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留學耶魯普林斯頓,一生致力於「除文盲 做新民」,被稱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2021-02-13 鑰匙玩校

圖文與排版來自

不懂教育



晏陽初是我國、也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鄉村建設家,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書籍,他的平民教育運動和鄉村改造事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四大自由」理念: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奠定了現代社會的普世價值。晏陽初從一個中國鄉村建設者的角度,提出了第五個人人都應享有的自由--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

 

晏陽初在國界外備受尊崇,被稱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然而在中國卻曾被遺忘多年。


紀錄片:《先生晏陽初:到民間去》 

 求學經歷

晏陽初,原名興復,字陽初,1890年生於四川巴中一書香門第。

 

父親晏樂全,在當地設立私塾教學,懂中醫學,被鄉人稱為「儒醫」。母親吳太夫人,育有四男三女,晏陽初是最小的孩子。晏四五歲時開始到自家開的塾館念書,接受啟蒙教育。由於讀書刻苦,成績優異,父親賜字「陽初」,意思是旭日之初。

 

晏父諳習時勢,深知「書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學乃潮流所趨」。1903年,少年晏陽初在大哥晏桐軒的陪同下,歷經5天抵達400裡外的基督教內地會創辦的西學堂求學,每年寒暑假步行來回800裡。在這裡,晏陽初遇到了一位對他影響很大老師,從英國來的姚明哲牧師,從他身上認識到愛與善的力量,4年後受洗成為一名基督徒。

 後來入保寧府華英學堂,1907年入成都華美中學。1910年因對校風不滿退學,在成都一所中學教授英語。

晏陽初在成都華美中學與同學合影

 

1911年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期間,晏陽初返回巴中,在巴中任中學英語教師,結識了英國青年傳教士史文軒,史建議他前往香港聖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學習。

1913年,晏陽初以名列榜首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按該校的規定,考第一名者可獲得英皇愛德華第七獎學金1600美元,但獎學金只授予英國籍學生,學院院長建議他改入英國籍。晏陽初回答說:「這代價,要一個中國人來舒暢,太高了。」他毅然放棄了這筆獎金,表現了一個中國人高尚的民族氣節,就連當時港大的校長對此也深表敬佩。

 

1916年,晏陽初得到中國政府的資助,轉入耶魯大學主修政治經濟,曾受教於塔夫脫和威爾遜美國兩位前總統,塔夫脫所教授的課程是《美國憲法》。晏陽初由於經濟拮据,和其他幾位同學一道輪值收餐券,報酬是免費用餐。不久又得到一份「美差」,成為耶魯大學唱詩班第一位來自東方國家的學生,參加唱詩班的回報是每學期100美元現金。

1918年,在晏陽初獲得學士學位的第二天,即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法國戰場,為在那裡的20多萬華工當翻譯。

 

1919年再回美國,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讀歷史學碩士。

 

這段時間的經歷,使晏陽初的愛國主義思想逐漸成熟,他說:「我在川中時,只有抽象地民主概念,到香港後,敗國之民的羞辱,促進了民主意識的發生,開始深切體會到國之重要,已有改造社會的願望,再看到美國的繁榮,華裔工商的屈居人下,又回想到祖國的貧愚落後。我比較三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孰高孰下,優劣如何……我不願在中國的土地上再出現香港式的殖民地,苦難的中國需要解放,我立志貢獻己力。

 

 教育運動 ▌法國戰場:華工識字教育

1918年,晏陽初從耶魯大學畢業的第二天,就以教育秘書的身份遠涉重洋,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法國戰場,為在那裡的20多萬華工服務,當翻譯。

 

華工多不識字,通信就由晏陽初代寫。晏目睹華工被美國、英國、法國的官兵瞧不起,稱之為"苦力"。但就是這些"苦力",在戰場上很勇敢,挖戰壕、救傷員。他們並不"笨",並不比外國人差,只是他們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而已。晏陽初想起"人人皆以為堯舜"的道理,意識到應該把知識教給他們,於是辦起了"識字班",親自選擇中國簡易文字,經過三個多月每晚一小時的學習,其中40多名華工學習較好,獲得了識字班畢業證書。

 

經過一年多的識字教育,駐法華工的識字率由起初的不足20%提高到38%。

 

晏陽初晚年時回憶道:我用石筆在石板上寫,他們跟著用右手食指在大腿上畫,眼中閃著光,嘴中念著數。那種認真而誠摯的樣子,縱是鐵石心腸者,見了也會感動。看到他們那麼興致勃勃地學習,而且所學可以馬上致用,心裡覺得很高興。

 

晏陽初讓「畢業出師」的勞工做老師,教授他人,發現收效良好。為鼓勵華工們多運用所學知識,他還組織編印《華工周報》,在上面刊登一些文章並向華工徵文。華工們真摯樸實的文字雖然通俗甚至略顯蹩腳,卻格外觸動人心:

 

「做勞工的,從前不知道自身與國家有什麼干係,現在到歐洲戰場,看到不同國家的人協同戰鬥,為國為家犧牲性命,自己不知不覺就生出一種愛國愛家的心。」

 

「出國之後見到各種先進的機器、農具和軍事設備,大長見識,回國之後可以開導親友。」

 

「從前只以女子纏足為美,現在看到西洋女子當兵、務農、做醫生,天足天然,能從事各種行業,比較起來,本國女輩很是吃虧,回去要想法改去舊日惡習。」

 

「一開始以為西人腦力必然十分強壯。相處日久之後,方知道他們其實並不比我們高。若有機會受教育,回國之後也能有所作為。」

 

晏陽初曾收到法國戰場上的一封來信,信中稱晏陽初為"先生大人",說:"你自辦報以來,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報太便宜,恐怕以後不久會關門,我願把戰爭中存下的三百六十五個法郎捐給你辦報。"

 

這封信改變了晏陽初的一生,他去法國,原是想教育華工,沒想到他們竟然教育了他。晏陽初說:我有一個發現,即三四千年來所未發現的,我發現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潛伏力。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救濟,而是發揚──發揚他們的潛伏力。

他認為中國人口的三分之二是"苦力",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苦力",整個非洲、中美洲、亞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是苦力。發現這個"苦力"的"力"之後,對於晏陽初來說,這決定了他一生的志向和事業。他說:我當時發現了苦力的力,從此有了志願,回到中國不發財,不升官,我找到了這個大礦,一生要努力開發這個"人礦"、"腦礦"。

 

 ▌中國:平民教育鄉村建設

1920年,晏陽初滿懷推行平民教育的決心回到祖國,發起全國識字運動,號召"除文盲、做新民"

 

他籌資組建了200所平民學校,長沙的掃盲教育四個月一期,利用早晚課,受教育的學生總數計有5萬多人。當時,毛澤東便是100多位義務教師之一,一些毛澤東研究者認為,毛正是受到晏陽初思想的影響才覺悟要以簡單、務實和經濟的方式真正地打到民間去。在長沙實驗的全國識字運動是晏陽初平民教育理論的第一次大規模實驗,取得了重大的影響。

平民學校

 

1923年,晏陽初來到北京,在文化名人張伯苓、蔣夢麟、陶行知以及時任北洋政府總理熊希齡的夫人朱其慧等社會名流的支持下,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平教會成立後先後在華北、華中、華東、華西、華南等地開展義務掃盲活動。

 

1929年秋,晏陽初出任河北縣政研究院院長,他將平教會辦事處遷至河北定縣。

 

晏陽初夫婦攜三子二女舉家遷往河北定縣,創辦鄉村建設實驗區。晏陽初的夫人許雅麗是美國華僑,生長於美國,到中國後的生活也是中西合璧式的。據她的兒子晏振東回憶:「我們在定縣的廚房邊有熱水鍋爐,熱水隨時都有的」「咖啡沒有了,父母就拿棒子麵炒糊了,燒湯喝,代替咖啡,同時父母都講英文」。

晏陽初全家福

 

但是去農村開展工作的時候,晏陽初又是充滿鄉土氣息的,他穿著普通布料的長衫,和群眾打成一片。他說:「我們知道自己不了解農村,才到鄉間來求知道的。我們欲『化農民』,須先『農民化』」。在他的感召下,有部分知識分子也懷著一腔真誠,舉家遷居定縣,脫下西裝,換上農民的粗衣布衫,長期跟農民一起生活,傳播知識,形成了令人矚目的"博士下鄉"、同農民為伍的亮麗風景。

定縣教職人員,坐者右三是晏陽初夫人

 

晏陽初在定縣推行的平民教育活動,都從農民的切身需求出發,著眼於小處:為減少通過飲用水傳染的疾病,平教會指導農民修建井蓋與圍圈,適時消毒滅菌;訓練公立師範學生與平民學校學生進行免疫接種;訓練助產士代替舊式產婆,向舊式產婆普及醫學常識;建立各區保健所,培訓合格醫生;為村民引入優良棉花和蛋雞品種;組織成立平民學校同學會,建立村民自治組織;等等。

晏陽初騎驢下鄉

 

1936年,日本對華北的侵略步伐步步逼近,晏陽初和平教總會在戰爭威脅下離開定縣,向南撤退。

1937年,晏陽初接到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的邀請,希望他協助動員三千萬普通民眾參與抗日,在任上晏陽初撤銷了將近三分之二的縣級官員,招募了近五千名學者和科學家參與政府工作,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基層政治改造試驗。

 

1940年,在一些熱衷於鄉建事業的著名人物張治中、盧作孚的支持下,晏陽初在歇馬場創辦了「鄉村建設育才學院」,設教育、農學、水利、社會四系。

 

1947年「61」大逮捕,鄉建院有34位師生被逮捕入獄,晏陽初積極營救,通過張群、孫元良的關係,分批把大部分師生保釋出來。當時的「鄉建學院」被稱為「民主自由的園地」、「沙漠裡的一片綠洲」,正如晏陽初所稱,是一塊「乾淨土」。

 

 ▌國際: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1945年,二戰結束後,聯合國文教組織在巴黎舉行首次會議,會議以中國平民教育的經驗為藍本,制定了基礎文教計劃,在全世界未開發地區推行基本教育。

據說,抗戰勝利後,晏陽初向蔣介石請求:我們的人民遭受了20多年的戰爭,他們流盡了鮮血,現在該是為農村大眾幹一些事情的時候了。蔣介石回答,你是一個學者,我是一個戰士,並說,等他消滅了共產黨之後,要聘晏陽初為中國鄉村改造運動的領導。晏陽初說,委員長,如果您只看到軍隊的力量,而看不到人民的力量,那麼你會失去中國。

 

在蔣介石處碰壁的晏陽初轉而尋求美國的支持,他遊說杜魯門總統和美國國會議員為中國鄉村教育運動提供資助,最終美國國會通過了一條名為"晏陽初條款"的法案。

 

1947年3月,美國國會眾議院外教委員會通過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外籍人士促使國會通過的撥款條款「晏陽初條款」: 四億二千萬對華經援總額中須撥付不少於百分之五、不多於百分之十的額度,用於中國農村的建設與復興。

 

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內戰中取得勝利,晏陽初被稱為美帝國主義者的走狗,平教會被解散。晏陽初離開大陸,轉赴臺灣,不久離臺赴美。

 

翌年,旅居美國的晏陽初受聘為「國際平民教育委員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開始致力於國際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運動。

 

1951年,他創建了「國際農村建設委員會」,提出了「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的口號,向國際社會發出了「幫助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清除貧困、文盲和愚昧」的呼籲,先後幫助菲律賓、印度、泰國等國建立了鄉村建設組織。

 

1967年,晏陽初在菲律賓創辦了「國際鄉村建設學院」,為亞、非、拉幾十個國家培訓鄉村建設人才。菲律賓政府為表彰他的卓越貢獻,特授予他最高榮譽—麥格賽紀念獎。

 

晏陽初僑居海外30餘年,始終對祖國有著濃鬱的感情,他在「九十自述」中說:「我是中國人,家井在四川巴中,那兒,有我多少腳印,跟在巴山之巔,蜀水之涯,那兒,埋葬著父母的慈骨,也珍藏著童年的記憶。儘管我是四海為家,有時午夜夢回,難免鄉思萬縷,書社、弦歌,以至樟茶鴨、豆豉魚都是可懷念的。儘管最近30年來,我常用英語,偶爾用母語,鄉音未改,記憶中的故鄉,隨我環繞天涯。」

 

 教育思想

在晏陽初看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話雖舊,實有至理。人民是國家的根本。當時中國號稱有四萬萬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盲。中國以農立國,這些"有眼不會識字的瞎民"絕大多數是在農村。因此,為平民辦教育,尤其是到鄉村中去為農民辦教育,"開發世界最大最富的'腦礦'",是關係到"本固邦寧"的根本問題。

 

他根據"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中國古訓,將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聯環扣合、整體推進,創造出一大發現、兩大發明、三種方式、四大教育、五個結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形成了相當完整的體系,值得高度重視。

 ▌一大發現

一大發現是指晏陽初在一戰時,為在法國戰場上當"苦力"的華工服務當翻譯的過程中,發現了中國有一個巨大的"腦礦"。"腦礦"一詞是晏陽初的一個大發現,也是一大創造,比"金礦"、"銀礦"都重要。

他說:我從此有了志願,回到中國不發財,不升官,我找到了這個大礦,並且一生要努力開發這個"人礦"、"腦礦"。

 

 ▌兩大發明

晏陽初發現中國有一個巨大的"腦礦"之後,立志要開發這個大礦,他說,第二點便是發明,發明開人礦、腦礦。

 

第一發明是開腦礦的工作,即"平民教育",第二大發明是"鄉村建設理論"。「鄉村建設理論」在"平民繼續教育"的基礎上進行,是和"平民教育"聯鎖進行、整體推進的理論。

 

 ▌三大方式

通過平民教育,使全體民眾成為具有"知識力、強健力、生產力和團結力"的"新民"。晏陽初採取三種方式對民眾進行教育,即: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

 

學校式:採用平民學校的形式,辦初級平民學校、高級平民學校和平民大學。

 

社會式:以高級平民學校或平民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各種活動為中心,使畢業生按照四個方面繼續受教育。

 

家庭式:聯合各個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當的訓練,使在家庭中的老少男女都能得到相當的教育,分別有戶主、主婦、少年、閨女、幼童五種組合。

 

 ▌四大教育

晏陽初認為中國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愚貧弱私"四大病:

 

"愚",指那時中國最大多數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識,且普遍認為讀書只是"讀書人"的事,與普通老百姓無關,80%以上都是文盲。

 

"貧",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的生活貧困,不少人是在生與死的夾縫裡掙扎。

 

"弱",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是無庸諱辯的"東亞病夫",人民的生死存亡只得付之天命,科學治療、公共衛生根本談不上。

 

"私",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不能團結,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識,可說是"一盤散沙"。

 

這幾個缺點不治,根本談不上鄉村建設,廣大民眾只會受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的壓迫和剝削。針對以上四大病症,晏陽初研究出"四大教育"之法:以文藝教育攻"愚",培養平民的知識力;以生計教育攻"貧",培養生產力;以衛生教育攻"弱",培養強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養團結力。

 

 ▌五個結合

晏陽初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理論的特點是緊密結合農村實際,二者聯環扣合、整體推進,以改造鄉村實際,創造新的生活,使廣大人民成為有創造力、有知識力和公德心的"新民"。

 

歸納起來有五方面的結合:

教育與農民生活、鄉村建設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科學與農村實際相結合;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個人與集體相結合。

 教育成就 ▌國內影響

晏陽初自1920年代開始致力於平民教育七十餘年,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與陶行知並稱"南陶北晏"。

 

他在河北定縣的平民教育實踐為定縣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無形的財產。據1980年代統計,定州(即定縣)是河北省內唯一一個無文盲縣;1920年代晏陽初引入的良種棉花、蘋果、白楊等作物和引入培育的良種雞等,仍然廣受當地農民的歡迎;1970年代普遍中華農村的"赤腳醫生"及相關培養計劃,皆承襲自晏陽初在定縣的實驗內容;1990年代後期在中國大陸部分農村推行的村官直選等政治體制改革的試點,也是重複定縣經驗。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當局借鑑晏陽初的經驗,著手鄉村建設。經過數十年努力,臺灣農村得到迅速復興,為日後臺灣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際影響

1943年5月24日,為紀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晏陽初與愛因斯坦、杜威、福特等10人一起被評選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

(鑰匙玩校註:此事爭議巨大,該獎項的公信力存疑)

左:愛因斯坦  右:晏陽初

 

1949年,晏陽初離開中國大陸,不久離臺赴美,在美國他協助南美、非洲和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推進平民教育運動。

 

1956年在晏陽初的幫助下菲律賓建立了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並實現了真正的民選議會。國際鄉村改造學院運行至今,專門向第三世界國家推廣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協助第三世界國家培訓平民教育教師。

 

晏陽初移民美國後,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顧問。在他的協助下,菲律賓、加納、哥倫比亞等欠發達國家紛紛推行類似計劃。

 

在晏陽初80歲生日時,美國總統裡根親自為晏陽初頒發「終止飢餓終生成就獎」。榮譽狀稱:「60餘年來,為剷除第三世界飢餓和窮困根源,您始終不渝地推廣和開拓著一個持續而綜合的計劃。……畢生精力獻身於平民教育事業。」

晏陽初與各國鄉村運動領袖

 

晏陽初曾將自己比作平民教育的傳教士:"我是一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為了這一目標,他放棄都市優越的工作條件與舒適的生活環境,"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牆","和農民同起同居",成為一名鄉村的"科學布道人"。

 再回故土

1985年9月,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之邀,92歲高齡的晏陽初回到了祖國,受到了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國務院副總理萬裡的親切接待。鄧穎超稱讚他「一生從事平民教育矢志不移,對中國和世界做了貢獻。」

 

這次回國,晏陽初重訪了定縣,並回故鄉四川成都,考察了鄉村建設。目睹祖國的巨大變化,在成都鄉建院校友歡迎會上,他說:「中國鄉村建設做的實在是好,變化出人意料,比較起來,我當年搞得不過是一種方法研究,要真正改變廣大農村的面貌,還得有現在這些制度。」

 

1987年,晏陽初二訪故土,抱著「餘年為祖國做點事情」、「為中國大陸和海外僑胞的友誼、為中國和三世界國家農村的改革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的心願,與重慶社會科學院共同擬定建立「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的初步方案。在北京,晏陽初被歐美同學會公舉為該會名譽會長,並應邀發表演講。他在演說詞中稱:「對當代諸公所實行的政策非常敬佩,願意把我們七十多年在鄉村深入民間認識問題、研究問題、協助人民解決問題所取得的一點知識獻給中國。」

 

1990年1月17日,晏陽初因患肺癌醫治無效,病逝於紐約,享年100歲。1993年,晏陽初長女晏群英遵照遺囑將他的一部分骨灰送回巴中安葬。1997年晏陽初陵墓在巴中東郊塔子山建成。

晏陽初墓

 

從1918年在一戰戰場的華工營,直到去世,七十多年時間,晏陽初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世界範圍內推動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

 

他和同志們在河北定縣農村一呆近十年,在湖南、四川農村一呆又是十幾年,此後在第三世界國家的農村一呆又是四十年,為中國和世界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培養了一大批平民教育專家和鄉村建設人才。

 

晏陽初常說,"三C"影響了我一生。他說的"三C",就是孔子(Cont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具體來說,就是來自中國古代的傳統儒家民本思想,來自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和來自基層的民間疾苦和民眾智能。他告誡世人說:"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麼?是黃金還是鋼鐵?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談及一個更好的世界時,我們的確是需要素質更好的人民。"

晏陽初很早就許下諾言:"不做官,不發財,把我的終身獻給勞苦的大眾。"觀其一生,信然。

2017年

冬令營:技藝碎片

生命通識營:光陰的故事

世界重啟營:大災變後,如何再造人類文明

榮耀挑戰營:動真格的,為這條河造座橋

桌遊袖珍營:經濟營 | 歷史營 | 數學營

工程課:自行車的秘密

2018年

冬令營 | 勇敢的心

袖珍夏令營| 玩桌遊學經濟學/數學

夏令營 | 時間玩家:在創造中原力覺醒

2019年

冬令營 | 動力收藏家 | 在玩中學成長型思維

相關焦點

  • 晏陽初,不應遺忘的「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晏陽初,一個對今日絕大多數國人無疑都是非常陌生的姓名,但現實中的晏陽初先生卻是一位在民國時期被譽為「南陶(陶行知)北晏」、全世界公認且對中國乃至世界均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平民教育及鄉村建設之父
  • 【巴中名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2年晏陽初發起全國識字運動,號召「除文盲、做新民」,3月他轉到湖南長沙組織平民教育討論會,並在長沙推行他的《全城平民教育運動計劃》,他將長沙分為52個單位,發動400名小學教師以遊行、散發傳單等方式宣傳平民教育。
  •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晏陽初自1920年代開始致力於平民教育七十餘年,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與陶行知先生並稱「南陶北晏」。1956年在晏陽初的幫助下菲律賓建立了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並實現了真正的民選議會。國際鄉村改造學院運行至今,專門向第三世界國家推廣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協助第三世界國家培訓平民教育教師。晏陽初移民美國後,致力於向世界推廣他的鄉村教育理念,並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顧問。在他的協助下,菲律賓、加納、哥倫比亞等欠發達國家紛紛推行類似計劃。
  • 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
    文/徐永超如今,很少有人記得晏陽初,記得這位"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了。晏陽初(1890——1990),原名興復,又名遇春,字陽初,早年生活在四川巴中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晏美堂,是他最初的啟蒙老師,教他傳統的四書五經。
  • 晏陽初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的教育理念有何獨到之處?
    晏陽初(1890—1990)是享譽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1923年晏陽初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成為一名鄉村的「科學布道人」,一生致力於落後地區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事業,被尊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 人物 | 「國際平民教育之父」:受華工苦力觸動,一生致力於平民教育
    於1922年初,三十出頭的晏陽初發起全國識字運動,號召「除文盲、做新民」。當年2月,晏陽初就離開燈紅酒綠的十裡洋場上海,舟車勞頓奔赴當時還很落後的湖南長沙,身體力行開展平民教育,成立了湖南省平民教育促進會,揭開了全國平民教育實驗的序幕。緊接著在3月,他就組織平民教育討論會,並在長沙推行他的《全城平民教育運動計劃》。
  • 晏陽初:平民教育的先驅者
    晏陽初(右)和愛因斯坦(左)獲獎時與主持人沙普列博士(中)合影在這十大偉人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唯一的東方人,他就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博士。在長沙,晏陽初與同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湖南許多縣效仿長沙,也開展識字運動,對湖南教育的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23年8月26日,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平教會)在北京成立,晏陽初為總幹事。晏陽初隨即開始廣泛網羅人才。
  • 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晏陽初
    一、人物簡介晏陽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別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其代表作包括《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
  • 巴中名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他領導的中華平民教育會開展了著名的定縣教育實驗,為中國教育事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成就獲得了國際認可,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在《聯合國世界》雜誌撰文,稱讚他的平民教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這不只是中國的,它的方法能在世界上任何地區應用,使全球四分之三未受教育、貧窮多病的人群受益。」
  • 晏陽初:百歲平民教育家
    在晏陽初的百歲生命中,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都是在親自推動平民教育運動,其影響力遍布東南亞、南美、非洲等地,美國《展望》雜誌評價他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在照相機鏡頭前,晏陽初穿著晚禮服,筆直地站立著,臉龐清瘦,抿著嘴
  • 晏陽初:推動平民教育從中國走向世界
    他集孔子的儒家精神和基督的博愛於一身,他的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被推廣到世界各地。他就是被各國政要讚譽的「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一生只為勞苦大眾不做官不發財晏陽初將雙腳邁進了飽受欺凌和戰亂之苦的中國鄉村,但擁有豐富海外留學背景的他本該在美國開啟人生的藍圖。1918年,他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不久,就搭上輪船遠赴法國,前往歐洲華工軍團從事翻譯和華工教育工作。在法國,90%的華工出身農村,不會讀寫。
  • 晏陽初:出色的平民教育家
    這時,一群留學青年應募前來,為他們寫家信、念家書。其中,最受大家歡迎的一位年輕人,叫晏陽初。通過做義工,晏陽初認識到,與其花費大量時間為勞工們讀家書,不如鼓勵他們學寫字。於是,他編寫了識字讀本,創辦了《華工周報》。只用了3個月,華工們就學會了寫信,這讓晏陽初大受鼓舞。從此,他便把激發平民潛力、解除農民苦痛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 名家思想 |​ 晏陽初:平民教育「傳教士」
    多年後,世界知道了中國的晏陽初博士,而他開創的平民教育也影響了全世界。從河北定縣到第三世界國家農村,從騎驢下鄉的博士到享譽世界的教育家,他把百歲人生中的70年奉獻給了平民和鄉村。 1923年,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即「平教會」)在北京成立,宣布了「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晏陽初任平教會總幹事,熊希齡、梁啓超、胡適、蔣夢麟、陶行知、陳鶴琴等社會名流陸續加入,一大批被平民教育理念打動的知識分子,也紛紛投身平民教育事業。 平教會短時間能有如此影響,離不開晏陽初的宣傳鼓動。
  • 【鄉村振興】一位與愛因斯坦齊名的中國人——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
    留學期間,他切身感受到西方教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深刻認識到中國的貧窮與落後,立下了「教育救國」的信念。「一戰」打響後,英、法等國在中國招募大批華工赴歐洲從事戰場支援。1918年6月初,晏陽初畢業後赴法國北部的布朗,在之後的一年時間裡,為5000餘名華工提供志願服務。在與華工朝夕相處的日子裡,他感受到華工不識字的痛苦。
  • 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家
    因此,為平民辦教育,尤其是到鄉村中去為農民辦教育,「開發世界最大最富的'腦礦』」,這是關係到「本固邦寧」的根本問題。從1926年以後,晏陽初把平民教育的重點從城市轉到農村,教育的對象也由城市平民變為鄉村農民,心甘情願「給鄉下佬辦教育」。晏陽初從事鄉村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進行實驗研究。他根據中國農村社會的實際狀況,主張以一個縣為實驗研究的基本單位。
  • 晏陽初:平民教育的一座豐碑
    這兩個人,一個是大家後來耳熟能詳的教育家陶行知,一個則是自20世紀50年代前往美國,從美國走到更多第三世界國家,長期致力於平民教育的晏陽初,他們並稱「南陶北晏」。此後,晏陽初一直致力於中國平民教育實踐,他先後在湖南長沙、北京周邊地區、河北定縣等地開展平民教育,以及在重慶歇馬鎮創辦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組織開展鄉村建設實驗,直到1950年定居美國。也就是在這一期間,晏陽初和他的同事們創造了有名的「定縣實驗」。 按照晏陽初的設想,他所要進行的實驗,並不以教育人民識字為滿足,而要使農業技術、科學知識、醫療衛生等普及於農村。
  • 「中國的聖雄甘地」——晏陽初的故事
    今天,給大家講一位民國教育先賢的故事,他的名字叫晏陽初。上世紀80年代初,家母就曾經在江西中部山區,效仿先賢,重啟平民教育。行動的理念就來自於這位晏陽初先生。平民教育,如果你是不怎麼關注歷史的年輕人,平民教育應該是個陌生的詞彙。如果你對民國歷史有興趣,這應該是一個熱詞。
  • 這位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的偉大教育家,你知道他嗎?
    中國的平民普遍都具有「愚、貧、弱、私」四大疾病,這是民國教育家晏陽初在定縣調查研究的結論。提到教育學家,你可能會想到陶行之、蔡元培等等,然而,總有一些星子,隱於雲層中,撥開那層紗,耀眼奪目。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就是這樣的人。
  • 一封華工的信,改變了他的人生:中國近代平民教育的先驅者晏陽初
    被稱為「南陶北晏」的晏陽初,他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致力於中國的平民教育,為了這項事業堅持了七十年。如今他的名字已經被淹沒在時光裡,他的教育理念也漸漸被人遺忘,但是,翻開中國的教育史,這是一個閃著光芒的名字。
  • 晏陽初:到民間去
    師 承:1903年在四川閬中市天道學堂就讀西學,校長姚明哲(英國傳教士)。面對當時國內混亂狀況,經歷了科學民主洗禮與基督教文化的進一步薰陶的晏陽初,想起一句古訓: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本不固,則邦不寧。他開始了系統的平民教育社會調查,遊歷了19個省後,決定一切須從「除文盲,作新民」開始。他意識到,自己的平民教育理念,與民族救亡圖存和國家富強有著緊密聯繫。彼時,中國有85%的人不識字——這種尷尬讓晏陽初憂心又興奮,這85%文盲正是一個巨大的腦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