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事兒精」,活該被欺負?丨未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壹心理 壹心理 來自專輯自我認同

MISS薔薇|作者

歐小宅、蟲子|編輯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不敢麻煩別人」。

《乘風破浪的姐姐》炸了。上線僅一周,颯、野、美的風格圈粉無數,每一位姐姐都在以自己獨特的魅力輪番被熱議。

其中有一位爭議頗多,那就是黃聖依。在眾多的吐槽點中,網友DISS最多的是:她怎麼要求這麼多?事兒精本精吧!太敗好感了!

確實,在節目中,黃聖依有幾處「與眾不同」的細節表現,比如:

第一,發現裙子勒得太緊,原本排序靠後的她,主動提出想和別人調換順序,最後和藍盈瑩互換,第四個上場。

第二,由於節目沒彩排,前面三位上臺之後,都是默默順從導演安排。到了黃聖依,音樂剛響起,就因耳返聲音太大反覆喊停,要求節目組調整後,才重新開始表演。

第三,姐姐們錄製節目到深夜,一個個又餓又困,黃聖依直接用麥呼叫導演,請他們安排送牛奶補充體力。

在很多人看來,「不麻煩別人是一種美德」,像黃聖依這樣「自私」,就是仗著自己的咖位耍大牌。

當然黃聖依在網上被詬病的,還有她請別人幫忙,卻不說謝謝的細節:

比如,黃聖依喝完水,順手就把空杯子遞給孟佳,沒有一句謝謝;

和藍盈瑩換完演出順序,也是一句謝謝都沒有……

(如果謝謝不是被節目組剪掉的話)

這種不禮貌的做法先拋開,今天我們來聊聊,為了不麻煩別人而壓抑自己的需求,就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壓抑需求

只會帶來更大的災難

在另一檔熱播綜藝《婆婆和媽媽》裡,林志穎妻子陳若儀,在婆婆面前,就特別能「忍」。

努力做各種家務,笑著接受婆婆的挑剔,並承諾:要做得更好,做到婆婆滿意。

有一次婆婆家來了客人,她忙裡忙外,沒有一絲怨言,卻在接到自己媽媽電話時,所有情緒集中爆發,瞬間泣不成聲。

搞得林志穎當眾質問賓客:為什麼把老婆弄哭?

她對著鏡頭淚如雨下「覺得婆婆太挑剔」,卻從來不當面溝通自己的想法,在婆婆面前永遠是順從,而背地裡永遠在崩潰。

陳若儀有需求嗎?當然有,她希望婆婆不那麼直接、挑剔,也想在累到不行的時候,好好歇上一會,更渴望得到婆婆的認可和誇讚。

從心理學上來說,需求是一種內心的衝動和欲望,也是生命驅力的一種表現形式。當需求被壓抑時,自我功能和生命活力其實是被削弱的。

這會帶來好幾種情緒:委屈、不甘、鬱悶、憤怒、無助,而這些複雜的情緒也隨之一同被壓抑下去。

弗洛伊德曾說:未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將在未來以更加醜陋的方式湧現。

所以,陳若儀的「逆來順受」和「不敢表達」,並沒能為她爭取到更好的婆媳關係,反而釀成了一場場「風暴」,把關係搞成了「災難」。

相反,在另一組被全網誇的婆媳組合中,伊能靜就很懂得表達需求。

吃飯時,她提及在家裡按照一家人不同的要求做飯很辛苦,委婉地求表揚。

可惜,直男秦昊沒聽出來,反而吐槽:也不是每天都這麼做,只是偶爾。

伊能靜臉一沉,明顯不悅,乾脆換成直接表達:「你倆就一直不讚美我,沒有體諒過我的辛苦。」

一個臉色,一句話,把情緒和需求表達得淋漓盡致,我先表達「我想要的」,要不要得來另說,至少我不給自己添堵。

結果是,婆婆很快應聲給予了肯定和安撫,伊能靜滿足又開心。

這樣,能量在關係中就是流動的,每一個人都得到了舒展,相處起來更輕鬆。

而回到現實層面,不敢表達需求,還可能會影響到實際利益,反過來又會強化自我攻擊。

比如,在黃聖依之前表演的那三位,就遺憾地表示「我沒說(耳返問題),我不敢」,後悔之情溢於言表。

不敢表達需求

不過是害怕被拒絕

為什麼不敢表達需求呢?

其實「怕麻煩別人」只是一個幌子,背後的真實原因是:害怕體驗被人拒絕的羞恥感,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不配得感。

一個朋友,和老公結婚一年,看上去挺恩愛,突然有天扔下一封長長的分手信,鬧著要離婚。

老公看完其中羅列的十幾條「罪狀」,目瞪口呆,尤其是有兩條:

「我睡眠淺,你晚上把電視開那麼大聲,我根本睡不著。」

「我喜歡安靜,你經常帶兄弟回家吃吃喝喝,我很煩。」

老公表示很無辜,因為這些情況,平日裡她從未提起。

朋友卻說:你有你的生活方式,我不想給你添什麼麻煩,合不來就分開好了。

如果和老公提需求,會有被拒絕的可能,而放在分手信裡,借著離婚提出來,就不再是需求,而是一種「控斥」,只用發洩情緒,不必在意回應。

這樣的邏輯也存在於很多伴侶之間:平時不好好溝通彼此的需求,吵起架來不滿、怨恨滿天飛。

在爭吵中,未表達的需求都變成了指控,雖然傷感情,卻意外地成了有效的溝通方式,吵完架後往往會舒爽一陣子,直到下一輪積攢的需求爆發。

這些其實都是在防禦「對方接不住自己需求」帶來的恐懼:一種來源於童年時期、沒被父母「好好接住」而埋下的創傷。

比如我的朋友,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獨自撫養她已經筋疲力盡,很少對她有足夠的耐心,且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

朋友如履薄冰,她不敢和母親提要求,因為很少能被滿足,還要被罵「麻煩精」、「不懂事」。

拒絕和嫌棄,讓小小的她感受到恥辱、不被愛,進而體驗到無價值感、被拋棄感——原來表達需求這麼可怕。

將母親這個客體內化之後,朋友遇到每一個人,潛意識都會認為對方接不住自己的需求。她自動關聯出相同的互動模式,用壓抑來迴避焦慮和痛苦。

相反,敢於表達需求的人,則是內化了一個好客體,對於他們而言,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劇本。

就像黃聖依,家族顯赫,從小被視若掌上明珠,後來又嫁入豪門,被老公寵著,一呼百應, 一路來「被穩穩接住」的經歷澆築成她的信念:

我的需求,值得被尊重、被回應、被善待,因而我可以自由表達。

相信自己被愛著

才會讓需求有分量

問題是從原生家庭帶來的,還有改變的可能麼?

其實,童年只能困住未覺醒的人。覺醒,是改變的第一步。

關於改變,有幾個建議可以分享給大家。

① 一種底氣

如果說黃聖依的底氣來源於「先天優勢」,那麼伊能靜的底氣,就全靠後天打磨。

伊能靜出生在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父親拋妻棄子,她14歲就被迫賺錢養家。

所以,在和庾澄慶的9年婚姻中,為了維繫脆弱的安全感,她極盡全力地討好,一味隱忍和妥協,卻依然以離婚收場。

慶幸的是,苦難賦予了她覺醒的力量,她開始思考存在的意義,學習接納自己、愛自己。

五年之後,當比她小9歲的秦昊出現在生命中時,已經能坦然地說出:「我更年期的時候,他仍舊年輕帥氣,但我相信他會愛我的內在。」

這就是底氣。只有愛自己,才願意相信自己也被別人愛著,你和你的需求才會變得有分量。

重生之後的伊能靜,在各種關係中都能遊刃有餘地表達自我,活得越來越有活力,也越來越招人喜愛。

② 一個邊界

當然,不排除表達需求之後,依然有被拒絕的可能,這時候「邊界意識」非常重要。

運用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課題分離」視角:我表不表達需求是我的事,而你接不接受是你的事,我們各自對自己的課題負責。

這也就意味著,我有表達需求的自由,同時也允許你有拒絕的自由。

在這個前提之下,「麻煩別人」幾乎是不存在的,因為當你的需求超過了你們的關係,或者當對方感覺到難以滿足,需求自然就會被拒絕。

如果沒被接住,就要練習接住自己:需求被拒絕,不代表我被否定,我依然是好的、值得被愛的。我們的關係也依然是OK的。

③ 一些機會

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有「看見」的能力。

遇見一個人,開始一段新的關係之前,要有意識地提示自己:Ta是一個全新的人,不一定就不能接住我的需求,我不能被過去的恐懼困住。

只有給自己一些機會,去看見真正的對方,進而去嘗試被接住的感覺,和現在回應你的新客體建立深刻的聯結,改變才可能在新的體驗中發生。

最後,回到黃聖依,要求太多,真的錯了嗎?我認為要分情況:

若是利用咖位,逼迫他人滿足自己不合理的需求,這是在耍大牌;

而在節目中,她提的幾次需求,雖然有些自我,卻合情合理,既維護了自己,有的也順帶幫助了其他姐妹,這是擁有強大自我的表現。

能恰當、自如地表達需求,才能享受自己、享受關係,祝福大家都有一個暢快、舒展的人生!

世界和我愛著你。

點個在看,擁有表達需求的勇氣。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2]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3]如初煲劇《既討好婆婆,又不委屈自己,伊能靜給陳若儀上了一課》

[4]《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期芒果TV

- The End -

作者:MISS薔薇,廈門大學社會工作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熱愛探索世界和自我,以心理學視角發現更多可能。個人公眾號:廣目薔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羞恥感:最具殺傷力的情緒
    但實際情況是因為後座男生扯我的辮子,我才被迫轉身反抗的,老師卻說:「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被罰的40分鐘感覺經歷了一個世紀,那種恥辱感至今難忘。  心理學家發現,「當眾被誤解和打擊」個人帶來的不僅是委屈,還有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慢慢內化為一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影響成年後的人格和人際關係。
  • 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 羞恥感:最具殺傷力的情緒
    但實際情況是因為後座男生扯我的辮子,我才被迫轉身反抗的,老師卻說:「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被罰的40分鐘感覺經歷了一個世紀,那種恥辱感至今難忘。心理學家發現,「當眾被誤解和打擊」個人帶來的不僅是委屈,還有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慢慢內化為一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影響成年後的人格和人際關係。
  • 「你家的乖孩子,就是好欺負!」
    ,內心強大有氣場、朋友圈豐富的人不會被欺負。家長們可以利用課餘時間陪孩子打球、遊泳、晨跑,孩子在身體機能上強化了,面對霸凌時也不會認慫。父母切不可雪上加霜有的孩子被欺負回到家裡後,就開始哭訴,家長又急又氣往往會口不擇言:哭哭哭,就知道哭,欺負你也活該!你怎麼這麼懦弱,讓別人欺負成這樣!怎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
  • 孩子如何不被「欺負」?
    你追求的「狼性」,其實可以限定在自我保護、能屈能伸、合作相處、積極追求生活的範圍內,就是正解了,超綱就是霸凌者了。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被欺凌的對象,也不希望成為霸凌者。尤其現在校園欺凌事件也是存在的。被欺負不僅僅是孩子可能要面對的問題,成年人也會遇到社會上的不公對待,感覺被欺負了。
  • 所謂胡思亂想,就是未表達壞情緒的湧現|越壓抑壞念頭,它越湧出
    由此來說,你的胡思亂想本質上是一種慢性剝削自己的方式,胡思亂想更是一種「過度的分析」。  其心理根源在於焦慮,安全感的缺乏,核心在於未表達情緒的壓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壓抑內心的想法和情緒,是自控力強的表現,對於男性而言尤其如此,不然會顯得「不夠男人」。
  • 如何用英文表達「你活該」
    首先,學學「我不吃這一套」,「我才不買你的帳」,「我才不信你的話」如何用英語表達。很簡單,用這個詞「buy」:  Stop wasting our time; I just don't buy your story.  不要再浪費時間了,我才不信你的鬼話。
  • 勤勤懇懇養家25年,最後還是被掃地出門:上門女婿活該被欺負嗎?
    勤勤懇懇賺錢養家25年,上門女婿還是被掃地出門:老實人活該被欺負嗎?上門女婿就活該被欺負嗎? 回憶自己原先的家,弟弟也是殘疾人,郭金明也不願意拖累他。這個家又換了門鎖,自己因為受傷失去了賺錢的能力,最後只能被掃地出門了。
  • 夜讀丨 孩子被欺負了,我該怎麼辦?
    夜讀丨 孩子被欺負了,我該怎麼辦?這個結果不算出人意料,連王某建本人都當庭表示服判不上訴。可去看看這則新聞下面的跟帖,依然有巨大的爭議。有人論斷,「這不是一個父親的正義復仇,是一個心理不健康男性的故意殺人案件」;有人還在追問:「如果你女兒在學校被男生作踐,對方家長耍橫,老師不管,學校和稀泥,你只是個普通老百姓無權無勢,我想問問你,怎么正確對待?」
  • 你可知道情緒是有顏色的?學會正確地表達情緒,真的很重要
    問你一個問題,你性格是天生就是那樣哇?哪個都不怕,有什麼情緒就直接對人發出來,我後來可不可以練成你那樣?正疑惑她是不是出什麼事了,因為沒來上班。稍後才知是被同居室友的噪音折騰,一夜未睡好,當時心中有氣,卻忍著,現在難受、困惑中……有時,要厲害點,才不會被別人欺負。當自己的正當權益受到威脅或破壞時,必須勇敢地捍衛,用適當的方式及時表達。
  • 孩子被欺負,為了不吃虧教他打回去?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可是這個世界永遠都不會像我們家長期待的那樣完美,可能有一天你的孩子在遊樂場被其他小朋友推倒,也有可能他從幼兒園回家以後看到你就會說:「爸爸媽媽,我在幼兒園被人欺負了」。這個時候你是怎樣的心情?很多家長可能除了心疼,除了憤怒之外自己卻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去處理這樣的情況呢?
  • 「媳婦總說我媽欺負她」「你永遠不理解你媳婦的委屈」
    導語:「媳婦總說我媽欺負她」「你永遠不理解你媳婦的委屈」作者:三點有些人總是喜歡以偏概全,從自己家人對待自己的態度為判斷標準,當成他們也會善待外面任何人的依據。大概半個多月前的某天,他媳婦給他打電話,情緒很激動,邊哭邊說他媽欺負她。他一聽就不相信,連原因都沒問,覺得肯定是自己老婆撒謊。再一聽,就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聯想起戀愛的時候,老婆就有些嬌氣、有些作,他更加傾向於自己老媽。之所以這樣認為,在他看來,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 悅讀丨越成熟的人,越懂得如何表達情緒
    文丨葉青來源丨微信公眾號【葉青心靈沙龍】經常在網絡上看到這樣的話:人不成熟的表現之一就是被情緒左右,一個成熟的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一個成熟的人是不會輕易發脾氣的。特別是我們面臨重大喪失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哀傷,出現多層次的情緒,我們越能接納情緒,表達情緒,就越不會抑鬱,最怕的是一聲不吭,悶著,忍著。如果你的心理是一個容器,積壓的情緒沒有得到釋放,容器遲早會受不了的。強烈建議大家在安全的環境、向安全的人表達情緒。
  • 自己都不敢選擇自己的活法,活該你的呱不回家
    邊工作邊自學,參加了一場水平考試,卻不幸沒能通過,被同事冷嘲熱諷,不知足,活該落榜。海淘了一箱心儀的商品,卻被海關扣押,隔壁阿姨涼涼的來了一句,非要買進口的東西,活該被扣。加著沒有薪水的班,還要被周圍人diss,不早點嫁人,非要工作,活該受累。 不是我一定要活得喪,是生活真的給我太多負能量。
  • 人為什麼會有情緒?不發洩會怎樣?怎麼發洩?人善被欺,為什麼?
    這種負面情緒就如定時炸彈,若不及時發洩出去,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傷人傷己,後果不敢設想。先說傷己:負面情緒一旦累積多了以後,人的內心就會遭受到極大的傷害。這個內心就是你的精神或稱靈魂。靈魂被傷到了一定程度,不能及時得到治癒,人就會生病。它的表現形式可能是我們常說的抑鬱症;也可能是直接造成脾胃不和,出現身體各器官一系列不適,最後導致身體被擊垮。
  • 老母親好話不好好說,根源在情緒表達障礙,「一致性表達」是良方
    還比如,有位媽媽想帶女兒外出上暑期興趣班,外面烈日當空照,媽媽想讓女兒帶著遮陽帽、穿上一件薄薄的遮陽衫外出,女兒同意帶遮陽帽,可就是不願意穿上那件遮陽衫,理由是會把自己的那套漂亮的連衣裙給遮住了。估計是要趕著上課,這位媽媽一下子就急了,朝著孩子吼道:「趕快穿上!外面太陽多大不知道嗎?今天你要是不穿的話,曬死你活該!」女兒此時被責罵得哭了起來,就算是去上課,估計心情也好不到哪裡去。
  • 「我不配」、「我活該」| 心理學家: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很可悲
    你甚至拿「別人的錯誤」懲罰過自己,對嗎?即使在幸福之中,你也會有一種「將要失去」的不安嗎?你對自己說過「我很笨、很失敗」,「我活該倒黴」,「我註定孤獨」這樣的話嗎?如果,你剛好是這樣一個,不懂對自己慈悲的,善良的「傻瓜」,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 怎樣讓婆婆永遠都不會欺負你?已婚女人們說的這些話,值得思考!
    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婆婆永遠不會欺負你呢?我採訪了幾個已婚女人,她們說的這些話,也許正是你想要的答案,值得你好好思考!林女士,28歲,結婚2年:一個家只能有一個女主人,在你的家裡,大小事都是你說了算!很多婚姻之所以婆媳問題很嚴重,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有兩個女主人。
  • 李文珍:紙媒為什麼不會消亡
    無論在什麼時代,採用什麼樣的表現手段,優質的內容資源——「內容為王」永遠是期刊社的核心競爭力,如何促使內容版權獲得應有報酬也是傳統期刊社應該張揚的意識。在出版數位化的浪潮之下,關於紙質出版是否會消亡的爭論此起彼伏,亞馬遜總部一位高管的「出版商的最終倒閉是大勢所趨」言猶在耳,著名IT投資人的紙質書的消失「長期來說是必然的」言論再起波瀾。
  • 泰羅小時候欺負這隻怪獸,最後被奧特之母罵一頓,網友:"活該"
    泰羅小時候欺負這隻怪獸,最後被奧特之母罵一頓,網友:"活該" 小的時候的泰羅真的是很頑皮的一個奧特曼了,因為是光之國的太子,也是喜歡做些惡作劇,但是每次都被要被自己的媽媽,也就是奧特之母教育呢。
  • 3 張圖測試出你的「癌症性格」:比壞情緒更要命的,是「沒情緒」
    不同的選擇,反映出的是怎樣的情緒處理方式呢?心姐在今天的文章中告訴你答案。作者丨杜言心來源丨簡易心理學(xinli01) 在情緒表達上,布裡同樣堪稱「完美」,在幾乎所有鏡頭裡,她的表情永遠拿捏得恰到好處。 布裡的情緒把控有多誇張呢?我們來做個小測試,通過以下三個畫面,你能分辨出布裡當時正在經歷什麼?她的真實情緒又是怎樣的嗎?是開心、難過,還是憤怒?畫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