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平民教育的一座豐碑

2020-12-13 騰訊網

晏陽初:平民教育的豐碑

高仁斌|文

兩千年前的孔子,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將教育引入到勞動大眾人群中,使老百姓有了受教育的機會,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20世紀初,中國農村教育極度落後,當時中國有4億人口,但目不識丁的文盲就超過3億。同時期的英國,每百人中文盲只有3人,法國、日本有4人,而中國卻有80多人。從這一組數據,也或可尋到當時中國貧窮落後的一些原因。而此時,出現了兩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和努力發展中國農村教育事業,主張平民教育思想,成為中國教育史上又一座裡程碑。這兩個人,一個是大家後來耳熟能詳的教育家陶行知,一個則是自20世紀50年代前往美國,從美國走到更多第三世界國家,長期致力於平民教育的晏陽初,他們並稱「南陶北晏」。

早在1943年,由美國、加拿大、南美各國的幾百所大學和高等學術機構發起的「全美紀念哥白尼逝世40周年大會」上,晏陽初便被表彰為「發揚哥白尼精神,為人類做出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之一,與他同時受到表彰的,是愛因斯坦、萊特兄弟、亨利福特等一批大腕級人物。

1890年10月,晏陽初出生在四川省巴中縣一個四代書香之家。在他13歲時,父親晏樂全就把他送到幾百裡外的保寧府華英學堂接受新學。23歲時,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香港聖保羅大學(香港大學的前身),按照當時規定,如果加入英國國籍,就可獲得1600元獎學金,但晏陽初卻一口拒絕,理由是「這對中國人來說,代價太高了」。

1918年,晏陽初從耶魯大學畢業的第二天,就應募以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戰地服務幹事的身份,遠涉重洋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歐洲戰場——法國布朗。那裡有10多萬挖戰壕、救傷員,被稱作「苦力」的華工,晏陽初便充當了「苦力的翻譯」。在與華工朝夕相處的日子裡,他感受到華工不識字的痛苦。同時也發現,這些勞工不但勤奮樸實,而且有著非凡的熱忱和智慧,只是他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才陷入貧困與無知。當時華工最需要的一項服務,就是替他們寫家書。幾乎每天晚上,都有幾十、上百人來找晏陽初,讓他幫忙寫信。於是晏陽初決定教華工識字,他用白話文形式編寫《華工周報》,每天授課。在此期間,他曾收到一封華工的來信,信中稱他「晏先生大人」:你自辦報以來,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報太便宜,恐怕以後不久會關門,我願把戰爭中存下的365個法郎捐給你辦報。這是這封信,改變了晏陽初的一生。晚年的晏陽初回憶道:「看到他們那麼興致勃勃地學習,而且所學馬上可以致用,心裡覺得很高興。表面山看,我在教他們,實際上,他們指點了我一生的方向。」晏陽初認為,華工營就是中國社會的縮影。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沒有高素質的國民就沒有強大的國家。

離開法國布朗,晏陽初又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1920年,30歲的晏陽初學成歸國。這時,他已經有了堅定的理想:「在有生之年為最貧苦的文盲同胞服務。」此後,晏陽初一直致力於中國平民教育實踐,他先後在湖南長沙、北京周邊地區、河北定縣等地開展平民教育,以及在重慶歇馬鎮創辦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組織開展鄉村建設實驗,直到1950年定居美國。也就是在這一期間,晏陽初和他的同事們創造了有名的「定縣實驗」。

按照晏陽初的設想,他所要進行的實驗,並不以教育人民識字為滿足,而要使農業技術、科學知識、醫療衛生等普及於農村。因此,從1926年冬開始,晏陽初和他的同事們在定縣進行了三項重要的工作:一是開展農村教育,送知識下鄉,傳播農業基礎知識,改良品種、防治病蟲害;二是進行農民教育的研究與調查,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研究他們受教育的狀況和他們對知識渴望的心理;三是搞農村普查工作,進行農村社會調查、工業調查、人口調查等。經過調查研究和定縣實驗,晏陽初找到了適合中國農村特色的治國方略——以教育為工具,推動經濟、政治、衛生、文化全面發展。

「到民間去」是民國初期知識分子間的一句流行語。可以說,晏陽初當年把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河北的定縣,是距離北京有一天路程的偏僻貧困縣,但從1929年到1931年,卻先後有近百位知識分子舉家搬到定縣。1930年,晏陽初在與友人的通信中寫到:現在我們的大多數同事都與他們的家屬居住在定縣,形成了一個將近200人的平民教育社會(後來的數據統計,最多時知識分子聚集的人數超過500人),我們所做的工作,給「回到人民中去」這句話注入了新的生命。晏陽初的兒子晏振東後來曾會議說:父親那時看上去跟鄉裡人差不太多,整日身穿褂頭扣氈帽,騎著毛驢,走街串巷。在田間地頭,不抽菸的父親,會拿過農民嗆人的旱菸管猛吸,還誇讚「味道不錯」。母親是中荷混血,在美國長大,父母交流慣為英語,可父親仍能分得清定縣東溜和西溜方言的差別,拽著鄉音教鄉親們識字、聊天。

在晏陽初定縣實驗的影響下,在定縣以外的很多地方,也興起了形式多樣的平民教育運動,比如:梁漱溟在山東鄒平開始了鄉村建設運動,陶行知在江蘇南京開展教育實驗,盧作孚在重慶也開展平教活動……1934年,曾有一本英文版的《定縣實驗》在海外廣為流傳,晏陽初的思想和實驗在那時便廣泛走出國門傳播到世界。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河北定縣被日寇佔領,平教會在定縣開展了近十年的工作被迫中止。晏陽初開啟的「博士下鄉」模式,成為歷代以來高級知識分子下鄉的一大創舉。晏陽初自出國留學後,一直奔波於平民教育事業,很少回四川,因此他所從事的平教運動在他的家鄉很少有人知曉。1990年1月17日,晏陽初在紐約逝世,享年100歲。1993年,晏陽初長女遵照晏陽初遺囑,將晏陽初的一半骨灰送回故鄉四川巴中,葬於巴中市郊塔子山頂,實現了他落葉歸根的夙願。從此,這位為世界窮苦人民勞碌奔波一生的巴山之子,安靜地躺在故鄉的熱土中。

2019年5月28日於海棠村

相關焦點

  • 「平民教育家」晏陽初:一個不能忘卻的名字
    人物檔案  晏陽初(1890―1990年),四川巴中人,我國近代史上享有盛譽的平民教育家,曾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幹事、國際平民教育委員會主席、菲律賓國際鄉村建設學院董事長。1918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1921年在北京發起並組織大眾教育聯合會。他認為,當時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1926年,他開設定縣平民教育實驗區,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著有《平民教育概論》《農村運動的使命》等。1950年,晏陽初定居美國,1990年逝世,享年100歲。
  •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1956年在晏陽初的幫助下菲律賓建立了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並實現了真正的民選議會。國際鄉村改造學院運行至今,專門向第三世界國家推廣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協助第三世界國家培訓平民教育教師。晏陽初移民美國後,致力於向世界推廣他的鄉村教育理念,並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顧問。在他的協助下,菲律賓、加納、哥倫比亞等欠發達國家紛紛推行類似計劃。
  • 晏陽初:平民教育的先驅者
    晏陽初(右)和愛因斯坦(左)獲獎時與主持人沙普列博士(中)合影在這十大偉人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唯一的東方人,他就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博士。晏陽初於是開啟了教授華工識字的活動,他編訂了常用字讀本,創辦了《華工周報》報刊。華工們自從識字後,團隊的風氣大變,連看管華工的軍官都開始對華工們大加欽佩。在法國布朗,晏陽初小試牛刀,積累了經驗,對他以後的平民教育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 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家
    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特點。他根據「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中國古訓,將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聯環扣合、整體推進,創造出一大發現、兩大發明、三種方式、四大教育、五個結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形成了相當完整的體系。    在晏陽初看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話雖舊,「實有至理。人民委實是國家的根本。」然而,當時中國雖號稱有四萬萬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盲。
  • 【巴中名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晏陽初是世界著名的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他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2教育經歷
  • 晏陽初:推動平民教育從中國走向世界
    他集孔子的儒家精神和基督的博愛於一身,他的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被推廣到世界各地。他就是被各國政要讚譽的「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而河北定縣因為有了晏陽初,有了他的「定縣實驗」,開始了全面掃盲工作。20世紀30年代末,時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總幹事的晏陽初選定河北省定縣從事平民教育的實驗研究工作,為中國教育的平民化、現代化與本土化,以及整個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行探索。他說,到定縣去,我們就是要向農民認老師,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牆。因為我們以前所受的教育與農民太隔膜了,我們要重新教育自己,要先農民化,才有資格去化農民。
  • 巴中名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他領導的中華平民教育會開展了著名的定縣教育實驗,為中國教育事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成就獲得了國際認可,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在《聯合國世界》雜誌撰文,稱讚他的平民教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這不只是中國的,它的方法能在世界上任何地區應用,使全球四分之三未受教育、貧窮多病的人群受益。」
  • 名家思想 |​ 晏陽初:平民教育「傳教士」
    1.生平晏陽初(1893—1990年)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是中國平民教育的先驅,與陶行知先生並稱「南陶北晏」。四川巴中人,原名興復,字陽初。畢生從事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的探索和實踐,力圖向全中國、全世界的貧困落後地區推廣。
  • 晏陽初,不應遺忘的「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晏陽初先生的代表著作有《平民教育概論》、《農村運動的使命》及《十年來的中國》等。晏陽初在鄉村塾師兼鄉醫父親的精心教育和啟迪下,既受到了儒家文化的薰陶,也汲取積累了大量的人性、人道及仁愛基因。而諳熟時勢的父親也深知「書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學乃潮流所趨」之理,因此毅然將少年晏陽初送到幾百裡之外的基督教內地會創辦的西學堂接受新學。
  • 晏陽初:出色的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1890-1990),著名教育家、社會學家、中國鄉村建設家,創辦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著作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故,10多萬華工背井離鄉,在戰場做工。他們渴望與家人聯繫,卻無人會寫字。
  • 晏陽初:百歲平民教育家
    在晏陽初的百歲生命中,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都是在親自推動平民教育運動,其影響力遍布東南亞、南美、非洲等地,美國《展望》雜誌評價他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在照相機鏡頭前,晏陽初穿著晚禮服,筆直地站立著,臉龐清瘦,抿著嘴
  • 簡論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運動
    簡論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運動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4-28 15:22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晏陽初
    一、人物簡介晏陽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別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其代表作包括《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
  • 晏陽初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的教育理念有何獨到之處?
    晏陽初(1890—1990)是享譽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1923年晏陽初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成為一名鄉村的「科學布道人」,一生致力於落後地區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事業,被尊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 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
    文/徐永超如今,很少有人記得晏陽初,記得這位"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了。晏陽初(1890——1990),原名興復,又名遇春,字陽初,早年生活在四川巴中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晏美堂,是他最初的啟蒙老師,教他傳統的四書五經。
  • ...教育記者探尋巴渝教育大家足跡》特別報導⑥晏陽初:平民教育夢...
    平民教育家晏陽初【教育家小檔案:晏陽初,1918年耶魯大學畢業,主修政治經濟。致力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從北碚出發前往歇馬,拐進一條街道,穿過一片片田野,在一棟居民樓的背後,晏陽初紀念館就坐落在這裡。
  • 一封華工的信,改變了他的人生:中國近代平民教育的先驅者晏陽初
    孔子的以民為重的民本思想,是他選擇把自己的終身獻給勞苦的大眾的基礎信念,也是他致力平民教育的初心。而讓他在法國立志回國後不求做官發財,只為平民的最初起因,是一封華工的信。這名被晏陽初教著識字的華工,在信中充滿感激之情,並要把他這三年在法國戰場上積攢的三百多法郎捐獻出來。
  • 晏陽初:留學耶魯普林斯頓,一生致力於「除文盲 做新民」,被稱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他籌資組建了200所平民學校,長沙的掃盲教育四個月一期,利用早晚課,受教育的學生總數計有5萬多人。當時,毛澤東便是100多位義務教師之一,一些毛澤東研究者認為,毛正是受到晏陽初思想的影響才覺悟要以簡單、務實和經濟的方式真正地打到民間去。在長沙實驗的全國識字運動是晏陽初平民教育理論的第一次大規模實驗,取得了重大的影響。
  • 紀念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陽初誕辰130周年暨創新基層治理推進鄉村振興...
    10月22日,紀念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陽初誕辰130周年暨創新基層治理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研討會在我市召開。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平致辭,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高書國出席會議並講話。近年來,我們把弘揚晏陽初文藝教育理念作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把弘揚晏陽初生計教育理念作為新時代穩定脫貧的重要路徑,把弘揚晏陽初衛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理念作為新時代建設「美麗巴中·宜居鄉村」的重要抓手,巴中實現了全域脫貧摘帽,成為全國新農村建設標準化示範市,基層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 【鄉村振興】一位與愛因斯坦齊名的中國人——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
    職業:平民教育家,鄉村建設家 生卒: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 代表作品:《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