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個稱謂,一份崇敬,一種精神。
抗戰時期的山城重慶,就聚集了這樣一批先生。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懷揣教育救國理想的中國教育人,開始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教育行走。
在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華龍教育記者懷揣著對先生無比崇敬的心境,踏上了探尋巴渝教育大家足跡的旅程。
從今年7月開始,兩個多月時間裡,我們派出多路記者,走訪了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垻、渝北、北碚、合川等地,欣喜地看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在巴山渝水遍地開花,盧作孚留下的教育精神遺產已融入這座城市,津南村裡的傳說依然被南開人津津樂道……
巴山蒼蒼、渝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先生的風骨,在巴渝大地上薪火相傳,源遠流長。
平民教育家晏陽初
【教育家小檔案:晏陽初,1918年耶魯大學畢業,主修政治經濟。致力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
從北碚出發前往歇馬,拐進一條街道,穿過一片片田野,在一棟居民樓的背後,晏陽初紀念館就坐落在這裡。隔著柵欄,我們看到晏陽初的坐像就在院子中間,笑容可掬,仿佛在享受著鄉村獨有的鳥語花香。
晏陽初臥室
因為路上的耽擱,我們趕到紀念館時已經快下午5點,大門已經關閉。幸好管理員沒走,看到有人前來參訪,老人欣然打開了門和屋內所有的燈光。
老人叫蔣明友,一年多以來,在這裡擔任唯一的管理員。作為歇馬的原住民,以前都沒聽說過晏陽初,「沒想到我們歇馬還曾經有這樣一位大人物」,直到晏陽初紀念館的成立。
晏陽初與愛因斯坦合影
這位大人物有多大呢?1943年,在紀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會上,鑑於晏陽初「將繁難的漢字簡化易讀,用書本知識開啟萬千不識字人的心智,用科學方法指導農民發展生產」,晏陽初與愛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一起,被美國百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評為「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之一,而且,他是惟一獲此殊榮的亞洲人。
晏陽初在國際上的教育貢獻
從1939年到1949年,晏陽初在北碚歇馬鎮磨灘河畔創辦「中國鄉村育才院(1945年更名為「中國鄉村建設學院」),1945年更名為「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期間成立璧山實驗區,培育平民教育人才達10年之久。其所推行的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兩大運動,使北碚區匯集了大量教育人才。平民教育運動還獲得了國際教育界的贊同,在世界各國推廣開來。
晏陽初看書時用的眼鏡
晏陽初施行的平民教育理念中,對北碚「鄉建院」學生提出了兩個要求:上臺能演講,下田能幹活。晏陽初非常注重實踐,在北碚農村教育建設方面,通過教育方法、教材改良、訓練技術人才、招聘大學生進行訓練後,再參與下鄉實踐等方式,來培養學生使命感,培養具有責任感、社會理想的學生與教職工,讓他們心裡裝著農民與博愛,向民族復興奮鬥;師生所學所為,還能有效指導和解決農民生活、生產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他所主張的,不是救濟,而是讓中國人數最多的群體——平民,擁有一個通過自己奮鬥努力,得以揚眉吐氣的機會。在他看來,教育不需要推翻與鬥爭,只要按照持續漸進、持續改良的方針,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紀念館裡晏陽初雕像
離紀念館一公裡的北碚區晏陽初中學,踩著晏陽初平民教育的腳印,以「崇德勵志,平民天下」辦學理念,踐行了58年之久。學校體育場上,晏陽初雕塑微笑屹立,眼神遙望前方,似是平民教育的路,光明無限。
如今的平民教育理念,早已化身為義務教育,造福著千百萬的學子。晏先生的目光,還在更遠的地方。9月,新的開學季來臨,平民教育的腳步,教育的發展,伴隨著歷史洪流滾滾向前,止不住,停不下。(文/龍勇 劉蘇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