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論篇
第一章 勵志教育的概述
第一節 勵志的含義
何謂勵與志、何謂勵志?從《說文解字》來談,勵:勉力也,從力厲聲。勵:勉勵,努力。這個字有兩種解讀,一種是解讀成「礪」,是磨礪、砥礪的意思,屬於是個人行為;另一種解讀是字的本義「勵」,就是激勵和鼓勵的意思,顯然是屬於教育行為。從勵志教育的總體來看,應該是兩種意思都有,即個人礪志和教育礪志。
「志」,《說文解字》曰:志,意也。從心,之聲。職吏切。本義為志向,心之所向;意向,志願,志氣,志趣的意思。談到「志」,人們想到更多的是「志高存遠」,「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志」要「高富帥」。但如果每一個都以考大學、以升官發財為第一志向,這明顯不太現實,不論是否人人都能實現同樣的志向,如果人人都當了官,又哪裡有兵讓你調遣呢?其實,「志」是 人內心世界的一種力量,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促使人發揮潛能,走向成功的優秀思想。
而作為「勵志」一詞,最初出自南朝山水田園詩鼻祖謝靈運「述祖德詩:惠物辭所賞,勵志故絕人」。在「勵志」此詞中,兩個字的含義又與單字的「勵」與「志」有所區別;在詞語中「勵」即激勵、鼓勵還有磨礪之意;「志」,一指志向、抱負,亦即理想、目標;二指意志、決心、態度,亦即對理想、奮鬥目標追求的強烈程度。
所以「勵志」一詞,意為振奮精神,奮發志氣,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從而實現遠大目標。《辭海》中「勵志」就解釋為「激勵心志,集中心力幹某種事業」。
古往今來,國家都十分重視勵志教育,歷來尚志,注重人生志向的確立與堅持,並把立志看作是人生事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國古代的尚志理論對志的精神動力作用作了充分的論述。
其一勵志就是人要立志、確立人生的遠大志向。
立志是成人成事的基礎和前提,是精神的統帥、行動的目標、力量的源泉。正因為如此,古聖先賢們十分重視立志。孔子曾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認為一個人首先應該有志於道,再根據德,依靠仁,然後巡遊於六藝之中。荀子也在《勸學》中指出:「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孟子更是進一步強調人貴立志:「志不立,則無成」。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在《立志》篇中指出:「志不立,如無鴕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亦可所底乎。」古人不僅注重立志,而且提倡樹立遠大的志向和美好的理想,「志當存高遠」。孔子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為了實現人生理想,而不惜「殺身以成仁」。「志不強者智不達」,只有立下遠大的志向和堅強的意志,才能激發人的學習動機。可見立志是勵志的首要條件。
其二勵志要磨礪意志,人要篤志、堅志,以頑強的意志堅持才能實現自己立下的志向。
《周易·乾卦象傳》中周文王姬昌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宇宙不停運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地前進。說明人們為了實現人生理想而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孔子十分注重堅志篤志:「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荀子在《勸學》中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無論求學還是立業,只有鍥而不捨、矢志不渝,才能積善德、成大業。古代聖賢們不僅強調要有堅強的意志,堅志篤志,而且提倡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磨鍊意志。《孟子·告天下》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只有經過艱苦的磨鍊,才能錘鍊意志,強固心志,實現人生理想。
勵志可以說是一門學問,這門學問不管多厲害的人都讀不懂,學不精,進而形成一個獨立學科——「成功學」。也就是勵志學,它不僅僅是要激活一個人的財富欲望,更要激活一個人的生命能量,甚至喚醒一個民族的創造熱情。失去創造力,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最大悲哀。而勵志,便是讓一個人重新煥發起這種力量。勵志,並不是讓弱者取代另一個人成為強者,而是讓一個弱者能與強者比肩,擁有實力相當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勵志,即是喚醒一個人的內在創造力。惟有從內心深處展開的力量,用心靈體驗總結出的精華,才是一個人真正獲得尊嚴和自信的途徑。
(支持原創,凡未經作者允許,不得擅自轉載。如果想看更多的文章,請關注:北峰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