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國際平民教育之父」:受華工苦力觸動,一生致力於平民教育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文史天地"(微信ID:wenshitiandi)授權轉載。

晏陽初,20世紀20年代初一個名校「海歸」,他既不願意在官場謀得一官半職,也不願意留在大城市求得風光體面職業發財,而是從北到南奔走,帶動一批「海歸」投身鄉村建設。


  

晏陽初,1890年10月出生,祖籍四川省巴中市,成長於晚清民國初年一個鄉村私塾教師家庭。自幼耳聞目睹晚清積弱腐敗,眼見「天府之國」的巴蜀之地民不聊生,對底層廣大百姓困苦生活有著深刻體驗。幼時,他進入教師兼鄉醫的父親私塾裡發蒙。這位父親,雖然身處大山深處,但眼界頗高,不僅教授儒家經典,還注重實學,使自家兒子不僅奠定紮實的古文基礎,且樹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家理想。後來談及幼年啟蒙,晏陽初說:「我讀的古書,雖然有限,但它們都悄悄在我幼小心田中,埋下微妙火種,要經過一二十年,才發現它的存在和意義。那是什麼呢?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天下一家的觀念。」

 晏陽初


1913年,全國到處呈現一片新氣象,23歲的晏陽初,不願意守在閉塞的盆地讀書,在父親支持下毅然到香港求學,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後赴美轉入耶魯大學,主修政治經濟學,欲求解國弱民困之道。1918年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時,27歲的晏陽初,毅然橫渡大西洋,來到一戰法國華工營做一名自願者。他教華工識字,用白話文形式編寫《華工周報》,每天授課。他曾收到一封華工來信,信中稱他為——「晏先生大人」:你自辦報以來,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報太便宜,恐怕以後不久會關門,我願把戰爭中存下的365個法郎捐給你辦報。這封信,被晏陽初頭腦裡的火種引燃了,閃耀出理想的光芒。他後來回憶道「一切都因為我當年發現了一個新人物,這個新人就是『苦力』,我不但發現了苦力的苦,還發現了苦力的力——潛伏力。苦力教育了我!」


博學慎思的晏陽初苦苦地思索著。當時,中國四萬萬人口中,三分之二是苦力;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苦力,整個非洲、中美洲、亞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是苦力。這封1918年的信,讓晏陽初開始漸漸認識這些中國的「苦力」:他們雖然心身皆「苦」,但腦子同樣潛藏著巨大的能量;只因缺失受教育機會,這種能量,沒有被開發得不到發揮。晏陽初用「腦礦」來形容他的這一發現。這對青年晏陽初來說,其驚喜不亞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他認為,中國的勞動階層,長久以來被天然地隔絕在知識之外,被古今的勞心者認為是「無用的人」;這種觀念沁骨入髓,甚至連勞動階層本身也看不起自己,總是渴望一個「救世主」來解救自己;而以士大夫為代表的知識階層,則高高在上,總是以一種「解救者」的姿態出現在勞動階層面前。熱血青年晏陽初,在這些「苦力」的身上,不僅看到自己未來的道路,也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1919年,他又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歷史學碩士學位。在1920年從美國回中國前,這位既有深厚儒學功底又充分吸納西學營養,特別是深受基督教影響的學子,就立志不做官,不發財,將終身獻給勞苦的大眾。

 晏陽初(右上)在張學良將軍(中)家中與之合影

當時的中國,南北軍閥混戰此起彼伏,農村在權貴資本和軍閥的擠壓下正陷入衰敗,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整個社會瀕臨潰敗的邊緣。至於知識界,自1915年開始掀起新文化運動,到1919年五四運動時,國外各種思潮紛至沓來,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不是食洋不化,就是食古不化,整日坐而論道,無所用心罷了。沉靜而理性的晏陽初回國後,審時度勢,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他主張,救國必須從平民教育開始。他認為:「今日最急需的,不是練兵、不是辦學、不是開礦,也不是再革命,我們全國上下人民所急需的,就是革心。把那自私自利的爛心革去,換一個公心。有新心而後有新人,有新人而後有新社會,有新社會而後有新國家。」


經過一年多遊歷全國19個省的調查,晏陽初研究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平民教育」計劃和方案,並說服各省有關當局重視平民教育,特別是農村青少年教育。根據當時中華教育改進社的統計資料,全國有八千萬學齡兒童,只有七百萬就學,且大多是富家子弟。此外還有一億多青壯年,他們都已過了入學年齡,都不識字或識字不多。平民教育就是對12歲以上不識字及識字而缺乏常識的全國男女所施的教育。這些兒童和青壯年是「平民教育」的重點。他在《「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見》一文指出,對於教育,要適合各自國家的情況,要有中國的特色,我們「有我國的歷史文化和環境,亦當有我國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方能適應我國的需要。要知道什麼是中國的公民教育,非有實地的、徹底的研究不可」。中國的教育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中國的國情就是經濟落後,人口眾多,百分之八十以上住在農村,他們差不多都是文盲。

晏陽初指出,我國過去辦教育,成效甚小,一個大的原因就是從事教育的人奴隸式的抄襲外人,漠視國情。他並不反對外國好的東西。他認為,對於本國的歷史文化環境務必徹底研究,求得公民教育的根據;對於外國的東西,亦可引為參考,以期適應世界的潮流。


心動不如行動。晏陽初鄭重決定投身平民教育開啟民智。他首先編教材,從眾多的漢字中挑出1000個常用的,編成《平民千字課》作為教材。於1922年初,三十出頭的晏陽初發起全國識字運動,號召「除文盲、做新民」。當年2月,晏陽初就離開燈紅酒綠的十裡洋場上海,舟車勞頓奔赴當時還很落後的湖南長沙,身體力行開展平民教育,成立了湖南省平民教育促進會,揭開了全國平民教育實驗的序幕。緊接著在3月,他就組織平民教育討論會,並在長沙推行他的《全城平民教育運動計劃》。

他將長沙分為52個單位,發動400名小學教師以遊行、散發傳單等方式宣傳平民教育。青年毛澤東,就曾經作為義務教員參與過晏陽初在長沙的平民教育運動。不久,在長沙獲得成功的晏陽初,再次奔走浙江嘉興、山東煙臺幾個城市,籌資組建達200所平民學校,分別招收千人進行掃盲試點,先後招生多到2500餘人。值得一提的是,其教學手段和方式,可謂追趕國際潮流,國內最先。在嘉興,使用當時最先進的幻燈教學,可謂開國內電化教育之先河。甚至北洋政府總理熊希齡夫人朱其慧及陶行知,都慕名前來參觀,對幻燈教學表現出極大興趣。通過不懈的努力,晏陽初發起的第一次平民教育大規模實驗——全國識字運動,在當時產生了重大影響。

 定縣平民教育課堂

1923年,晏陽初北上到北京,在時任北洋政府總理的熊希齡的夫人朱其慧等社會名流的支持下,於3月26日組織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親自任總幹事。小於晏陽初一歲的陶行知,這位民初南京金陵大學高才生,為董事部書記兼安徽省執行董事。順便介紹一下。陶行知,留美追隨同是胡適導師的哥倫比亞大學杜威、孟祿的門下研究教育,回國後雖然走進大學做教授,甚至都幹到教務長的職位。但他一直心緒難寧,苦苦尋覓著,在尋找一條最有效的服務於勞動大眾的教育途徑。此後,陶行知放棄大學體面的工作,追隨晏陽初投身平民教育,他們兩位形影不離,在全國18省及32城市成立了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分會。1925年3月,還創辦了中國第一份專為農民發行的報紙《農民旬刊》。平教會成立後,在晏陽初的宣傳鼓動下,梁啓超、張伯苓、胡適、蔣夢麟等不少當時著名知識分子被吸引,陸續加入。胡適還拉上兒子胡祖望,一起做起教員。鄭錦曾是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的創辦人兼校長,晏陽初好友。當時晏曾當面問他:你的畫作何以只供權貴讚揚,而不用生花妙筆表達平民的可憐、困苦的生活?不久,深受觸動的鄭錦辭去本職,擔任平教會視聽教育部主任。


從1926年開始,晏陽初選擇在定縣開展平民教育試驗,並擴展到以農民教育為重點實現民族再造的鄉村建設。他主張,平民教育的目標是適應實際生活,改良實際生活,創造實際生活,實現民族再造。所以,在農村辦平民教育,如果僅僅教農民識字和掌握一些技能,而不教會他們運用這些技能進行鄉村建設是毫無助益的:「不謀建設的教育,是會落空的,是無補於目前中國農村社會的。」

他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結合併舉,「以文藝教育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連環並進的農村改造方案。晏陽初在河北定縣推行的各項平民教育,擴大到農村治理,都從農民的切身需求出發,於小處著眼:為減少通過飲用水傳染的疾病,指導農民修建井蓋與圍圈,適時消毒滅菌;訓練公立師範學生與平民學校學生進行免疫接種;訓練助產士代替舊式產婆,向舊式產婆普及醫學常識;建立各區保健所,培訓合格醫生;從平民學校畢業生中培訓各村診所的護士與公共衛生護士;為村民引入優良棉花和蛋雞品種;組織成立平民學校同學會,建立村民自治組織;改組縣鄉議會,改造縣鄉政府。兩年後,定縣鄉村建設的實驗,開始有些許起色。

晏陽初與妻子許雅麗

為了全力以赴投身這次實驗,晏陽初於1929年毅然攜碧眼金髮的年輕妻子許雅麗及襁褓中的嬰兒離開繁華的北平,舉家遷入偏僻艱苦的定縣農村,「穿粗布大褂,住農民的漏雨的房子」,在這裡安家落戶,且一住就是八年。這在當年是極其罕見的。他有一段真誠自白:「我們不願安居太師椅上,空作誤民的計劃,才到農民生活裡去找問題,去解決問題,拋下東洋眼鏡、西洋眼鏡、都市眼鏡,換上一副農夫眼鏡。」晏陽初還說,教育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訓育」,而是「到鄉間來求知道」,「努力在農村作學徒」。直系軍閥馮玉祥、奉系軍閥張學良等,都對晏陽初十分支持,還邀請晏陽初給其軍官訓練班和平教班授課。他作揖磕頭讓那些中外企業家、慈善家拿出錢來一起完成使命。

晏陽初博士史跡展覽館

晏陽初說:「我一生在事業上的交遊甚廣,與事業無關的至好並不多。」確實,他的朋友對他的事業有著很大的幫助。一批從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大學留學回來的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哲學、戲劇等「海歸」,受晏陽初這種腳踏實地致力於鄉村建設精神感召,不怕很骨感的現實,懷著豐滿的理想,果斷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舉家遷居定縣,脫下西裝,換上農民的粗衣布衫,長期跟農民一起生活,傳播知識。


1929年12月21日,初出茅廬的大公報青年記者徐鑄成,受命到定縣採訪。他的通訊《定縣平教村治參觀記》,從1930年1月8日到12日,在《大公報》連載了4天。《國聞周報》還全文轉載這篇通訊。1月10日,《大公報》配發了社評《定縣之平教與村治運動》,對於定縣的平教村治實驗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定縣不是做戲,不是精英表演給鄉親們看,而是精英真正生活在鄉村中,與鄉親們融為一體,這是中國從來沒有過的。當然,社評還對平教村治提出了幾點很有見地的思路。

1943年,晏陽初榮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稱號(左一為愛因斯坦)

其時,恰逢北伐勝利,全國初步一統,國人對國民政府下一步新政充滿了期待。國民政府上層也為如何治理國家,特別是復甦凋敝的農村,絞盡腦汁。《大公報》關於定縣平教村治的系列報導,不僅在全國乃至國際上產生巨大影響,且受到國民政府高層和美國人的高度認可。1930年,晏陽初應蔣介石之邀赴浙江奉化溪口鎮參觀蔣故裡鄉村建設,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多次和晏陽初座談,充分肯定其實驗。埃德加·斯諾說:我在定縣發現很具戲劇性並且證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定縣人民,從外表上看,並沒有什麼和中國其他各地村民不相同,但形成他們許多不同的地方在他們的心理以及其整個生活的前途。不必誇大說,晏領導的運動一旦成為革命的強大命運,勢必超過中國軍人多年來打來打去的放蕩行動。


後來,晏陽初在定縣的鄉村教育實踐得到國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並決定將晏陽初的經驗向全國推廣,設立了鄉村建設育才院,在中國各省劃出一個縣進行鄉村教育試點,期間先後成立了定縣實驗縣、衡山實驗縣、新都實驗縣和華西試驗區等鄉村教育實驗區。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博士馮銳、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碩士李景漢、教育學碩士湯茂如、瞿世英(字菊農,美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劉拓(美衣阿華大學農學博士)、鄭錦(字耿常,畫家,留日十年)等一批「海歸」博士,下鄉開展義務掃盲活動和鄉村建設,形成了令人矚目的「博士下鄉」的景象。受晏陽初影響,陶行知則在南京曉莊,梁漱溟在山東鄒平,盧作孚在重慶北碚,也先後開展平教村治實驗……


1936年,日本侵略步伐步步逼近,晏陽初和平教總會在戰爭威脅下離開定縣,向南撤退。1937年,晏陽初接到湖南省政府省主席何鍵的邀請,在湖南實施平民教育和村治實驗。人到中年的晏陽初,以完備的規劃、過人的膽略,將村治穩步推進到縣政府這一層級,實施新政。他撤銷了將近三分之二的縣級官員,招募了近五千名學者和科學家參與政府工作。這次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基層政治改造試驗,不僅受到國民政府高層的關注和支持,也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曾追隨晏陽初去掃盲當志願者的毛澤東,在延安說晏陽初「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運動,深致敬佩」。1943年,晏陽初和愛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評選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晏陽初遊說杜魯門總統和美國國會議員,為中國鄉村教育運動提供資助,最終美國國會通過了一條名為「晏陽初條款」的法案,法案規定須將「四億二千萬對華經援總額中須撥付不少於百分之五、不多於百分之十的額度,用於中國農村的建設與復興」。


1949年後,晏陽初去臺。臺灣當局借鑑晏陽初的經驗,著手鄉村建設。經過數十年努力,臺灣農村得到迅速復興,為日後臺灣整個經濟騰飛奠定堅實基礎。


再說晏陽初,去臺後不久即離臺赴美。他協助南美、非洲和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哥倫比亞、加納、菲律賓等推進以平民教育為主的鄉村建設,並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顧問。1956年,在晏陽初的幫助下,菲律賓建立了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並實現了真正的民選議會。國際鄉村改造學院運行至今,專門向第三世界國家推廣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協助第三世界國家培訓平民教育教師。

晏陽初與各國鄉村運動領袖合影


晏陽初曾接受訪談,面對鄉村建設的疑問,他說:「我要向全世界提出這一個問題,請求解答。為什麼不能團結所有國家、所有地區的人民以共同打擊我們的敵人——愚昧、貧困、疾病和腐敗政府呢?」晏陽初埋頭鄉村70年,他說:「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麼?是黃金還是鋼鐵?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談及一個更好的世界時,我們的確是需要素質更好的人民。」


1980年,他寫下《九十自述》,回溯一生說:「三C影響了我一生,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比較具體地說是:來自遠古的儒家民本思想;來自近世的傳教士的榜樣和來自四海的民間疾苦和智能。」 


1990年,被稱為「國際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陽初,在美國去世,享年百歲。

一句大白話勝過千條槍的紅軍標語:國民黨旅長表示很怕「窮人不打窮人」的口號

雖然時光已經過去了近一個世紀,但今天的人們不會忘記共產黨當年那些充滿革命鬥志和豪情。而在湖南東南部的炎陵縣紅軍標語博物館中,我們更能切身體會到那個激情的燎原歲月。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侵華戰爭日軍何以敢以一挑五?陸軍輕兵器產能竟不如中國地方軍閥!

九一八事變後的中日關係,一直如車行刀刃之上,時有徹底傾覆之險。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

相關焦點

  • 晏陽初:留學耶魯普林斯頓,一生致力於「除文盲 做新民」,被稱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華工多不識字,通信就由晏陽初代寫。晏目睹華工被美國、英國、法國的官兵瞧不起,稱之為"苦力"。但就是這些"苦力",在戰場上很勇敢,挖戰壕、救傷員。他們並不"笨",並不比外國人差,只是他們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而已。
  •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晏陽初自1920年代開始致力於平民教育七十餘年,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與陶行知先生並稱「南陶北晏」。晏陽初離開中國大陸後不久即離臺赴美,在美國他協助南美、非洲和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推進平民教育運動。1956年在晏陽初的幫助下菲律賓建立了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並實現了真正的民選議會。國際鄉村改造學院運行至今,專門向第三世界國家推廣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協助第三世界國家培訓平民教育教師。
  • 晏陽初,不應遺忘的「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晏陽初,一個對今日絕大多數國人無疑都是非常陌生的姓名,但現實中的晏陽初先生卻是一位在民國時期被譽為「南陶(陶行知)北晏」、全世界公認且對中國乃至世界均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平民教育及鄉村建設之父
  • 晏陽初:推動平民教育從中國走向世界
    他集孔子的儒家精神和基督的博愛於一身,他的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被推廣到世界各地。他就是被各國政要讚譽的「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20世紀30年代末,時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總幹事的晏陽初選定河北省定縣從事平民教育的實驗研究工作,為中國教育的平民化、現代化與本土化,以及整個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行探索。他說,到定縣去,我們就是要向農民認老師,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牆。因為我們以前所受的教育與農民太隔膜了,我們要重新教育自己,要先農民化,才有資格去化農民。
  • 晏陽初:平民教育的一座豐碑
    >兩千年前的孔子,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將教育引入到勞動大眾人群中,使老百姓有了受教育的機會,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座裡程碑。這兩個人,一個是大家後來耳熟能詳的教育家陶行知,一個則是自20世紀50年代前往美國,從美國走到更多第三世界國家,長期致力於平民教育的晏陽初,他們並稱「南陶北晏」。
  • 一封華工的信,改變了他的人生:中國近代平民教育的先驅者晏陽初
    被稱為「南陶北晏」的晏陽初,他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致力於中國的平民教育,為了這項事業堅持了七十年。如今他的名字已經被淹沒在時光裡,他的教育理念也漸漸被人遺忘,但是,翻開中國的教育史,這是一個閃著光芒的名字。
  • 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晏陽初
    一、人物簡介晏陽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別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其代表作包括《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
  • 名家思想 |​ 晏陽初:平民教育「傳教士」
    他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河北定縣的平民教育實踐,為定縣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無形的財產。1950年定居美國,任國際平民教育委員會主席。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 蜿蜒起伏的蜀道,鹽販子們背著一兩百斤重的鹽包,額頭青筋暴露,身上汗流如注。
  • 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家
    第二天,他就應募以教育秘書的身份遠涉重洋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法國戰場為在那裡的20多萬華工服務,當翻譯。那時戰爭快結束了,華工思念祖國、家鄉和親人,但是他們不識字,不會寫算,要通信就由晏陽初代他們寫。晏陽初目睹華工被美國、英國、法國的官兵瞧不起,稱華工為「苦力」。就是這些「苦力」,在戰場上很勇敢。
  • 【鄉村振興】一位與愛因斯坦齊名的中國人——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
    留學期間,他切身感受到西方教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深刻認識到中國的貧窮與落後,立下了「教育救國」的信念。「一戰」打響後,英、法等國在中國招募大批華工赴歐洲從事戰場支援。1918年6月初,晏陽初畢業後赴法國北部的布朗,在之後的一年時間裡,為5000餘名華工提供志願服務。在與華工朝夕相處的日子裡,他感受到華工不識字的痛苦。
  • 【巴中名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中文名晏陽初別 名晏遇春民 族漢族出生日期1890年10月26日職 業中國平民教育家,鄉村建設家信 仰基督教代表作品《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外文名Y.C.James Yen國 籍中國出生地四川巴中逝世日期1990年1月17日畢業院校香港聖保羅書院,耶魯大學主要成就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1人物簡介
  • 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
    晏陽初一直說,他的思想得益於三C,即孔夫子(Confucius)、基督(Christ)、苦力(Coolies)。1918年,他應徵為在法國的華人勞工服務。在工作中,他發現,這些處在社會底層的勞工苦力雖然被英法美各國的士兵瞧不起,卻並不蠢笨,只是因為貧窮才沒能接受教育。
  • 晏陽初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的教育理念有何獨到之處?
    1923年晏陽初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成為一名鄉村的「科學布道人」,一生致力於落後地區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事業,被尊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本固」然後「邦寧」晏陽初反覆強調,實施平民識字教育不是平民教育的目的,此舉只是為了讓平民掌握識字本領,重要的是進行平民識字後的繼續教育,讓他們通過識字掌握人類科學文化。
  • 巴中名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晏陽初(1890——1990),字復興,四川巴中人,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他領導的中華平民教育會開展了著名的定縣教育實驗,為中國教育事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成就獲得了國際認可,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在《聯合國世界》雜誌撰文,稱讚他的平民教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這不只是中國的,它的方法能在世界上任何地區應用,使全球四分之三未受教育、貧窮多病的人群受益。」
  • 晏陽初:平民教育的先驅者
    他不但研究中國古代經史,還接觸了一些現代新派人物的新思想和新知識。在晏陽初13歲時,父母便做了一個影響晏陽初一生的決定:送他到保寧府(今閬中)西學堂求學。當時科舉制度還沒廢止,美堂夫婦卻為晏陽初選擇了一條與世俗截然不同的道路,可見他們的眼光遠大。
  • 晏陽初:百歲平民教育家
    在晏陽初的百歲生命中,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都是在親自推動平民教育運動,其影響力遍布東南亞、南美、非洲等地,美國《展望》雜誌評價他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在照相機鏡頭前,晏陽初穿著晚禮服,筆直地站立著,臉龐清瘦,抿著嘴
  • 「平民教育家」晏陽初:一個不能忘卻的名字
    人物檔案  晏陽初(1890―1990年),四川巴中人,我國近代史上享有盛譽的平民教育家,曾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幹事、國際平民教育委員會主席、菲律賓國際鄉村建設學院董事長。  長城網定州10月28日電(燕銳 賈旭紅)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當時的定縣,乃至全國,曾有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平民教育」運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海歸博士」晏陽初先生,他領導的「定縣實驗」,通過「以文藝教育救愚、以生計教育救窮、以公民教育救私」的理念,解決了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在定縣大地點燃了「平民教育」的熊熊火焰,激發了廣大民眾學知識、學科技的熱潮。
  • 教育家晏陽初的民國鄉村振興夢|人物
    晏陽初(1890—1990),四川巴中人,中國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鄉村改造家。早年接受過系統嚴格的儒家教育,中學時期在四川的西式學堂裡學習,隨後進入香港和美國的大學深造。晏陽初致力於平民教育70餘年,他是我國平民教育運動的先驅,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與陶行知並稱「南陶北晏」。
  • 民國職業教育和平民教育
    黃炎培和中華職業教育社  民國最成功的職業教育團體是中華職業教育社,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創辦者是黃炎培,而黃炎培在教育上的啟蒙者,是蔡元培先生。1901年,23歲的黃炎培考入上海南洋公學特班,當時,蔡元培恰在南洋公學任教。南洋公學的規模並不大,師生之間接觸也就比較多。黃炎培受老師蔡元培的影響,從此埋下了投身教育的種子。
  • 重溫「平民教育」的精神
    楊東平 大教育  今天重溫「平民教育」的精神,首先是要堅持面向平民的教育,堅持面向大多數人、面向農民和弱勢群體的教育公平價值。  不久前,溫家寶總理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了平民教育。他說:「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是平民,平民的素質關係到一個國家整體國民的素質」,「要使教育成為面向平民的教育,從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