
但也有部分學生,因為不同的原因放棄了全科醫生這條道路。2017屆的陸南是杭州蕭山人,本該在醫院規培的他,現在是浙大醫學院的一名碩士研究生。
陸南高考那年,是全科醫學專業首次在蕭山招生。他同樣是受「包分配」的吸引,報考了這個不熟悉的專業。
學了兩年後,他對醫學越來越感興趣,尤其是外科領域。但全科醫學生學得「全而不精」,畢業後無法到上級醫院工作,在基層很少有臨床實踐的機會,很難發表論文。所以畢業前,他就暗暗下定決心考研。
還有一個很現實的顧慮是收入。他了解過杭州地區全科醫生的收入情況,「其實整體還行,但我覺得對男生來說還是低了一些。」吳麗萍在衛生院工作時,每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不包括五險一金),勉強夠負擔日常開銷。
陸南代表了很多全科醫學生的想法。溫醫大仁濟學院曾在畢業生中做過一個調查問卷,問卷顯示,畢業生對基層工作不滿意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基層收入低(38.33%)、基層工作阻礙專業發展(31.67%)、基層硬體設施差(16.67%)。
此次出臺的《意見》,也明確指出全面提高全科醫生職業吸引力。如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改革,包括把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費作為全科醫生的收入來源等。
來源:浙江在線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