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則諮詢案例談隱私權的法律限制

2020-09-16 工程律師馬力

隱私權的法律限制

案例:

2016年X月X日,王芳向本所律師諮詢,張麗在網絡上公開發表的信息涉嫌侵犯其人身權利,其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告之其該類事件屬自訴案件而不予立案,當天其在公證處做了證據固定並向我所律師諮詢,現根據其提供的材料和其描述,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做出以下法律分析。

律師分析:

一、關於是否侵犯名譽權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名譽權是指公民或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即自己的名譽,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

根據王芳提供的網絡截圖,張麗在網絡上只是陳述事實,沒有侮辱性的詞語,據王芳本人稱述,其與張麗丈夫在婚姻關係存續之間存在不正常男女關係交往行為是客觀事實,張麗在網絡上陳述基本屬實,不存在捏造和散布虛假事實的行為。綜上我們認為張麗在網絡上的言論未侵犯王芳名譽權。

二、關於是否侵犯隱私權

根據侵權責任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民法上的隱私權,是指和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當事人不願意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或不希望他人幹涉或他人不便幹涉的個人私事,包括不希望他人侵入的個人領域,個人信息、個人私事和個人領域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但是從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角度考慮法律對個人隱私應當作出必要的限制。所謂隱私權的限制,是指隱私權的內容和行使應當依法進行,應當受到為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所制定的法律的限制和公序良俗的限制。

我們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2款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權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的規定,法律保護隱私權人的前提加害人是「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本次事件中,隱私權人王芳與常雅丈夫在婚姻關係存續之間存在不正常男女關係交往,且在張麗懷孕期間仍然進行言語攻擊,最後導致張麗與其丈夫離婚。隱私權人的該種行為恰恰違反了社會公德和良好的社會風尚,張麗是隱私權人行為的受害人,其在網絡上陳述事實正是為了抵制這種違背良好社會風尚的行為,不違反社會公德,且應當被容忍甚至被鼓勵。

我們認為善良的社會風尚是良好的社會秩序下長期形成的公眾共同崇尚、尊重而流行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包活良好的行為舉止、道德品質和精神。是文明和諧社會的家庭、社會穩定的基礎,是不具備法律完整形式的「準法律」。雖然違背這些社會風尚,輕者甚至重者也沒有被法律所約束和懲治,但是任其發展下去,必將對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損害後果。如在現代文明社會婚姻家庭中,一夫一妻制下的夫妻相互忠實,不搞婚外情,就是現代社會善良的社會風尚,如果在社會上任由以隱私權為由大搞婚外情,將會產生極大的危害後果。那麼,對該行為進行披露、曝光和譴責,就應當被容忍甚至被褒獎。另外,如日常生活中的公共場所不能禮讓、大聲說話、排隊加塞等不文明行為,均屬非善良的社會風尚所提倡,均應當在隱私權運用時予以排除。

因此,我們認為在本案中王芳個人的隱私權行使與善良的社會風尚相牴觸和違背,這種隱私權將不可以被法律所保護。我們建議今後在制定法律或司法解釋時,應當將「違背善良的社會風尚」作為行使隱私權的排除條款,即「隱私權的利用不得違背善良的社會風尚。」

( 本案例中人物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隱私權案例分析
    教師發現學生的情書後,私自將該情書拆開並閱讀,在學生採取將情書放入口中的反抗措施後,教師強行控制其人身自由要求其將情書交出,應當認定教師的上述行為同時侵犯了學生享有的隱私權、人身自由權、通信自由權。 在此情況下,教育機構應當為學生因此發生的墜樓致殘一事向學生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學生在校期間未能遵守教育機構的各項規定亦具有過錯,應自行承擔部分損失。
  • 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限制及司法保護
    3、法律保護的限制性。有權利就有義務,有權力就有限制。公眾人物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擁有更多的權力和地位,在權利的行使上同樣受到限制,在隱私權方面享有的法律保護範圍就要比普通公民小。當隱私權與公共利益發生衝突時,法律的天平就要向公共利益傾斜。  4、與知情權的衝突性。知情權(the right to know)是指公民知悉、獲取信息的自由和權利。
  • 隱私權概念 特徵和內容,侵犯隱私權的法律責任
    (2)隱私權的客體包括個人活動、個人信息和個人領域。(3)隱私權的保護範圍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隱私權——侵犯隱私權的法律責任是什麼侵犯隱私權的法律責任當事人權益受到侵害的,可以通過協商溝通解決問題,無法協商的,可以通過起訴途徑依法維權
  • 什麼是隱私權?隱私權包括哪些方面?侵犯隱私權法律後果是什麼?
    同時,隱私權受到侵犯後,構成一種人格傷害,內心的不安,而企業法人的秘密受到侵犯後會構成企業經濟利益的損失。法人雖然也有秘密,但屬於商業秘密範疇,用《反對不正當競爭法》來保護。從邏輯上說,死者不應享有隱私權,但法律應對死者生前的隱私權繼續給予保護。
  • 隱私權概念 特徵和內容,侵犯隱私權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3)隱私權的保護範圍受公共利益的限制。任何權利不得濫用,隱私權也不例外。自然人對自己隱私的使用,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不得違背社會公序良俗,不得損害第三人的利益。例如,權利主體不得在公眾場合展示自己的身體上隱秘部位的缺陷;不得任意使用與第三人隱私或者名譽有關的隱私。
  • 侵犯隱私權的賠償責任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隱私權——公民的隱私權案例案情:某工廠工人劉某外出嫖娼,被公安機關查獲。劉某冒用同廠工人王某的名義接受了罰款處罰,後公安機關通告該工廠,該工廠工人紛紛議論王某嫖娼的事情。本案中,劉某的行為侵犯了王某的名譽權和姓名權。
  • 了解體育運動員隱私權的保護
    私人生活安寧,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按照自己的意志從事與公共利益無關的活動,不受他人的幹擾、破壞。如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夫妻關係等。即個人對其自身事務公開披露的決定權利,個人有權決定在何種範圍內以何種方式來向他人傳遞個人思想與感情。在世界各國,美國的隱私權理論研究最為發達,相應的保護措施也最為有力。1940年美國法院出現了隱私權的判例。
  • 隱私權研究1:德國的隱私權發展
    >3.隱私權與商品化權4.隱私權與信息自主權(三)我國隱私權的發展和現狀1.隱私和隱私權概念在我國立法和司法解釋中的發展2.民法典中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範圍(四)隱私權保護中的若干特殊問題1.隱私權的死後保護和時限2.已公開的事實是否仍受隱私權保護3.侵犯隱私權的證據能力三、隱私權保護與言論自由、媒體報導自由的關係(一)衝突的兩種權利(二)隱私權保護與言論自由
  • 隱私權研究4:我國的隱私權保護
    雖然該條文並未直接定義何為「隱私權」,但是通過規定禁止侵害隱私的形式,以及對隱私的界定,使民法典人格權編中的隱私權較之《侵權責任法》僅簡單羅列「隱私權」的做法更為具體,有利於司法中與隱私權保護有關的法律適用。
  • 侵犯個人隱私權怎麼賠償,個人隱私權被侵犯如何賠償?
    那麼侵犯個人隱私權怎麼賠償,個人隱私權被侵犯如何賠償?網友諮詢:侵犯個人隱私權怎麼賠償,個人隱私權被侵犯如何賠償?(2)賠禮道歉(3)賠償損失隱私權的賠償範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受害人受到的精神損害進行賠償;二是對受害人因隱私權受到侵害而產生的其他損失進行賠償,主要指財產損失。當對隱私權人產生嚴重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除應當承擔上述法律責任外,還將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
  • ​我們《民法典》來了丨個人隱私權受法律保護
    《法哥來啦》以情景劇的方式,推出我們《民法典》來了系列節目,來為大家解讀《民法典》裡的條款……《法哥來啦》主辦:武漢市司法局 武漢市普法辦承辦:武漢廣播電視臺科技生活頻道情景普法劇《法哥來啦》以來自現實中的真實案例故事
  • 裁判文書公開與隱私權保護的衝突衡平
    龐德在對人類各種需要和利益進行詳細的分類之後,注意到利益之間是有重疊的或衝突的,因此在制定、解釋和適用法律時就會產生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即對這些利益如何估量,對它們如何評價?用什麼原則來決定它們相互之間的份量?在發生衝突時,哪些利益應讓位?隱私權和知情權同受法律保護,無價值優先的位階,不能簡單認為一種權利有優於另一種權利的價值。
  • 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
    現實中,也存在政府違法侵犯或者限制公民隱私的行為,這完全可以通過行政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制度加以規制,而無必要在此之外確立憲法上的隱私權。  二、隱私權是具體人格權  對於隱私權性質的界定,理論和實務上還存在其究竟是一般人格權還是具體人格權的爭議。在美國法上,自隱私概念產生以後,一直存在著範圍不斷擴張,內容日益寬泛的趨向。
  • 男孩報警稱被父親監控,媒體談家長如何平衡監護權與隱私權
    ,未成年人的隱私應該得到特殊保護,但與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隱私權的克減性更加明顯,受到的限制更多,這是因為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生存能力較弱,要想順利成長,必須讓渡部分隱私利益以便為家長充分行使監護權創造必要的空間法治日報9月15日消息,近日,一段「14歲男孩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的視頻引起社會公眾熱議。
  • 2020教師備考——《隱私和隱私權》說課稿
    如有疑問請加【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今天大家一起來看看——《隱私和隱私權》說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 試論隱私權與知情權的衝突與衡平
    (一)隱私權的概念  迄今為止,就隱私權的概念學界尚無統一定義。美國《布萊克法律辭典》認為:隱私權是私生活不受幹涉的權利或個人私事未經允許不得公開的權利。英國《牛津法律大辭典》則將隱私權解釋為:不受他人幹擾的權利,關於人的私生活不受侵犯或不得將人的私生活非法公開的權利要求。而哥倫比亞電子百科全書則定義為:不被政府、媒體或其他機構、個人無正當理由幹涉的獨處權。
  • 試論我國公民隱私權
    我國現行法律對公民隱私權保護缺乏力度,對隱私權的保護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規定,只是使隱私權初見於成文法律,問題在於是間接保護,而不是直接保護,往往讓受害人處於尷尬的境地,隨著社會複雜程度的加劇和法律的滯後,隱私權保護問題更加突出,有效保護隱私權已經成為關係個體生存質量的重要社會任務。
  • 「外灘踩踏事件」報導的倫理追問(二)社交媒體環境下的隱私權
    這個隱私權由誰主張,應由女孩的父母主張。就這個報導所涉及到的部分個人信息的部分而言,受法律保護。2014年6月份最高人民法院最出臺的司法解釋《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2條,列舉了隱私保護範圍:自然人的基因信息(什麼是基因信息?
  • 我院一則案例入選蘇州法院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典型案例
    我院一則案例入選蘇州法院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典型案例 2020-06-03 03: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律師界議"嫖娼人員示眾":隱私權還是人格尊嚴?
    12月12日,上海市律師協會舉辦了一次關於公民隱私權法律問題和公民權益維護的研討會,其起因就是今年11月29日深圳福田警方將百名涉嫌賣淫嫖娼等違法犯罪活動的人員公開處理一事,而就此事向全國人大遞交公開信的上海普若律師事務所姚建國律師也參加了研討會。多名律師及法律專家就公民隱私權的法律問題,以及如何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