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簡介
晏陽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別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其代表作包括《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
二、主要思想
【一大發現】
一大發現,是指晏陽初在一戰時為在法國戰場上當「苦力」的中國東北、華北招募去的華工服務當翻譯的過程中,發現了中國有一個巨大的「腦礦」。「腦礦」一詞是晏陽初的一個大發現,也是一大創造。它比什麼「金礦」、「銀礦」都重要。
【兩大發明】
晏陽初在為華工服務過程中發現了中國有一個巨大的礦藏「腦礦」之後,就立志要開發這個大礦,他說:「第二點便是發明。發明開人礦、腦礦。」具體包括:
1.開腦礦的工作──「平民教育」;
2.鄉村建設理論。
【三大方式】
平民教育運動的對象是全體民眾,通過教育,使他們成為具有「知識力、強健力、生產力和團結力」的「新民」。晏陽初採取三種方式對民眾進行教育,即: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
1.學校式:就是採用平民學校的形式。具體辦有「初級平民學校」、「高級平民學校」和「平民大學」。
2.社會式:它是以高級平民學校或平民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各種活動為中心,使畢業生繼續受教育。
3.家庭式:家庭式教育是中國的特殊教育方式,它主要是「聯合各個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當的訓練」,使在家庭中的老少男女都能得到相當的教育,分別有戶主、主婦、少年、閨女、幼童五種組合。
【四大教育】
晏陽初早期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具體為:
1.以文藝教育攻愚,培養知識力;
2.以生計教育攻窮,培養生產力;
3.以衛生教育攻弱,培養強健力;
4.以公民教育攻私,培養團結力。
【五個結合】
陽初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理論的特點是緊密結合農村實際,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聯環扣合與整體推進,以達到改造鄉村實際,創造新的生活,使廣大人民成為有創造力、有知識力和公德心的「新民」的目的。歸納起來有五方面的結合:
第一是教育與農民生活、鄉村建設相結合;
第二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第三是科學與農村實際相結合;
第四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
第五是個人與集體相結合。
以上即晏陽初的所有教育思想,希望對廣大考生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