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1890——1990),字復興,四川巴中人,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他領導的中華平民教育會開展了著名的定縣教育實驗,為中國教育事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成就獲得了國際認可,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在《聯合國世界》雜誌撰文,稱讚他的平民教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這不只是中國的,它的方法能在世界上任何地區應用,使全球四分之三未受教育、貧窮多病的人群受益。」1943年5月,在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紀念會上,晏陽初與愛因斯坦、杜威等一同被美國百餘所大學推選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偉人」,成為當時獲此殊榮的唯一一位東方人。
晏陽初出生在巴中一個書香世家,其父晏美堂是私塾先生,四五歲時他就熟讀《三字經》《千字文》和儒家經典。儒家思想使他從小就樹立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這也是他辦平民教育的信條。1916年他考入美國耶魯大學,耶魯濃厚的基督教氛圍,讓他吸取了基督文化「愛」的精神。1918年6月畢業後毅然前往法國,投入到為數萬華工辦識字班讀書認字的工作中,並創辦了《華工周報》。
1919年回國,他謀取官職是很容易的事,而他選擇了一條艱難的道路,先後在長沙、煙臺、嘉興開展平民教育實驗。1923年,晏陽初與朱其慧、陶行知等人在北平成立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晏陽初任總幹事長。他說:「我的報國之志,不是做官,也不是賺錢發財。我的事業是體現儒家的仁,是把我的終身獻給教育勞苦大眾,我要為這拋棄榮華富貴。」
當時,大多數知識分子都不願意到貧窮的農村去。而晏陽初毅然拋棄名利,於1929年攜家屬遷居河北省定縣(現為定州市),進行了著名的「定縣實驗」。在他的號召下,一批有志之士風塵僕僕地投入到平民教育工作中。他提出:「我們欲『化農民』,我們須先『農民化』。」號召知識分子要虛心「給農民做學徒」,了解農民的基本生活狀況和問題所在,要真正做人民公僕。儘管當時條件相當艱苦,但在晏陽初的號召下,到1935年,定縣平民教育會的工作人員竟然達到500多人,這在當時確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其中不乏「名人」,如鄭錦曾留學日本10年,後創辦北京藝術專科學校;熊佛西、瞿世英是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馮銳、陳志潛、湯茂如、陳築山等在下鄉前也都在北平有著令人羨慕的收入和地位。
晏陽初了解到,定縣的農業以種植棉花為主,但是農民缺乏生產知識,不重視選種、栽培技術產量很低;雖然有一些手工業,但是水平低下無法帶動農業發展,農民不得不靠借貸度日,債務負擔沉重,生活十分貧苦。肚子都填不飽,又怎麼會有興趣提高自己的文化呢?他提出,平民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教育解決農民吃飽飯的問題。他們因地制宜,從農業生產、農村工業、農村工藝等農村經濟生產的各個方面入手。比如設立了生計巡迴實驗學校,注重向農民傳授選種、園藝、畜牧等當地農民所急需的科學生產知識,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鼓勵農民開展其他副業生產,向農民傳授棉花紡織工藝,提高他們的收入;鼓勵農民成立合作社、自助社共同發展,減輕債務負擔。
針對農村中的青壯年文盲學習有畏難情緒,晏陽初就採取導生傳習制,利用已經接受過教育的向還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傳授知識;還將其中的成績優秀者組成同學會,作為示範給予獎勵。還建立了初級平民學校、高級平民學校、生計巡迴學校等多種形式的學校,並採用淺顯易懂的《公民千字歌》作為教材。在教學形式上採取讀書會、演說比賽、演話劇、練習投稿、開設巡迴文庫、編輯出版諺語和笑話以及期刊報紙等方式吸引農民參加教育。
為了改變農村中存在的公共觀念淡薄、不團結只顧自家、缺乏公德意識等情況。他們編寫了《精忠報國嶽飛》《殺身成仁文天祥》等20多種圖書和公民知識教材向民眾傳授。他們曾舉辦過一次「高頭村敬老會」,請出全村一百多戶老人,由平民學校的學生為老人獻花、敬茶水,倡導示範形成敬老愛幼的社會風尚。
(巴中晏陽初文化公園)
因為平教會的主要人員大都是留學歸來的碩、博士,故被農民稱做「博士下鄉」。經過10年的艱辛,創造了一整套鄉村建設的理論與經驗——定縣經驗。即根據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愚、貧、弱、私」現象,以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大方式,對農民施以「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這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民國政府號召在全國推廣,推動了中國的鄉村建設。至今,定縣經驗仍是廣大第三世界鄉村改造運動的蘭本。
抗日戰爭的爆發中斷了定縣實驗,晏陽初又到湖南的衡山、四川的新都、重慶等地繼續開展鄉村建設實驗。1936年創辦了衡山鄉村師範學校,該校畢業生不但能勝任鄉村教師,還成為當地鄉村建設的領導人。1940年,雖然正處於抗日戰爭艱苦階段,但晏陽初預見到抗戰勝利後農村重建定會需要大量人才,便在重慶北碚創辦了中國鄉村建設學院,開設鄉村教育、農學、水利、社會四個系。
(晏陽初博物館)
自上世紀50年代起,晏陽初又將平民教育運動推向世界,他以菲律賓為中心推廣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運動,取得了顯著成效。1960年在馬尼拉創辦了國際鄉村改造學院,40多年來已為50多個國家培訓4000名鄉村工作的領軍人才。是仁愛思想,成就了這位受全世界尊敬的「平民教育之父」。
1985年,晏陽初應全國人大委員會邀請回國訪問。受到鄧穎超、萬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晏陽初對我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深受鼓舞,表示要把中國的經驗介紹到第三世界去。1987年,98歲高齡的晏陽初再次回國訪問。1990年1月17日,晏陽初病逝於紐約,享年100歲。1997年,巴中市政府為晏陽初修建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