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類綜藝井噴之後,明星的各種家庭關係都被觀察了個遍。有父母與子女的代際關係,比如《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有婆媳關係,比如《我最愛的女人們》;有夫妻/情侶關係,比如《幸福三重奏》《妻子的浪漫旅行》《我家小兩口》;也有反映新手爸媽生活的《新生日記》……在播的《我家小兩口》《新生日記》總體上反響不及預期,主要還是觀眾對節目的形式感到疲倦,雖然切入點不一樣,但倒騰的還是明星家庭生活那點八卦。
愛奇藝與東方衛視共同播出的《做家務的男人》,買了韓版版權,依舊是觀察類綜藝的老套路,但「男人做家務」的切入點倒比較別致,因為實在太具話題性。節目首播當日,就登上貓眼綜藝熱度榜首,喜提了#周一圍處理冷戰的方式#、#魏大勳家的沙發#、#袁弘的前妻是胡歌#等多個熱搜。
節目有三組明星嘉賓,代表著三種生活狀態:單身的魏大勳與父母同住,袁弘與張歆藝是夫妻關係,汪蘇瀧與尤長靖是室友。節目同時設置了室內觀察室,由李誕、朱丹、傅首爾一同擔任觀察員,朱丹主持。
但其實就「男人做家務」這個議題來說,汪蘇瀧與尤長靖的「合租」沒有太多參考價值,節目組是臨時讓這兩個之前並不熟識的人合住在節目組布置好的一個小院子裡,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室友合租,「秀」的味道太濃,雖然挺好看,但不切題。魏大勳父母、袁弘張歆藝夫妻,這兩組夫妻關係就比較典型,剛好可以成為窺探中國式家務分配的一扇窗口。
首先亮相的是魏大勳父母。魏大勳稱他和魏爸爸是「沙發二子」,因為他倆大白天的活動半徑,主要是沙發上。換著姿勢各種躺,各種癱,誰都不願意幹點小活,能動嘴絕不動手,能躺著絕不坐著,只有等到吃飯時,倆人才真正離開沙發。
魏媽媽則是朱丹形容的,像「永動機」。整理衣物、洗菜、做飯、洗衣服、外出買菜、做晚飯,完全是像個陀螺轉個不停。雖然魏大勳喊著讓媽媽休息下,魏媽媽也覺得累,但還是停不下來,「我的活,不幹完的話怎麼坐著?」
彈幕上不少觀眾說,魏爸爸簡直是他們爸爸的縮影——啥事不幹,等著開飯;啥事不會,只會怪罪。而觀察室內,魏媽媽很無奈地說:中國傳統女人就是這樣。
這是啥「傳統」?古代中國社會是一個父權社會,男性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女性處於劣勢與服從的地位。男人在外面從政、打仗、服役、種地、打獵、經商等,女人在家內「主中饋」、務蠶織,生兒育女、孝敬公婆、承擔家務。這就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
如果丈夫養家餬口,妻子是全職太太,妻子理所應當承擔主要家務。可事實是,時下很多女性也在「主外」。去年底,國家統計局發布監測報告顯示,全國女性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為43.5%。女性就業人員與男性就業人員都快持平了。但節目一開始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女性的就業率世界第一,中國男性做家務的時間卻排名世界倒數第四;女性平均做家務時間為2小時6分鐘,男性為45分鐘,女性比男性多81分鐘;家務瑣事成為中國夫妻離婚的第一大原因。」
女性「主外」又「主內」,男性倒一如既往地「主外」不「主內」。不做家務的男性,要麼是腦子裡多少有點男權思想,要麼就是太懶。
像節目的觀察員李誕,他不做家務,他也知道自己不做家務是錯的,但他大大咧咧地說,「但我改不了」。之前播出的《幸福三重奏》,蔣勤勤挺著大肚子,卻依舊得給陳建斌做吃的、得承擔主要家務,仿佛陳建斌才是孕婦。李誕和陳建斌,都屬於「懶」的代表。
有些觀眾會說,你看哪怕魏爸爸懶、陳建斌懶,但他們各自的夫妻關係也融洽、和諧,所以男人懶點也沒啥。這個結論太倉促了,男人要懶得「不成問題」,至少還得做到兩點。一則,不同的夫妻關係中,家務的重要性不一,不做家務的男人,得在其他方面有更大的能力或魅力,來彌補家務方面的不足。就比如魏爸爸,懶是懶,但人挺喜慶,脾氣不差,跟魏媽媽鬧矛盾會主動示弱,趕緊把鍋刷了,也拖起了地板。陳建斌既有才,靈魂又有趣,其他方面對蔣勤勤也非常體貼,因此蔣勤勤也說,如果對方整體上是讓你滿意的,大方向還是好的,那為何不去包容那些小瑕疵呢?
另外一點是,吃瓜群眾不要忽略了他們的明星身份。因為工作關係,明星大多聚少離多;加上明星屬於巨富階層,家裡都僱有阿姨,平日裡也輪不到他們做家務,因此,大多數明星夫妻並不存在家務分配的糾紛。女明星做家務,可能主要在節目上,同樣地,男明星的懶,也得在節目中才有機會體現出來。
概言之,男性同胞要是不像陳建斌、魏爸爸、李誕有獨特的魅力,能讓另一半覺得「瑕不掩瑜」,又不像他們那樣有錢,就千萬別只學人家「懶」了。還真不夠格。
不少男人之所以理直氣壯地懶,按張歆藝的說法是,女人給慣的。這倒也是某部分事實,當女人總是太勤快,啥都大包大攬,男人幹不好就看不過去自己攬過來做,男人便永遠學不會,也不會進步,久而久之,男人就自我放棄,認為家務活得女性才做得了。
張歆藝「不慣」,她跟袁弘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更為平等的家務分配模式。張歆藝還在哺乳期,哺乳本身也是一大家務。袁弘也力所能及分擔不少,比如早晨六點就起床,睡眼惺忪地為張歆藝做早餐;孩子醒的時候主動哄抱並叫張歆藝起來吃早餐;好不容易忙完坐著看了會球賽,張歆藝脖子痛就去給她做拉伸;快遞到了的時候,袁弘又下樓拿快遞,回家後又耐心拆快遞……
不慣,就是放手讓男人去做,能清晰主動表達訴求。當然,也不是一味要求對方,自己也得給予對方理解、體諒,適時表達感激與愛意。像張歆藝也會給袁弘準備禮物作為驚喜。
但坦白地講,明星的恩愛很難羨慕得來,家務只是他們生活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構不成主要煩惱;對於大多數凡夫俗子來說,家務卻可能是除了工作以外,最消耗時間和精力的事情。《做家務的男人》宣稱其節目理念是,「讓男人做家務,成為2019男人眼裡最時髦的事情,女人眼裡最痛快的事情」,這顯然是盲目樂觀了,節目如果能讓以為做家務很容易的男人們,知道做家務的辛苦,便善莫大焉了。
那麼到底該由誰來做家務?家務往往既瑣碎又累人,與其用「愛」來呼籲或道德綁架男性做家務,毋寧把家務任務化了——誰也不想做家務,那行,咱明確分配著做。
節目中汪蘇瀧、尤長靖倒讓我們看到了分配家務的正確方式,「煮飯不洗碗,洗碗不煮飯」。夫妻倆可以根據各自所擅長的,分配家務的範疇。比如誰做飯,誰洗衣服,誰陪小孩做作業,每一個任務模塊各自做好。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個團隊在跟蹤了32個美國中產家庭後做的一個研究集結成書籍《快進家庭》,他們發現了分配任務的好處,「那些常常為家務事發生爭執的家庭,往往是夫妻間沒有制定出明確的家務分工,他們不得不在每一次做每一項家務時都重新進行交涉。模稜兩可的分工模式似乎讓夫妻在做家務時有了充分的機會去表達他們對彼此的不滿」,但明確的家務分配「使雙方在明白對方不會越界的情況下,圓滿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這樣很少有需要人去做的家務,而圍繞誰去做家務產生的紛爭也就不必要了,雙方付出的勞動都更有可能得到感謝」。(中文翻譯來自果殼網)
當然,分配也不是說一定得五五分,那分配比例怎樣才合理?如果將家務當做家庭經營的成本,可以從家庭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考量。誰賺得更多,誰在事業上投入的時間更多,誰承擔的家務就相應減少。有出差、工作繁忙等特殊情況,再因時制宜做短暫的調整。像魏媽媽就提到,以前魏爸爸工作忙,家務主要她做,現在魏爸爸退休,就多少分擔了一些。
當我們籠統討論家務話題時,可以引入女權觀念,但在具體某個家庭中,可以根據家庭分工做家務分配,不要動輒上綱上線到男權女權,好像女性做多一點,就是男權在壓迫女性,得男性來承擔所有家務,才是女性勝利。就比如網友針對朱丹周一圍關係的批評就挺無聊的,好像夫妻相處非得有個「輸贏」,得女性永遠佔上風才代表男人愛她。
總之,夫妻是伴侶,應相互協作、相互包容,而不是相互敵對,非得東風壓倒西風,或者西風壓倒東風。就像有人說的,婚姻幸不幸福,家務分工講究的不是最公平最合理,而是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