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壹心理 壹心理 來自專輯自我認同
MISS薔薇|作者
歐小宅、蟲子|編輯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不敢麻煩別人」。
《乘風破浪的姐姐》炸了。上線僅一周,颯、野、美的風格圈粉無數,每一位姐姐都在以自己獨特的魅力輪番被熱議。
其中有一位爭議頗多,那就是黃聖依。在眾多的吐槽點中,網友DISS最多的是:她怎麼要求這麼多?事兒精本精吧!太敗好感了!
確實,在節目中,黃聖依有幾處「與眾不同」的細節表現,比如:
第一,發現裙子勒得太緊,原本排序靠後的她,主動提出想和別人調換順序,最後和藍盈瑩互換,第四個上場。
第二,由於節目沒彩排,前面三位上臺之後,都是默默順從導演安排。到了黃聖依,音樂剛響起,就因耳返聲音太大反覆喊停,要求節目組調整後,才重新開始表演。
第三,姐姐們錄製節目到深夜,一個個又餓又困,黃聖依直接用麥呼叫導演,請他們安排送牛奶補充體力。
在很多人看來,「不麻煩別人是一種美德」,像黃聖依這樣「自私」,就是仗著自己的咖位耍大牌。
當然黃聖依在網上被詬病的,還有她請別人幫忙,卻不說謝謝的細節:
比如,黃聖依喝完水,順手就把空杯子遞給孟佳,沒有一句謝謝;
和藍盈瑩換完演出順序,也是一句謝謝都沒有……
(如果謝謝不是被節目組剪掉的話)
這種不禮貌的做法先拋開,今天我們來聊聊,為了不麻煩別人而壓抑自己的需求,就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壓抑需求
只會帶來更大的災難
在另一檔熱播綜藝《婆婆和媽媽》裡,林志穎妻子陳若儀,在婆婆面前,就特別能「忍」。
努力做各種家務,笑著接受婆婆的挑剔,並承諾:要做得更好,做到婆婆滿意。
有一次婆婆家來了客人,她忙裡忙外,沒有一絲怨言,卻在接到自己媽媽電話時,所有情緒集中爆發,瞬間泣不成聲。
搞得林志穎當眾質問賓客:為什麼把老婆弄哭?
她對著鏡頭淚如雨下「覺得婆婆太挑剔」,卻從來不當面溝通自己的想法,在婆婆面前永遠是順從,而背地裡永遠在崩潰。
陳若儀有需求嗎?當然有,她希望婆婆不那麼直接、挑剔,也想在累到不行的時候,好好歇上一會,更渴望得到婆婆的認可和誇讚。
從心理學上來說,需求是一種內心的衝動和欲望,也是生命驅力的一種表現形式。當需求被壓抑時,自我功能和生命活力其實是被削弱的。
這會帶來好幾種情緒:委屈、不甘、鬱悶、憤怒、無助,而這些複雜的情緒也隨之一同被壓抑下去。
弗洛伊德曾說:未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將在未來以更加醜陋的方式湧現。
所以,陳若儀的「逆來順受」和「不敢表達」,並沒能為她爭取到更好的婆媳關係,反而釀成了一場場「風暴」,把關係搞成了「災難」。
相反,在另一組被全網誇的婆媳組合中,伊能靜就很懂得表達需求。
吃飯時,她提及在家裡按照一家人不同的要求做飯很辛苦,委婉地求表揚。
可惜,直男秦昊沒聽出來,反而吐槽:也不是每天都這麼做,只是偶爾。
伊能靜臉一沉,明顯不悅,乾脆換成直接表達:「你倆就一直不讚美我,沒有體諒過我的辛苦。」
一個臉色,一句話,把情緒和需求表達得淋漓盡致,我先表達「我想要的」,要不要得來另說,至少我不給自己添堵。
結果是,婆婆很快應聲給予了肯定和安撫,伊能靜滿足又開心。
這樣,能量在關係中就是流動的,每一個人都得到了舒展,相處起來更輕鬆。
而回到現實層面,不敢表達需求,還可能會影響到實際利益,反過來又會強化自我攻擊。
比如,在黃聖依之前表演的那三位,就遺憾地表示「我沒說(耳返問題),我不敢」,後悔之情溢於言表。
不敢表達需求
不過是害怕被拒絕
為什麼不敢表達需求呢?
其實「怕麻煩別人」只是一個幌子,背後的真實原因是:害怕體驗被人拒絕的羞恥感,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不配得感。
一個朋友,和老公結婚一年,看上去挺恩愛,突然有天扔下一封長長的分手信,鬧著要離婚。
老公看完其中羅列的十幾條「罪狀」,目瞪口呆,尤其是有兩條:
「我睡眠淺,你晚上把電視開那麼大聲,我根本睡不著。」
「我喜歡安靜,你經常帶兄弟回家吃吃喝喝,我很煩。」
老公表示很無辜,因為這些情況,平日裡她從未提起。
朋友卻說:你有你的生活方式,我不想給你添什麼麻煩,合不來就分開好了。
如果和老公提需求,會有被拒絕的可能,而放在分手信裡,借著離婚提出來,就不再是需求,而是一種「控斥」,只用發洩情緒,不必在意回應。
這樣的邏輯也存在於很多伴侶之間:平時不好好溝通彼此的需求,吵起架來不滿、怨恨滿天飛。
在爭吵中,未表達的需求都變成了指控,雖然傷感情,卻意外地成了有效的溝通方式,吵完架後往往會舒爽一陣子,直到下一輪積攢的需求爆發。
這些其實都是在防禦「對方接不住自己需求」帶來的恐懼:一種來源於童年時期、沒被父母「好好接住」而埋下的創傷。
比如我的朋友,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獨自撫養她已經筋疲力盡,很少對她有足夠的耐心,且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
朋友如履薄冰,她不敢和母親提要求,因為很少能被滿足,還要被罵「麻煩精」、「不懂事」。
拒絕和嫌棄,讓小小的她感受到恥辱、不被愛,進而體驗到無價值感、被拋棄感——原來表達需求這麼可怕。
將母親這個客體內化之後,朋友遇到每一個人,潛意識都會認為對方接不住自己的需求。她自動關聯出相同的互動模式,用壓抑來迴避焦慮和痛苦。
相反,敢於表達需求的人,則是內化了一個好客體,對於他們而言,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劇本。
就像黃聖依,家族顯赫,從小被視若掌上明珠,後來又嫁入豪門,被老公寵著,一呼百應, 一路來「被穩穩接住」的經歷澆築成她的信念:
我的需求,值得被尊重、被回應、被善待,因而我可以自由表達。
相信自己被愛著
才會讓需求有分量
問題是從原生家庭帶來的,還有改變的可能麼?
其實,童年只能困住未覺醒的人。覺醒,是改變的第一步。
關於改變,有幾個建議可以分享給大家。
① 一種底氣
如果說黃聖依的底氣來源於「先天優勢」,那麼伊能靜的底氣,就全靠後天打磨。
伊能靜出生在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父親拋妻棄子,她14歲就被迫賺錢養家。
所以,在和庾澄慶的9年婚姻中,為了維繫脆弱的安全感,她極盡全力地討好,一味隱忍和妥協,卻依然以離婚收場。
慶幸的是,苦難賦予了她覺醒的力量,她開始思考存在的意義,學習接納自己、愛自己。
五年之後,當比她小9歲的秦昊出現在生命中時,已經能坦然地說出:「我更年期的時候,他仍舊年輕帥氣,但我相信他會愛我的內在。」
這就是底氣。只有愛自己,才願意相信自己也被別人愛著,你和你的需求才會變得有分量。
重生之後的伊能靜,在各種關係中都能遊刃有餘地表達自我,活得越來越有活力,也越來越招人喜愛。
② 一個邊界
當然,不排除表達需求之後,依然有被拒絕的可能,這時候「邊界意識」非常重要。
運用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課題分離」視角:我表不表達需求是我的事,而你接不接受是你的事,我們各自對自己的課題負責。
這也就意味著,我有表達需求的自由,同時也允許你有拒絕的自由。
在這個前提之下,「麻煩別人」幾乎是不存在的,因為當你的需求超過了你們的關係,或者當對方感覺到難以滿足,需求自然就會被拒絕。
如果沒被接住,就要練習接住自己:需求被拒絕,不代表我被否定,我依然是好的、值得被愛的。我們的關係也依然是OK的。
③ 一些機會
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有「看見」的能力。
遇見一個人,開始一段新的關係之前,要有意識地提示自己:Ta是一個全新的人,不一定就不能接住我的需求,我不能被過去的恐懼困住。
只有給自己一些機會,去看見真正的對方,進而去嘗試被接住的感覺,和現在回應你的新客體建立深刻的聯結,改變才可能在新的體驗中發生。
最後,回到黃聖依,要求太多,真的錯了嗎?我認為要分情況:
若是利用咖位,逼迫他人滿足自己不合理的需求,這是在耍大牌;
而在節目中,她提的幾次需求,雖然有些自我,卻合情合理,既維護了自己,有的也順帶幫助了其他姐妹,這是擁有強大自我的表現。
能恰當、自如地表達需求,才能享受自己、享受關係,祝福大家都有一個暢快、舒展的人生!
世界和我愛著你。
點個在看,擁有表達需求的勇氣。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2]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3]如初煲劇《既討好婆婆,又不委屈自己,伊能靜給陳若儀上了一課》
[4]《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期芒果TV
- The End -
作者:MISS薔薇,廈門大學社會工作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熱愛探索世界和自我,以心理學視角發現更多可能。個人公眾號:廣目薔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