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赴大陸探親開放20年:東山"鴦鴛"重團圓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時至今年十一月,臺灣當局開放臺胞來大陸探親正好二十年。

  福建東山島上幾對劫後「鴦鴛」重團圓的故事,是兩岸關係變化發展的一個縮影,承載著臺灣與大陸悲歡離合的不幸,又維繫著兩岸生死相連的親情。自臺灣開放臺胞來大陸探親以後,每年回東山探親的去臺人員都有二千多人,回東山定居的有三百多人。

  兩岸親情難捨的葉瑞龍

  東山樟塘鎮古港村臺胞葉瑞龍的家,是一幢漂亮的二層樓房。趕到他家時,兩個多月前從臺灣回來探親、年已八十九歲的葉瑞龍先生,身體健壯、耳聰目明,正和八十六歲的老伴林美英樂呵呵地逗著幾個曾孫玩。

  葉老先生感嘆,一九五0年五月十日東山解放前夕,他三十三歲被抓兵去臺灣,家裡丟下年僅三十歲的妻子林美英和年幼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儘管在臺灣也有家有妻兒,可他總是在「低頭思故鄉」中度過。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臺灣開放臺胞來大陸探親,葉先生第一個趕回老家與妻子林美英及親人團聚。此後二十年來,葉老先生幾乎一年兩次往家鄉跑,至今已返鄉探親三十多次。葉老說,大陸、臺灣兩個家,都是我的骨肉親情,都捨不得,「年紀大了,如果跑不動了,還是選擇葉落歸根,回鄉定居。」

  返鄉安度晚年的謝老王

  東山解放前夕,東山共有四千七百多名(佔當時總人口十四分之一)男性青壯年被抓兵去了臺灣。在那場浩劫中,當時只有二百多戶人家的銅缽村,就有一百四十七個男性青壯年被抓兵去臺灣。全村己婚婦女除七名因生活特別困難改嫁外,九十一位一直守寡。由此,銅缽村又多了一個飽含酸辛的名字——「寡婦村」。

  開放臺胞赴大陸探親後,銅缽村健在的去臺人員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回來探親,有十七個返鄉定居,但多數人已去世。現在,全村只有謝老王與吳阿銀、黃拱成與林美桃兩對夫妻健在,當年的「活寡婦」健在的也只有十八人了。

  走進臺胞謝老王的家,九十一歲的謝先生和老伴吳阿銀正在看電視。吳阿銀告訴我們,丈夫被抓去臺灣時,她傷心地哭了幾個月,「當時,我是個弱女子,上要照顧年老的公公、婆婆,下要養育三個孩子,太艱難了。多虧政府和鄉親們對我一家的照顧。」她不僅為公婆養老送終,而且將三個女兒撫育成人,成家立業,最後幸運地等來了丈夫。

  謝先生告訴筆者,他在臺灣三十八年始終孤身一人,度日如年。開放探親後,他火速趕回家鄉,剛見面時夫妻擁抱一起,百感交集,淚流滿臉。看到女兒們早已立家成業,他特別高興,第二年便回鄉定居,安度晚年。

  夫妻團聚恨太短的陳巧雲

  「寡婦村」今年己八十四歲的陳巧雲一談起丈夫,就淚流滿臉。她講述了當年丈夫被抓兵時的情景:那天清晨一點多,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將她從睡夢中驚醒,破門而入的三個國民黨兵把她的丈夫強拉出被窩。從那以後,丈夫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全靠她瘦弱的肩膀承擔起破碎的家庭。

  一直到一九九三年春,丈夫才返鄉與她團聚,可和她一起生活九年就病逝了。陳巧雲悲傷地說,四十多年來,嘗盡了親人分離的痛苦,丈夫回來的日子才真正享受到團圓的歡樂;團聚的時間太短了,真沒福氣啊。

  東山島至今尚有近三百名去臺人員由於多種原因從來沒有返回家鄉探親,甚至音信全無。而他們的眷屬至今仍然痴情地苦苦等待著。「寡婦村」這個名稱雖己成為歷史,但半個世紀生死離別的悲劇活生生地向世人展示了兩岸不幸分離的辛酸歷史。「悲劇不能再延續,祖國一定要統一」,這是東山島上五萬多去臺人員眷屬的共同心聲。(謝漢傑)


相關焦點

  • 兩岸開放探親30年:臺胞眼中的「變」與「不變」
    如此頻繁地往返於兩岸之間,黃鐘鳴稱,源於大陸在「變」。從有限開放到「小三通」,再到「大三通」,兩岸往來如今已成尋常事。  「大陸的變化很大,每年都在進步,一些親戚現在都返回廣西居住。」黃鐘鳴稱,現在從臺灣到福建後,高速公路兩個小時就到古田,花費也節省很多。  30年來的大陸在「變」,也有「不變」。
  • 臺胞證走過20年 從「外賓」到「國民待遇」(圖)
    土黃綠色的封皮、燙金的徽章圖樣,與這本小小的臺胞證相關的大陸新政策,日前再次受到在大陸的百萬臺胞的關注。  臺胞證,正式名稱為「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是1987年臺灣開放大陸探親、旅遊後,大量臺胞湧入大陸時大陸所發放的旅遊證件,也是兩岸交流20餘年來臺胞在大陸期間的身份證明。
  • 破冰1987兩岸開放探親始末
    ■那一刻     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10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於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並不寬闊的海峽,對於那些1949年離開大陸赴臺灣的老兵來說,如天塹般難以逾越。邁過海峽,踏上回家的路,走了整整38年,或者更長。    「解放臺灣」之轉變    「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變。」楊斯德說,不提「解放臺灣」了,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思想從此逐漸形成。
  • 臺胞回鄉探親 驚嘆發展太快
    7月5日,黔西南在臺灣知名臺胞蔣中千之大姐蔣銀仙攜妹妹、妹夫等一行10人回到黔西南州義龍新區頂效鎮探親。70年來第一次回到家鄉的蔣銀仙表示:當她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就隨父母到了臺灣,家鄉的模樣都是聽父母口述後,憑空想像的,這次踏上故土,才深切體會到回家的感覺,接下來還要到她的出生地(義龍新區龍廣鎮坡關村)看看,與同齡人拉拉家常,建立感情,以後還要邀約在臺灣的朋友經常抽時間回來探親訪友,與親朋好友一道感受家鄉改革發展的變化。
  • 民進黨回嗆臺胞來往大陸免籤:臺灣被「港澳化」
    臺胞終於能「說走咱就走」了!國務院昨日(18日)宣布,7月1日起,臺胞來往大陸免予籤注。同時,公安機關年內將實施電子臺胞證,臺胞還可實現「刷卡通行」。去年來往大陸的臺胞人數已達1073餘萬人次之多,臺胞對新政策有何反應?
  • 時隔五十年再聚首 鳳凰籍臺胞返鄉探親
    時隔五十年再聚首 鳳凰籍臺胞返鄉探親 2015年05月29日 14:3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   中國臺灣網5月29日瀘溪縣訊 日前,鳳凰縣臺辦接到鳳凰籍臺胞韓良才先生兒子的電話,他在電話中說,現已到達湖南長沙,預計下午抵達鳳凰縣。
  • 東山:海島漁港變遷見證兩岸融通
    位於東山銅陵鎮的臺輪停泊點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是大陸最早設立的停泊點之一。1975年,福建省頒布《關於接待臺灣漁民工作的暫行規定》,幫助渡海而來的臺灣漁民解決求援、治病、避風、探親等問題,東山港因臺輪停泊而興旺,逐漸成為對臺交流的口岸。
  • 「我是臺胞,更是河南人」
    餃子餡和麵團是社區健康廚房的負責人蔡玉霞送來的,是社區冬至慰問臺胞的心意。在河南生活了30年,吳天璽為豫臺交流做了不少事,也深深地融入了當地生活,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是臺胞,更是河南人」。一起過節的臺胞鄒瑞芝,也已在大陸生活了20年,她說:「我喜歡大陸先進的網絡支付、網約車、點外賣等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更喜歡大陸開放的胸襟和縱覽全球的開闊視野。」
  • 臺灣社會歡迎「赴大陸免籤」「卡式臺胞證」等舉措
    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日前在第七屆海峽論壇上宣布將對臺灣民眾赴大陸免籤注、實行卡式臺胞證等優惠舉措,受到臺灣社會普遍歡迎。  島內媒體均在顯著位置和時段播發和評論了這一消息。臺灣方面陸委會14日表示,此舉是「朝有助促進彼此了解、有利雙方互動的方向前進」,會密切關切大陸提出的後續相關具體執行細節,以期兩岸交流過程中,讓兩岸人員的交流互動能有序健康地發展,增進民眾權益與福祉。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說,這顯示大陸持續做對臺灣人民及基層的工作,幫助兩岸民眾交流,增加臺灣民眾對大陸的理解。
  • 福州火車站為臺胞推探親特色票務服務 服務暖暖
    福州火車站為臺胞推探親特色票務服務 服務暖暖 2013年01月28日 11:27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社會歡迎「赴大陸免籤」「卡式臺胞證」等優惠舉措
    新華社臺北6月15日電(記者 何自力、郭麗琨)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日前在第七屆海峽論壇上宣布將對臺灣民眾赴大陸免籤注、實行卡式臺胞證等優惠舉措,受到臺灣社會普遍歡迎。    島內媒體均在顯著位置和時段播發和評論了這一消息。
  • 臺胞臺屬職工出境探親有哪些規定
    大陸何女士問:臺胞、臺屬職工出境探親有哪些規定?     答:出境探望配偶,4年以上(含4年)一次的,給假半年;不足4年,按每年給假一個月。 未婚職工出境探望父母的,4年以上(含4年)一次的,給假4個月;3年一次的,給假70天;1年或2年一次的,按《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給假。
  • 臺胞談改革開放40年巨變:十幾年前臺灣人來大陸算吃苦,現在年輕人...
    「我來上海這麼多年,目睹了這裡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虹橋街道的臺胞周瑀在「講好兩岸故事共話兩岸情誼」活動上動情地說。近日,長寧區臺辦舉行「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邀請長寧臺胞臺屬暢談過去40年親身感受,並組織在滬臺商參訪今日長寧發展。  「把這裡當作我的家」  周瑀8歲隨父母來到上海讀書,如今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 歙縣雄村鎮臺胞返鄉探親談變化
    歙縣雄村鎮臺胞返鄉探親談變化 2019年04月10日 10:4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歙縣雄村鎮臺胞返鄉探親談變化。(圖片來源:歙縣臺辦)  中國臺灣網4月10日歙縣訊 4月3日上午,歙縣臺辦主任洪建中,縣臺聯會長項梅萍到雄村鎮雄村村山鬥組拜訪了回故鄉探親的臺胞簡金美女士和女兒洪瑀小姐。
  • 臺胞紮根大陸更安心
    日常生活更加便利   羅宇在意的卡式臺胞證自助購票、取票服務曾是許多臺胞期盼的事情。從2017年春節開始,中國鐵路總公司逐漸推行卡式臺胞證自助購取票服務,民航部門也推出臺胞自助售票、值機服務,解決自助設備自動識別臺胞證的問題,讓臺胞出行更省時省力。
  • 失聯多年臺胞終回祖居尋根探親
    失聯多年臺胞終回祖居尋根探親 2016年07月05日 08:3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   中國臺灣網7月5日南陽訊 近日,臺灣嘉義市警察局前局長邵明仁攜母親和太太回老家南陽市唐河縣探親、謁祖。
  • 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體現大陸對臺胞厚愛
    ,是繼促進兩岸交流合作31條措施後,又一大陸對臺政策的重大舉措,體現了大陸對臺灣臺胞的厚愛。(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今天,國務院公開發布《進一步深化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在大陸投資興業已20年的福州市臺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陳奕廷表示,《方案》的出臺,對加快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 臺胞將在大陸享受準國民待遇 無需再住涉外旅館
    據臺灣《中國時報》10月14日報導,為鼓勵更多臺灣年輕人親身到大陸走走,鼓勵臺生赴大陸就讀,大陸涉臺人士透露,目前國臺辦正起草相關文件,擬取消對臺胞在大陸的出行、求學和入住旅館等的一些限制,這相當於讓臺胞在大陸將享受「準國民待遇」。在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的背景下,大陸對臺政策越來越顯示出主動性和務實性。
  • [兩岸春節]臺胞大陸春節新體驗
    該院副院長遊程皓欣慰地說:「大家在春節加班加點,放棄了回臺灣團圓的機會,可以讓更多貓咪、狗狗及其他寵物早日康復,過個幸福年。」  遊程皓本科畢業於臺灣中興大學,隨後赴大陸繼續深造,在中國農業大學獲臨床動物醫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目前從事動物醫學影像診斷工作,已在大陸工作多年。
  • 老中青三代臺胞「故事會」:我在大陸這些年
    (新春見聞)老中青三代臺胞「故事會」:我在大陸這些年   中新社台州2月8日電 題:老中青三代臺胞「故事會」:我在大陸這些年  作者 範宇斌  「海峽有隔阻,不阻雲彩飛。」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同胞之情。新年之際,記者在浙江臨海與三位臺胞圍爐夜話,暢聊在大陸這些年的「追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