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務的男人》告訴我們,男人不做家務

2020-12-17 界面新聞

馬爾克斯曾說:「比起婚姻中的巨大災難,日常的瑣碎煩惱更加難以躲避。」家務無疑是親密關係中最瑣碎的煩惱,但面對家裡滿溢出垃圾桶的四處散落的紙巾、浸泡在浮著油星的洗手盆裡的碗筷,以及堆滿了幾周前買回的已經發黴的豬肉的冰箱,再加上伴侶趴在床上專心玩手機的超然物外的姿態,家務這件小事能立刻將所有神仙情侶拉回到地面,將他們的如膠似漆砸得粉碎。理想的劇情應該是:在經過若干次的爭吵之後,雙方相擁著痛哭,保證會更體諒對方的付出,找到一個合理平等的分擔家務的方式,從此家裡窗明几淨,情侶繼續享受著你儂我儂的甜蜜。

然而現實是,即使已經到9102年,女方依然是家務勞動的主要承擔者。多項統計顯示,中國女性的家務勞動時間遠遠高於男性,在2010年中國婦女地位調查的數據中,這個差距甚至達到了三倍。更讓人擔憂的是,即使目前女性工作時間正在持續增長,但家務勞動時間的性別差異甚至還在擴大,也就是說,女性在職場付出了更多精力,在家務勞動中卻依然未能獲得平等的位置。

而家務勞動作為「第二輪班」,對情感與身體的消耗以及對自由時間的佔用,一方面對女性的健康帶來了更大風險,另一方面,同樣會影響女性在職場中的表現。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在今年婦女節前夕發布的報告《性別平等的巨大飛躍:為所有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中指出,在相同條件下,有孩子的女性會比沒有孩子的女性收入更少,這被稱為「母職收入差距」(Motherhood pay gap),並且有孩子的女性更不可能晉升為管理層,原因正是女性需要承擔更多家庭與照護兒女的責任,因此被認為在工作上更難投入精力。而有趣的是,有孩子的男性,卻反而比沒有孩子的男性收入更高,並且更可能晉升為管理層。

為什麼總是女人做家務?

最近的熱門綜藝《做家務的男人》便將這個社會問題拉入大眾視野,儘管由於綜藝節目效果的需要,以及各位嘉賓作為主持人或演員的職業特殊性,節目中對家庭分配家務勞動的刻畫與真實的普通家庭或許相差甚遠,但從節目中,我們還是能一窺現實社會在分配家務勞動上驚人的性別不平等。

節目試圖對比傳統的魏大勳一家與「神仙眷侶」袁弘張歆藝夫妻如何分配家務,形塑「新」「舊」兩種家庭形象:從魏大勳一家回到家開始,魏媽媽就忙裡忙外,無論是收拾行李、洗衣服,還是做飯,全家只有她一個人在做家務,而魏爸爸和魏大勳的主要工作就是癱在沙發上看電視,他們因此被稱為「沙發二子」,甚至還上了微博熱搜。

「媽媽幹活,父子不動如山」這種典型的家務分配方式似乎過於真實,不僅僅是魏大勳家的現實,恐怕也是我家和你家的寫照。面對採訪,魏媽媽也無奈地承認:「中國傳統的女人就是這樣。」儘管在後面的節目安排中,魏爸爸和魏大勳也做了家務,但從魏爸爸認為男人做家務「不光彩」——「上外頭說去好像是怕女人似的」——可以看出,家務勞動的性別化差別不是簡單地在家庭中可以輕易打破的一種習慣,在背後支持的是關於男性氣質的整體論述。

雖然節目名字叫《做家務的男人》,但袁弘似乎是節目中唯一真正做家務的男人,被力贊為「寵妻狂魔」的他對妻子張歆藝無微不至的照顧讓觀眾羨慕不已,無論是日常的打掃做飯,還是更需要耐心的對孩子的照護,袁弘在自己忙碌的同時,也會讓妻子安心休息,並且在節目中對家務勞動的繁瑣毫無怨言,儼然一副居家好男人的形象。

與魏大勳一家相比,這種男方包辦一切、對妻子體貼入微的照顧似乎是一種全新的婚姻形式。微博上的網民也紛紛表示「我酸了」。但很快有觀眾發現,儘管袁弘忙得團團轉,但做家務時還是顯得有些生疏,他在節目的訪談中也承認,雖然以前做家務的能力很強,但他最近幾年忙於拍戲,在家裡並沒有怎麼做家務,已經被張歆藝「慣壞了」。而張歆藝也表示有些事情不必要男人做,坦言:「他有想做好的心就夠了。」這麼看來,他們在節目外的家務勞動分配方式,也並沒有那麼令人激動。

節目中對男性與家務勞動的關係的描述與討論,為我們提供了繼續思考家務勞動的路徑:什麼鑄就了家務勞動的性別化差別?怎樣才能打破它?

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在家務勞動分配上持有兩種對立的觀點:「資源爭論理論」認為家務勞動是大家都不願意承擔的勞動,因此它的分配取決於親密伴侶雙方在關係中的權力大小,而金錢則是決定關係中權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收入相對高的一方更可能逃避家務勞動;而「性別資源理論」則主張男性被社會認為是謀生者的角色,為家庭提供收入是男性的資源,而女性被社會認為是照顧家庭的角色,所以家務勞動是女性的資源,親密關係正是通過雙方的資源交換合作而維繫的。

而隨著女性工作參與率在世界範圍內的迅猛上升,男性的家務勞動參與率依然止步不前。甚至在一些親密關係中,女性的收入超過了男性,依然承擔了更多的家務勞動。在康奈爾大學社會學系研究者Sarah Thebaud的論文《男性氣概、協商與養家:在有償工作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男性的家務勞動》中,作者通過跨國比較研究指出,在男性氣概主導、更看重在外賺錢養家的國家中,與妻子相比賺得更少的男性並不會投入更多時間在家務勞動中,這與「性別越軌抵消」(gender deviance neutralization)理論相吻合:家務勞動分工必須與社會文化對性別的期待相符合,在看重男性氣質與工作價值的文化中,當男性處於收入比妻子低這種反常規的情況下,他們通過不參與家務勞動來彰顯自己的男性氣質。而在沒那麼看重這兩者的國家裡,如荷蘭,當男性收入更低時,則會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

《男性妥協:中國的城鄉遷移、家庭和性別》 蔡玉萍 彭銦旎 著 羅鳴 彭銦旎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年7月

在中國,情況似乎有些相似,但更加複雜。在來自香港高校的兩位社會學者蔡玉萍和彭銦旎合著的《男性妥協:中國的城鄉遷移、家庭和性別》一書中,作者通過對266位珠三角的打工者進行深入訪談,發現農民工家庭依然延續了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但由於妻子工作的收入同樣很重要,所以家務勞動必須在夫妻之間分配。然而,有的丈夫通過參加社交的方式,堅持迴避家務勞動;也有的承擔性別屬性更「中性」的家務,例如做飯;還有的丈夫,由於工作時間比妻子短,會積極參與家務勞動,但對外會保持低調,防止被其他人笑話。

這似乎與前文提到的魏爸爸對待家務的態度如出一轍:可以做,但並不認為是正常或值得驕傲的,而認為是一種恥辱。此外,正如作家王安憶在《關於家務》中抱怨的那樣,男性做家務時,「總有著為別人代勞的心情」,不但漫不經心導致效果不彰,還覺得自己給女方施了恩惠,而且稍微做了一些就以「好男人」「體貼」自居,外人也會稱讚有加,卻不知道女方承擔了更瑣碎更勞神的雜務。在兩位研究者看來,目前的性別秩序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如果有變化,也只是男性氣概在現實狀況面前的妥協,如果現實條件發生改變,家務勞動分工的模式會退回到傳統的女性包攬的狀況。

界面文化日前援引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社會學系高級講師胡揚的演講指出,「經濟實力等同於親密關係中的協商優勢」的直覺印象並不完全準確,是家庭中的財政支配權決定了家務的性別分配。他通過分析全球最大的家庭動態追蹤資料庫「英國家庭縱向研究」發現,無論是男性主導財務管理、女性主導財務管理還是兩者共同進行財務管理都對女性家務時間沒有太大影響,唯有在一種情況下女性的家務時間能夠明顯下降——當家庭內部實行財務獨立,女性能夠自主管理個人財產的時候。與此同時,家裡財政的管理權與決策權的分配,也並非完全根據個人收入或雙方相對收入決定,文化環境對每一個人細微綿密的性別角色規訓同樣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如何反抗家務勞動不平等?

我們通過揭示家務勞動分配機制的不平等,能夠覺察到性別秩序如何默默地規訓整個社會。而如何反抗它,無疑是我們最亟待回答的問題。

女性主義者曾經呼籲女性通過工作、通過經濟獨立將自己從消耗生命的家務勞動中解放,而今天的現實告訴我們,即使女性能夠克服困難,賺取與男性一樣的收入,也依然要花更多時間在家務勞動中,尤其在養育孩子這些母職的範疇裡,女性被要求承擔更多的責任。

另一方面,如今發達的服務業促使越來越多人將自己的家務外包,僱傭其他人完成家務勞動。這似乎是一種為女性賦權的完美方法,也激勵女性向更高的社會階層攀爬:通過努力工作能夠賺取更多收入,並將家務勞動外包,讓自己不用在消磨身心的雜務中窒息,有更多的時間繼續奮鬥或休閒娛樂。

然而,根據密西根大學社會學系的教授Alexandra Killewald的研究,外包並沒有對妻子的家務勞動時間有太大影響:每1%的外包率的提升,只會導致女性每周平均減少1分鐘的煮飯時間與1分鐘的清潔時間。同時我們要看到,家務勞動中很大一部分是消費勞動,也就是家庭必需品的日常採購或禮物的選擇,這些是無法外包的,因為它本身是一種情感的展現、與親人關係鞏固的方式,必須自己承擔;而這同樣是勞心勞力的家務勞動,並且通常與女性捆綁在一起。

許多學者呼籲國家在教育與公共政策上投注更多的財力與精力,扭轉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例如上文提到的ILO的報告就指出,只有通過社會與經濟政策的改變,才能扭轉只有女性承擔家務勞動與無薪的照護工作。可行的舉措包括在農村地區興建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鼓勵護理經濟的發展,讓女性、男性以及國家共同承擔家務勞動的負擔,這樣才能消除由於疲於照顧家務、孩子與老人的女性的「時間貧困」,讓她們有更多時間休養或者發展自己的事業。

這當然是一個可行、但同時也已經讓人們聽得耳朵起繭的建議,還有人提出了一個更具爆炸性的建議:家務勞動有償化。

早在1970年代,受到工人運動影響的義大利女性運動者就喊出了家務勞動有償化的口號。達拉·科斯塔(Mariarosa Dalla Costa)與塞爾瑪·詹姆斯(Selma James)兩位女性主義者在著名的小冊子《婦女的力量與社會翻轉》( The Power of Women and the Subversion of the Community)中將家務勞動與資本主義制度聯繫起來,她們反對傳統馬克思主義在分析生產時對女性家務勞動的忽視,她們認為女性在家庭中日復一日的家務勞動,同樣具有使用價值,並且對剩餘價值的生產至關重要。因為實際上女性通過家務勞動在為男性工作者提供免費服務,她們充滿熱情與愛意,並盡心盡力撫育下一代,當男性工作者在外受到壓迫時又是他們出氣的發洩口——她們是「僱傭奴隸的奴隸」,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降低了成本,同時也輸送新的勞動力。

《婦女的力量與社會翻轉》西爾維婭·費代裡奇(Silvia Federici)激昂地指出,家務勞動有償化並不意味著她們只想要錢,其真正目的是拒絕社會為她們構建的理想女性形象。與工人要求更多薪資的鬥爭相反,即使她們得到了工資,她們也不是為了回到家庭中繼續乖乖承擔家務勞動,她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原本隱藏在愛與責任背後的勞動顯形,讓社會看到家務勞動同樣是一種有價值的工作,也讓社會看到家務勞動與其他工作一樣,都會對女性的身體與心靈造成巨大的損耗。只有當社會承認家務勞動不是女性理所應當的免費服務時,家務勞動才不會自然地屬於女性,女性才不用再被無休止的家務所淹沒。

儘管在今天看來,這些呼號依然充滿反叛而浪漫的色彩,但風靡一時的家務勞動有償化運動早已銷聲匿跡。而其他旨在縮減家務勞動性別差距的教育與政策似乎也並不見效,無數嚴謹的學術論文與慷慨激昂的宣言又在故紙堆中腐爛,飛速發展的科技帶來的琳琅滿目的家庭電器除了在家庭帳單上添了一筆以外,也並沒有多大幫助……

《做家務的男人》提醒著我們,時至今日,男人做家務還是一件新鮮事。或許我們該重複1975年西爾維婭對世界的怒吼:「為什麼我們的替代方案只有這些?什麼樣的鬥爭才能讓我們實現超越?」

相關焦點

  • 《做家務的男人》:到底該誰來做家務?
    有些觀眾會說,你看哪怕魏爸爸懶、陳建斌懶,但他們各自的夫妻關係也融洽、和諧,所以男人懶點也沒啥。這個結論太倉促了,男人要懶得「不成問題」,至少還得做到兩點。一則,不同的夫妻關係中,家務的重要性不一,不做家務的男人,得在其他方面有更大的能力或魅力,來彌補家務方面的不足。
  • 做家務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而不是吃飯等坐享其成,拖地連腳都不願意挪,抽菸玩手機樣樣都比做家務好。在網上看到過一個理論,說男人做家務、照顧孩子的話,身體裡的睪丸酮就會降低,雄性激素水平降低,會變得不自信、娘炮,弱。我覺得很可笑,好的男人,從不拿工作忙、帶孩子會娘炮當藉口做擋箭牌,只會為了妻子的安心,家庭的和睦,甘願付出給與。
  • 《做家務的男人》「家務男」都很可愛!
    《做家務的男人》節目中朱丹問李亞男:「很多女人看到男人在家這樣會很生氣,當時你有生氣嗎?」李亞男一臉不解地搖頭。鄭愷到王祖藍家做客,完成了很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切土豆,第一次切胡蘿蔔,第一次做那麼多家務。
  • 不做家務的男人,是不懂感恩的豬!
    還沒結婚的時候,不少男人都說過這樣甜蜜的誓言,「老婆,嫁給我吧,我保證從今以後不再讓你吃苦。」結婚後,男人以為在事業上努力上進,認真拼搏來改善家裡的經濟條件就是兌現諾言,可是你淪陷在永遠也做不完的家務裡受的苦,他卻選擇袖手旁觀。這種只拼事業,不做家務的男人都是不懂感恩的豬。
  • 結婚之後,男人該不該做家務?分擔家務的男人會收穫這3個好處
    結婚之後,男人該不該做家務?分擔家務的男人會收穫這3個好處導語:家庭需要兩個人共同來經驗,家務事也需要共同承擔,一個男人除了在外面賺錢之外,在家裡面還需要分擔一部分的家務事,這樣兩個人的感情才會更加持久,一個男人對做家務的態度決定了這個家庭的溫度。
  • 《做家務的男人》:年輕人的生活鏡鑑
    除了大男子主義,更有可能是抹不開面子,甚至是缺乏基本家務技能。「家務都是女人的事」作為歷史沉澱下一套穩定而有力的性別規範體系,依然在廣泛地指導人們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產。如果任由這種不對等繼續「延遲」,家務的男女均分恐怕難有到來之日。作為重要社會議題,讓男性主動分擔家務並意識到自己也有相應責任,成為愛奇藝《做家務的男人》第二季邊觀察邊探討的核心要義。
  • 在女人心中,不做家務的男人是什麼樣子的
    對於繁瑣的家務事,沒幾個人喜歡做的。那麼,在女人心中,不做家務的男人是什麼樣子的呢?不做家務男人,沒有家庭責任感家庭是需要夫妻倆共同經營的,做家務也是每個家人的義務之一。>不做家務的男人,不懂體諒尊重對方,自然會體諒對方,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自然就會體諒對方的各種不易:體諒對方做家務、帶孩子的辛苦,自然會幫對方分擔一些家務。
  • 主動做家務,才是一個男人的標配
    我們採訪了一些人的家庭故事,發現男性在戀愛和家庭裡主動做家務和不做家務,親密關係真的千差萬別。0127歲 戀愛3年「天天做家務的男人,有用嗎」我未婚夫從不會主動做家務,這跟他的家庭教育有關。二十一世紀了哎,女生和男生一樣在外打拼,憑什么女生回來就得幹家務?我也是被爸媽寵大的,我願意做家務,因為這是我兩的家。但你不能認為,這是我應該做的。你們那一代男性不做家務,並不代表我們這一代也要這樣。
  • 做家務的男人就是沒出息?不,不做家務還碎碎念的更討人厭
    固有偏見,男人不需要做家務,賺錢養家就行,女人才做家務。這一點在農村裡最常見,不管男人賺的多不多,工作忙不忙,回到家要有熱飯吃,生活瑣事多由妻子打理。而女人在外不論掙再多錢,回到家要做好媳婦,好妻子,好媽媽。
  • 丈夫因哭喊「回來我包一年家務」火了,其實讓男人做家務,很簡單
    在趙英明安全回歸後,也有喜歡熱鬧的網友艾特她老公「出來做家務啦」…在大多數婚姻家庭中,80%或以上的家務活由女性承擔,白天她們和丈夫一樣賺錢養家,晚上還要做繁重的家務活,生育後更要做出是在家全職帶娃做家務,還是兼顧事業發展的艱難選擇。並因為這些被男人視為「理所應當」的付出,導致許多女性在婚姻中感受不到幸福,從而選擇離婚。
  • 家務到底該誰做?《做家務的男人》引發對「中國式」家庭新思考
    《做家務的男人》:女人越是這樣做,男人反而會愛你愛到骨子裡!近年來湧現出了一大批觀察式真人秀綜藝,有觀察情侶關係的,有觀察父子關係的,還有觀察妻子旅行的,但是針對男人觀察男人做家務的,《做家務的男人》還是頭一遭。
  • 《做家務的男人》家務這種家庭責任不僅只需要女人,男人一樣重要
    《做家務的男人》剛播出不久,就斬獲一大批的好評,裡面的魏大勳一家,袁弘跟張歆藝這一對小兩口,還有尤長靖和汪蘇瀧這兩個難兄難弟,這三對家庭更是圈粉無數,尤其是袁弘,令無數女人羨慕,很多人看完都瘋狂點讚,「這是什麼絕世好男人,張歆藝上輩子一定是拯救了銀河系!」
  • 做家務的男人第二季在線觀看全集 做家務的男人第二季免費觀看
    愛奇藝自製綜藝《做家務的男人》第二季已在上周五在愛奇藝上線。節目相關話題詞#羨慕張繼科媽媽#、#趙英明老公變形計#、#李亞男好溫柔#、#範丞丞郭麒麟被馬蜂嚇到尖叫#引發觀眾熱議,節目主話題詞#做家務的男人#登上微博熱搜第20位。
  • 《做家務的男人》:一篇優秀的離題作文
    戲劇焦點聚焦影視內容,深度分析行業在9102中,在做家務的男人中活動仍然像「太陽底下的新鮮事」。所以當一個情感觀察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上線後,話題和熱度就來了。截至《做家務的男人》貓眼火爆綜藝節目排名全網第一,豆瓣評分為7.4分。這種獨特的視角很受歡迎。不過,這檔綜藝節目關注的不僅僅是男人和家務。
  • 做菜的男人大多高智商,男人做家務避免老年痴呆
    原創幾千集文字連續劇《米哥家的故事》第十四集:做飯不痴呆!做菜的男人大多高智商,男人做家務避免老年痴呆回憶二十九:【做飯不痴呆】某日,在朋友群裡,米嫂發了一張圖(請看下圖),圖片來自國內某一正規報紙,大概描述的意思是:「做菜的男人大多高智商,男人做家務避免老年痴呆」!
  • 《做家務的男人》郭麒麟範丞丞承包笑點
    原標題:《做家務的男人》第二季郭麒麟範丞丞承包笑點 張繼科家猜拳做家務《做家務的男人》第二季已於上周五(7月31日)在愛奇藝上線。本期節目中,李亞男對王祖藍的一句睡前親暱稱呼讓觀眾羨慕不已,而王祖藍在節目也中開啟了寵妻模式,為家人煲愛心雞湯、陪妻子做產檢比本人還緊張的樣子讓網友看到了常以逗趣形象示人的他,在作為丈夫與奶爸時不一樣的一面。深夜王祖藍在廚房發現多處黴變,擔心家人身體健康的他立馬下手整理水槽。
  • 張繼科,請退出《做家務的男人》!
    做家務的男人第二季開播了,估計很多小夥伴都在期待這檔節目吧,因為它的主題實在是太好了,可以讓家裡的男子漢們好好學習一下如何疼愛自己的親人,尤其是讓那些擁有著男尊女卑思想的人,可看了首期節目後,真心覺得張繼科來錯了地方!
  • 如何讓男人主動承擔家務?
    如何讓男人主動承擔家務,心理研究表明,丈夫幫助妻子分擔家務,會讓妻子更加愛丈夫,夫妻關係也會變得更好。在婚姻心理諮詢中,很多妻子都因為丈夫不願意分擔家務而感到不滿、無奈和委屈。因為很多時候,無論你說什麼,好像都改變不了丈夫根深蒂固的觀念:做家務是女人的事。
  • 袁弘《做家務的男人》圈了一波女粉!張歆藝「做家務是老公標配」
    在最新一期綜藝《做家務的男人》中,袁弘的表現為他圈了一波女粉。張歆藝還處在產後修復期,袁弘就每天早上6點起床為妻子準備早餐。他熟練使用各種廚房工具,一看便知平時經常做家務。當張歆藝感到脖子難受時,袁弘立馬幫她做牽引按摩。
  • 千萬不要嫁給幫你做家務的男人?
    《做家務的男人2》又開播啦!說到做家務,想起在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為什麼讓女性做家務這件事會造成那麼多女性反感?這個問題的發起者一邊說著「並不是要求女性一定要做什麼」,一邊又質疑「女性多照顧一下家,這有什麼問題嗎?」,典型的又當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