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2021-02-13 歷史人物傳記

晏陽初,祖籍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三江鎮中興村五社,1913年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後轉美耶魯大學,主修政治經濟。晏陽初早期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

晏陽初自1920年代開始致力於平民教育七十餘年,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與陶行知先生並稱「南陶北晏」。他1920年代-1930年代在河北定縣的平民教育實踐為定縣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無形的財產,據1980年代的統計,定州(即定縣)是河北省內唯一一個無文盲縣;1920年代晏陽初引入的良種棉花、蘋果、白楊等作物和引入培育的良種雞等仍然廣受當地農民的歡迎;另外1970年代普遍中華農村的「赤腳醫生」以及相關的培養計劃,皆承襲自晏陽初在定縣的實驗內容,1990年代後期在中國大陸部分農村推行的村官直選等政治體制改革的試點,也無不是在重複當年的定縣經驗。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在農村建設方面大量借鑑晏陽初的定縣經驗,農村的進步成為日後臺灣經濟騰飛的重要基礎。

至今在河北省定州市東亭鎮還有以晏陽初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所綜合國辦高級中學。學校始建於1995年,位於定州市東亭鎮東亭村東五百米。

晏陽初離開中國大陸後不久即離臺赴美,在美國他協助南美、非洲和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推進平民教育運動。

1956年在晏陽初的幫助下菲律賓建立了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並實現了真正的民選議會。國際鄉村改造學院運行至今,專門向第三世界國家推廣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協助第三世界國家培訓平民教育教師。

晏陽初移民美國後,致力於向世界推廣他的鄉村教育理念,並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顧問。在他的協助下,菲律賓、加納、哥倫比亞等欠發達國家紛紛推行類似計劃。

晏陽初與各國鄉村運動領袖合影

晏陽初因其對社會底層的關心以及身體力行地深入農村開展鄉村教育的行動受到廣泛的尊敬,獲得很多榮譽。但是在晏陽初的故鄉,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人們對晏陽初的貢獻幾乎一無所知。直到1980年代之後,中國大陸的人們才開始逐漸認識晏陽初和他的平民教育理論,一些從事農村問題研究的社會學者如溫鐵軍等將晏陽初在中國大陸中斷的鄉村教育運動繼續下去,成立了晏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委員會、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晏陽初研究會等非政府組織。總體而言,中國大陸的學術界和民間正在逐步重新認識晏陽初和他的教育理念。

河北定州市有以晏陽初命名的中學以及晏陽初故居。晏陽初在1943年和愛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評選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晏陽初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或者1955年晏陽初被《展望》雜誌評為「當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晏陽初得到裡根總統的高度評價等等。所得獎項受到別有用心之人的「質疑」。

1917年晏陽初在當選耶魯華人協會會長期間,結識了紐約華人牧師許芹的女兒許雅麗。許雅麗1920年來到上海,在女子體育師範任教。1921年9月23日,晏陽初與許雅麗結為伉儷。1980年8月8日許雅麗突發心臟病醫治無效逝世。

晏陽初墓

在晏陽初的晚年,經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谷城的邀請,他重新獲得機會回到中國大陸,於1985年獲準訪問河北定縣,會見了一些親戚、同仁和校友,並受到了當時政協主席鄧穎超的接見。1987年他再次回國訪問。1990年1月17日晏陽初病逝於美國。

1993年,晏陽初的長女晏群英遵照遺囑將他的一部分骨灰送回巴中安葬。1997年晏陽初的陵墓在巴中東郊的塔子山建成。

1945年11月13日被美國舊金山市授予「榮譽公民」稱號。

1943年和愛因斯坦一起被選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十大偉人」。

1955年10月,美國《展望》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VIP:The World's 100 Most ImportantPeople」,這篇文章將晏陽初列為當代世界100位最主要人物之一,尊稱他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學家和人道主義者」。

1967年5月2日被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授予最高平民獎章「金心獎章」。

晏陽初與愛因斯坦

晏陽初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學家,一生致力於落後地區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事業,被尊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曾被聯合國聘為終身特別顧問。1943年,晏陽初當選「世界上貢獻最大、影響最廣的十大名人」之一,與愛因斯坦等同獲殊榮。晏陽初曾將自己比作平民教育的傳教士:「我是一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為了這一目標,他放棄都市優越的工作條件與舒適的生活環境,「走出象牙塔,跨進泥巴牆」,「和農民同起同居」,成為一名鄉村的「科學布道人」。

晏陽初從小熟讀儒家經典,又接受過系統的西方現代教育。1918年,他遠赴法國,任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戰地服務幹事,在20萬旅法華工中開展卓有成效的識字教育活動,使其中38%的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回國後,晏陽初全心致力於平民教育活動,並於1923年組織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擔任總幹事。他認為,中國平民教育的關鍵在鄉村,而「欲化農民,須先農民化」。為此,他先後組織同人深入長沙、定縣、北碚等地推進平民教育。其中,定縣實驗歷時最長(1926—1936年)、影響最大。在定縣推行平民教育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當地農民,晏陽初於1929年毅然攜碧眼金髮的年輕妻子許雅麗女士及襁褓嬰兒離開北京,舉家遷入偏僻艱苦的定縣,「穿粗布大褂,住農民的漏雨的房子」,在這裡安家落戶,一住就是八年。他有一段真誠自白:「我們不願安居太師椅上,空作誤民的計劃,才到農民生活裡去找問題,去解決問題,拋下東洋眼鏡、西洋眼鏡、都市眼鏡,換上一副農夫眼鏡。」按照晏陽初的說法,教育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訓育」,而是「到鄉間來求知道」,「努力在農村作學徒」。在他的感召下,有部分知識分子也懷著一腔真誠,舉家遷居定縣,脫下西裝,換上農民的粗衣布衫,長期跟農民一起生活,傳播知識,形成了令人矚目的「博士下鄉」同農民為伍的亮麗風景。

在定縣實驗中,晏陽初逐漸形成鄉村建設的整體思路。他將中國農村的問題歸為「愚、窮、弱、私」四端,主張以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別加以醫治。在定縣,「平教會」的知識分子們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和喜歡的方式,編寫了600餘種平民讀物;選編了包括鼓詞、歌謠、諺語、故事、

定縣平民學校授課

笑話等60萬字的民間文藝資料,搜集民間實用繪畫、樂譜等;組織歌詠比賽、農村劇社,舉辦各種文藝活動,以救農民之「愚」,培養他們的「智識力」。他們進行農業科學研究,創辦實驗農場,改良豬種和雞種,對農民進行「生計訓練」,開辦生計巡迴訓練學校,訓練比較熱心、能幹的中青年農民「志願者」作「示範農戶」,來帶領其他農戶使用新技術。還組織農民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聯合會,開展信用、購買、生產、運輸方面的經濟活動,以治農民之「貧」,培養他們的「生產力」。他們實施衛生教育,普及衛生知識,培養衛生習慣,還創建農村三級醫藥衛生制度,村設保健員,聯村設保健所,縣設保健院,以救農民之「弱」,培養他們的「強健力」。他們對農民進行公民教育,以救農民之「私」,養成他們的公共意識與合作精神。

晏陽初對於農民的公民教育特別重視,指出:「假使農民的知識已經培養起來了,生產技術也改良了,科學化了,體格也強健了,要是沒有團結力,所謂民力培養,完全失去目的,也是枉然!」他將公民教育作為平民教育的中心,創立了一套提高民族自覺心的「組織教育」的方法,如將歷史人物的故事彙編成小冊子發給村民讀,通過嶽飛等農民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培養他們的民族意識;讓農民在平民學校裡接受簡單的教育後,發動他們組織同學會,使中國農民第一次有了自發組織的社區生活,後來這些同學會成了晏陽初對農村進行民主改造的基礎。與此同時,晏陽初還在定縣領導建立了鄉縣議會組織,通過招募一些積極熱心的人組建公民服務團,讓農民進入鄉鎮的公民大會,或縣、鎮裡的管理委員會以及農村改造委員會,通過介入公共管理培養他們的公共意識。

定縣晏陽初舊居

「科學布道」過程中,晏陽初最大的創造,是將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緊密結合、整體推進。晏陽初認為,平民教育的目標是適應實際生活,改良實際生活,創造實際生活,實現民族再造。所以,在農村辦平民教育,如果僅僅教農民識字和掌握一些技能,而不教會他們運用這些技能進行鄉村建設是毫無助益的:「不謀建設的教育,是會落空的,是無補於目前中國農村社會的」。為了進行鄉村建設,晏陽初進行了三項重要的工作,一是加強農村教育,送知識下鄉,通過傳播農業基礎知識、改良作物品種、防治病蟲害等舉措,「使農業

1966年晏陽初視察哥倫比亞鄉村

科學深入民間」;晏陽初深知要提高農民的素質,就必須使「農民科學化」,要使農民科學化,就必須使「科學簡單化」。為了改善定縣農民的經濟生活,晏陽初領導的平教會做了很多細緻的工作,比如改良棉花的選種、提高母雞的產蛋率等。二是進行農民教育的研究與調查。晏陽初反對「為教育而教育」,主張知識分子要「從農民生活中找材料」,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研究他們受教育的狀況,根據他們的需要編寫適用的教材,使教育的結果成為鄉村建設的力量,推進和促進新民社會的實現。三是進行農村普查工作,先後完成了農村的社會調查、工業調查、農村人口調查、農村概況調查等,為鄉村建設的展開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定縣改造是晏陽初為了推進全國性的平民教育和社會改進運動做的重點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萬裡接見晏陽初

在鄉村自治的基礎上,定縣在中國第一個實現了「憲政精神」框架下的縣級自治,推而廣之,河北省也成為「自治」模範省。作為一個可以推廣、可以複製的模型,定縣模式對當時其他地方的鄉村建設起了示範作用。據1980年代初河北省的調查材料,由於平教會的工作,定縣在抗戰爆發前已成為無文盲縣,消滅了天花;而平教會當年引進的良種豬、優質白楊和良種蘋果,依然享譽河北,致富於民。

晏陽初常說,「三C」影響了我一生。他說的「三C」,就是孔子(Cont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具體來說,就是來自中國古代的傳統儒家民本思想,來自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和來自基層的民間疾苦和民眾智能。他告誡世人說:「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麼?是黃金還是鋼鐵?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談及一個更好的世界時,我們的確是需要素質更好的人民。」晏陽初很早就許下諾言:「不做官,不發財,把我的終身獻給勞苦的大眾。」觀其一生,信然。

在晏陽初看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話雖舊,「實有至理。人民委實是國家的根本。」然而,當時中國雖號稱有四萬萬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盲。而且中國以農立國,這些「有眼不會識字的瞎民」的絕大多數是在農村。因此,為平民辦教育,尤其是到鄉村中去為農民辦教育,「開發世界最大最富的『腦礦』」,這是關係到「本固邦寧」的根本問題。從1926年以後,晏陽初把平民教育的重點從城市轉到農村,教育的對象也由城市平民變為鄉村農民,心甘情願「給鄉下佬辦教育」。晏陽初從事鄉村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進行實驗研究。他根據中國農村社會的實際狀況,主張以一個縣為實驗研究的基本單位。在進行廣泛、深入、科學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最終選擇河北省定縣作為實驗區。在中國鄉村教育運動中,首創以一個縣為基本單位從事鄉村教育實驗研究。在鄉村教育實踐中,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所謂「四大教育」,即是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當時社會存在的四大問題。其中文藝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知識力,解決「愚」的問題;生計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生產力,解決「窮」的問題;衛生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健康力,解決「弱」的問題;公民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團結力,解決「私」的問題。推行「四大教育」,必須採用「三大方式」,即學校式、家庭式和社會式。晏陽初還主張要「化農民」,必先「農民化」。晏陽初認為,知識分子到鄉村去,為農民辦教育,要「化農民」,自己首先必須「農民化」。要虛心向農民學習,「給農民作學徒」;要與農民共同生活和勞動,只有在同他們廣泛深入的接觸中,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需要,更好地為他們服務。晏陽初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得拳拳愛國之心,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社會影響,而且在當下也仍有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巴中名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中文名晏陽初別 名晏遇春民 族漢族出生日期1890年10月26日職 業中國平民教育家,鄉村建設家信 仰基督教代表作品《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外文名Y.C.James Yen國 籍中國出生地四川巴中逝世日期1990年1月17日畢業院校香港聖保羅書院,耶魯大學主要成就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1人物簡介
  • 晏陽初,不應遺忘的「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晏陽初,一個對今日絕大多數國人無疑都是非常陌生的姓名,但現實中的晏陽初先生卻是一位在民國時期被譽為「南陶(陶行知)北晏」、全世界公認且對中國乃至世界均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平民教育及鄉村建設之父
  • 巴中名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他領導的中華平民教育會開展了著名的定縣教育實驗,為中國教育事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成就獲得了國際認可,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在《聯合國世界》雜誌撰文,稱讚他的平民教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這不只是中國的,它的方法能在世界上任何地區應用,使全球四分之三未受教育、貧窮多病的人群受益。」
  • 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晏陽初
    一、人物簡介晏陽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別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其代表作包括《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
  • 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
    文/徐永超如今,很少有人記得晏陽初,記得這位"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了。晏陽初(1890——1990),原名興復,又名遇春,字陽初,早年生活在四川巴中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晏美堂,是他最初的啟蒙老師,教他傳統的四書五經。
  • 晏陽初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的教育理念有何獨到之處?
    晏陽初(1890—1990)是享譽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1923年晏陽初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成為一名鄉村的「科學布道人」,一生致力於落後地區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事業,被尊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 晏陽初:推動平民教育從中國走向世界
    他集孔子的儒家精神和基督的博愛於一身,他的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被推廣到世界各地。他就是被各國政要讚譽的「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為了鼓勵他們,晏陽初特地邀請了一位法國將軍來主持他們的畢業典禮,由此掀起了一股華工學習的高潮。正是從那時的教育實踐裡,晏陽初的理念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若要挽救民族,中國傳統的士大夫精英教育必須轉變為平民教育。他為此立下了將來一不做官,二不發財,而要從事平民教育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獻給勞苦大眾的決心。
  • 晏陽初:留學耶魯普林斯頓,一生致力於「除文盲 做新民」,被稱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晏陽初是我國、也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鄉村建設家,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書籍,他的平民教育運動和鄉村改造事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四大自由」理念: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奠定了現代社會的普世價值。晏陽初從一個中國鄉村建設者的角度,提出了第五個人人都應享有的自由--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 晏陽初在國界外備受尊崇,被稱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然而在中國卻曾被遺忘多年。
  • 【鄉村振興】一位與愛因斯坦齊名的中國人——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
    在這十大偉人中,除了早已名揚海內外的愛因斯坦、杜威等人,還有一位年輕的東方人,他就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鄉村改造運動的奠基人晏陽初。晏陽初是這十大偉人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唯一的東方人。他獲得這一稱號的理由是:「他將中國幾千文字簡化且容易讀,使書本上的知識開放給以前千萬不識字的心智。又是他的人民的領導者:應用科學的方法,肥沃他們的土地,增加他們辛勞的果實。」
  • 簡論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運動
    簡論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運動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4-28 15:22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晏陽初:平民教育的先驅者
    晏陽初(右)和愛因斯坦(左)獲獎時與主持人沙普列博士(中)合影在這十大偉人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唯一的東方人,他就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博士。晏陽初於是開啟了教授華工識字的活動,他編訂了常用字讀本,創辦了《華工周報》報刊。華工們自從識字後,團隊的風氣大變,連看管華工的軍官都開始對華工們大加欽佩。在法國布朗,晏陽初小試牛刀,積累了經驗,對他以後的平民教育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 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家
    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特點。他根據「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中國古訓,將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聯環扣合、整體推進,創造出一大發現、兩大發明、三種方式、四大教育、五個結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形成了相當完整的體系。    在晏陽初看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話雖舊,「實有至理。人民委實是國家的根本。」然而,當時中國雖號稱有四萬萬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盲。
  • 晏陽初:百歲平民教育家
    在晏陽初的百歲生命中,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都是在親自推動平民教育運動,其影響力遍布東南亞、南美、非洲等地,美國《展望》雜誌評價他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在照相機鏡頭前,晏陽初穿著晚禮服,筆直地站立著,臉龐清瘦,抿著嘴
  • 晏陽初:平民教育的一座豐碑
    >兩千年前的孔子,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將教育引入到勞動大眾人群中,使老百姓有了受教育的機會,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座裡程碑。這兩個人,一個是大家後來耳熟能詳的教育家陶行知,一個則是自20世紀50年代前往美國,從美國走到更多第三世界國家,長期致力於平民教育的晏陽初,他們並稱「南陶北晏」。
  • 一封華工的信,改變了他的人生:中國近代平民教育的先驅者晏陽初
    他對中國的平民教育有著突出貢獻,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鄉村建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生於清末的晏陽初,長於四川,幼年在私塾受過傳統的中華文化經典教育,這些啟蒙教育影響了他的一生,即使後來他經過教會學校的學習,在美國耶魯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早年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還是植根於他的內心。
  • 位於[定州]的近代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晏陽初的舊居
    定州博物館與開元寺中間,有一組民居,不經意很容易被忽略,因為我就從它門前過了好幾次沒發現,它是晏陽初舊居門口豎碑文:晏陽初舊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後有間開了門的房屋,我小心翼翼地走了進去,發現是個空蕩蕩的屋子,無人,有幾張木桌有間內屋,依然是空屋,
  • 名家思想 |​ 晏陽初:平民教育「傳教士」
    1.生平晏陽初(1893—1990年)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是中國平民教育的先驅,與陶行知先生並稱「南陶北晏」。四川巴中人,原名興復,字陽初。畢生從事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的探索和實踐,力圖向全中國、全世界的貧困落後地區推廣。
  • 人物 | 「國際平民教育之父」:受華工苦力觸動,一生致力於平民教育
    苦力教育了我!」博學慎思的晏陽初苦苦地思索著。當時,中國四萬萬人口中,三分之二是苦力;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苦力,整個非洲、中美洲、亞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是苦力。這封1918年的信,讓晏陽初開始漸漸認識這些中國的「苦力」:他們雖然心身皆「苦」,但腦子同樣潛藏著巨大的能量;只因缺失受教育機會,這種能量,沒有被開發得不到發揮。晏陽初用「腦礦」來形容他的這一發現。
  • 「平民教育家」晏陽初:一個不能忘卻的名字
    人物檔案  晏陽初(1890―1990年),四川巴中人,我國近代史上享有盛譽的平民教育家,曾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幹事、國際平民教育委員會主席、菲律賓國際鄉村建設學院董事長。1918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1921年在北京發起並組織大眾教育聯合會。他認為,當時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1926年,他開設定縣平民教育實驗區,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著有《平民教育概論》《農村運動的使命》等。1950年,晏陽初定居美國,1990年逝世,享年100歲。
  • 晏陽初
    四川巴中人,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是近代中國平民教育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