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平民教育的豐碑
高仁斌|文
兩千年前的孔子,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將教育引入到勞動大眾人群中,使老百姓有了受教育的機會,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20世紀初,中國農村教育極度落後,當時中國有4億人口,但目不識丁的文盲就超過3億。同時期的英國,每百人中文盲只有3人,法國、日本有4人,而中國卻有80多人。從這一組數據,也或可尋到當時中國貧窮落後的一些原因。而此時,出現了兩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和努力發展中國農村教育事業,主張平民教育思想,成為中國教育史上又一座裡程碑。這兩個人,一個是大家後來耳熟能詳的教育家陶行知,一個則是自20世紀50年代前往美國,從美國走到更多第三世界國家,長期致力於平民教育的晏陽初,他們並稱「南陶北晏」。
早在1943年,由美國、加拿大、南美各國的幾百所大學和高等學術機構發起的「全美紀念哥白尼逝世40周年大會」上,晏陽初便被表彰為「發揚哥白尼精神,為人類做出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之一,與他同時受到表彰的,是愛因斯坦、萊特兄弟、亨利福特等一批大腕級人物。
1890年10月,晏陽初出生在四川省巴中縣一個四代書香之家。在他13歲時,父親晏樂全就把他送到幾百裡外的保寧府華英學堂接受新學。23歲時,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香港聖保羅大學(香港大學的前身),按照當時規定,如果加入英國國籍,就可獲得1600元獎學金,但晏陽初卻一口拒絕,理由是「這對中國人來說,代價太高了」。
1918年,晏陽初從耶魯大學畢業的第二天,就應募以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戰地服務幹事的身份,遠涉重洋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歐洲戰場——法國布朗。那裡有10多萬挖戰壕、救傷員,被稱作「苦力」的華工,晏陽初便充當了「苦力的翻譯」。在與華工朝夕相處的日子裡,他感受到華工不識字的痛苦。同時也發現,這些勞工不但勤奮樸實,而且有著非凡的熱忱和智慧,只是他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才陷入貧困與無知。當時華工最需要的一項服務,就是替他們寫家書。幾乎每天晚上,都有幾十、上百人來找晏陽初,讓他幫忙寫信。於是晏陽初決定教華工識字,他用白話文形式編寫《華工周報》,每天授課。在此期間,他曾收到一封華工的來信,信中稱他「晏先生大人」:你自辦報以來,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報太便宜,恐怕以後不久會關門,我願把戰爭中存下的365個法郎捐給你辦報。這是這封信,改變了晏陽初的一生。晚年的晏陽初回憶道:「看到他們那麼興致勃勃地學習,而且所學馬上可以致用,心裡覺得很高興。表面山看,我在教他們,實際上,他們指點了我一生的方向。」晏陽初認為,華工營就是中國社會的縮影。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沒有高素質的國民就沒有強大的國家。
離開法國布朗,晏陽初又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1920年,30歲的晏陽初學成歸國。這時,他已經有了堅定的理想:「在有生之年為最貧苦的文盲同胞服務。」此後,晏陽初一直致力於中國平民教育實踐,他先後在湖南長沙、北京周邊地區、河北定縣等地開展平民教育,以及在重慶歇馬鎮創辦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組織開展鄉村建設實驗,直到1950年定居美國。也就是在這一期間,晏陽初和他的同事們創造了有名的「定縣實驗」。
按照晏陽初的設想,他所要進行的實驗,並不以教育人民識字為滿足,而要使農業技術、科學知識、醫療衛生等普及於農村。因此,從1926年冬開始,晏陽初和他的同事們在定縣進行了三項重要的工作:一是開展農村教育,送知識下鄉,傳播農業基礎知識,改良品種、防治病蟲害;二是進行農民教育的研究與調查,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研究他們受教育的狀況和他們對知識渴望的心理;三是搞農村普查工作,進行農村社會調查、工業調查、人口調查等。經過調查研究和定縣實驗,晏陽初找到了適合中國農村特色的治國方略——以教育為工具,推動經濟、政治、衛生、文化全面發展。
「到民間去」是民國初期知識分子間的一句流行語。可以說,晏陽初當年把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河北的定縣,是距離北京有一天路程的偏僻貧困縣,但從1929年到1931年,卻先後有近百位知識分子舉家搬到定縣。1930年,晏陽初在與友人的通信中寫到:現在我們的大多數同事都與他們的家屬居住在定縣,形成了一個將近200人的平民教育社會(後來的數據統計,最多時知識分子聚集的人數超過500人),我們所做的工作,給「回到人民中去」這句話注入了新的生命。晏陽初的兒子晏振東後來曾會議說:父親那時看上去跟鄉裡人差不太多,整日身穿褂頭扣氈帽,騎著毛驢,走街串巷。在田間地頭,不抽菸的父親,會拿過農民嗆人的旱菸管猛吸,還誇讚「味道不錯」。母親是中荷混血,在美國長大,父母交流慣為英語,可父親仍能分得清定縣東溜和西溜方言的差別,拽著鄉音教鄉親們識字、聊天。
在晏陽初定縣實驗的影響下,在定縣以外的很多地方,也興起了形式多樣的平民教育運動,比如:梁漱溟在山東鄒平開始了鄉村建設運動,陶行知在江蘇南京開展教育實驗,盧作孚在重慶也開展平教活動……1934年,曾有一本英文版的《定縣實驗》在海外廣為流傳,晏陽初的思想和實驗在那時便廣泛走出國門傳播到世界。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河北定縣被日寇佔領,平教會在定縣開展了近十年的工作被迫中止。晏陽初開啟的「博士下鄉」模式,成為歷代以來高級知識分子下鄉的一大創舉。晏陽初自出國留學後,一直奔波於平民教育事業,很少回四川,因此他所從事的平教運動在他的家鄉很少有人知曉。1990年1月17日,晏陽初在紐約逝世,享年100歲。1993年,晏陽初長女遵照晏陽初遺囑,將晏陽初的一半骨灰送回故鄉四川巴中,葬於巴中市郊塔子山頂,實現了他落葉歸根的夙願。從此,這位為世界窮苦人民勞碌奔波一生的巴山之子,安靜地躺在故鄉的熱土中。
2019年5月28日於海棠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