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年糕終於去學遊泳了!
原因很簡單:我們告訴他,現在家裡有兩隻小孩了,如果有一天大家掉到水裡了,爸爸和媽媽來不及同時救你和弟弟(媽媽現在只能自保),學會遊泳就很重要!弟弟還不到年齡,你要不要做個榜樣先學起來?
說到遊泳這事兒,其實去年暑假我就給年糕報了個班,錢都交了。
但是他那會沒做好準備(發糕還在我肚子裡,他危機意識還不夠),後來那個班就讓糕爸重新去學了自由式。
到了今年我們再把這事兒拿出來說,他終於接受了!
總之,每年夏天咱們後臺那些「糕媽,娃多大了開始學遊泳好?」「報班要怎麼選擇?」的問題,我可以拿出點自己家的經驗來分享了!
經過十幾次課的訓練後,年糕也有了點小小的成績:基本動作已經熟悉了,還能遊上 50 米
對比最開始他連水都不敢下(小區的泳池都從來不去),到現在每天都要在泳池裡泡上好久,改變還是挺大的。
不過遊泳這個事兒,我畢竟不是專家。
老粉可能知道,我自己也是在前年找了個教練開始學,到現在能遊上 1500 米的來回。算是個剛剛會飛一點點路的「菜鳥」。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請來了一位特別的朋友,來給大家做科普——
科普人:吳鵬
鵬之星創始人& CEO
遊泳世界冠軍
爸爸媽媽們關心的幾個遊泳的問題,今天就來一次說透。
常見問題一:
孩子到底多大開始學遊泳?
一般建議在學齡階段,也就是 7 歲左右,但要根據「目標」來。
我們在以前的文章裡有過基礎的科普,要讓孩子正式學遊泳,需要他在大動作技能上做好了準備,比如說能雙腳交替跑前跑後。
不過吳鵬的建議是,如果正式開始學遊泳,最好是在學齡階段,差不多 7 歲左右。
因為遊泳是一個需要自我感知能力的項目,以在岸邊練習腿部動作為例,孩子是看不到自己的腿的。
這就需要他理解教練的指令,或者是通過對動作的模仿、以及被教練掰腿來感受自己的動作是否標準。
不過到底幾歲「開始學」,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家長的目標。
像我的短期目標,是讓年糕先學會「遊」,所以去年暑假的時候我就試圖給年糕報過班,只是當時他自己沒準備好、不願意去,才擱置到今年。
但有的家長則會希望孩子把遊泳變成更專業的能力、或是有其他的要求,這件事就得另看。
另外,建議學齡後才開始正式學遊泳,並不意味著在此之前,孩子不用接觸水。
相反,在孩子嬰幼兒的時候去做這件事,之後的「水性」會更好——水性是一個可以培養的東西。
只是在這個階段,目標的重點不是「學會」動作,而是適應水環境,並且通過長期的鍛鍊從小培養鍛鍊的意識。
嬰幼兒、學齡前階段學習的技能是以屏氣、漂浮,踢腿為主,重點熟悉水性和掌握落水自救的技能。
常見問題二:
爸媽會遊泳,可以自己教孩子嗎?
吳鵬的答案是:不太建議。
其實這段經歷,我們家也有發言權,糕爸小時候就是自學成才的,當年我公公給他一個水桶,就帶他去河邊練了。但現在想想,還是蠻危險的。
而吳鵬不建議家長自己教,除了家長無法教孩子比較專業的動作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一是家長和孩子的關係比較特殊,很難形成像在課堂裡面的那種氛圍,孩子跟著教練學習時,會比較遵守規則;但如果換成家長,當孩子說不想遊了,可能家長就會心軟而妥協;
另一個原因是家長不懂怎麼教,由於家長沒有做教練的經驗因此無法正確判斷孩子所處的階段以及在這個階段該使用怎樣的方法。經常會看到有些家長對孩子說:「怎麼連屏氣都不會」、「蹬腿這麼簡單的也不會」,或者是「喝兩口水怎麼了?又沒事。」
但對孩子來說,這個事就是實實在在的恐懼。如果家長不理解,孩子會更難。
常見問題三:
我的孩子從小就怕水,怎麼做才能讓他減少對水的恐懼?
這一點上,年糕就是個例子。前面說過他抗拒水,到了小區的遊泳池都不願意去的地步。
不過吳鵬告訴我,這一點簡直太正常啦!
因為水環境和陸地環境不一樣,對孩子來說,這個過程是需要適應的。
所以如果是為了遊泳做準備,前期可以做的幾個事兒:
第一是平時多「圍觀」玩水、遊泳的孩子,當別人也在做的時候,孩子會有躍躍欲試的念頭;
另一個辦法,則是在訓練的時候教練經常會用的:比如對沒有經驗、膽子也比較小的孩子來說,最開始需要做的是適應臉上有水這件事,用一些小的玩具對著前額澆水。
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可以在家裡給娃多練習屏氣,提前適應水環境——對於這個方式,吳鵬說不太建議,因為屏氣的需要有正確方法,其次安全問題不太好掌控。
更重要的原因,在前面說過,家長會想當然認為「不就是把臉浸下去一會,又沒事」或是「大家都這麼練,你怕什麼」,反而讓孩子有了更深的陰影。
常見問題四:
報遊泳班是報一對一,還是一對多?
和想像中不太一樣的是,吳鵬建議孩子上小班課。
比如現在暑期班很多孩子都在學,那些一對四、一對六的課程,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至於原因:小班課有一定的學習氛圍在,孩子們也能在「良性競爭」下學得更好。
不過他也說了,有兩種孩子,還是建議上一對一的課程的。
一是已經到了一定能力水平的孩子,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可以遊得更好、更快。這種時候動作的細節就很重要,可以上單獨的私教課;
另一個就是膽子特別小、基礎能力特別差的孩子,可以暫時先一對一上一段課,但是等到比較穩定後,還是建議轉入小班課。
常見問題五:
學完的當下會遊了,但是隔了很久又開始怕水,是怎麼回事?
關於這個問題,他的建議是,別把遊泳當做一個短期的技能,而是變成長期的體育鍛鍊來看。
遊泳的好處我們都科普過很多次,所以這一點上,我舉雙手贊同。
我們團隊有個小夥伴說自己 10 年前報課學會了遊泳,但是學會後再也沒去過,到現在再下泳池已經忘記了動作。
這是因為在最開始練習時,方式就是粗暴的—— 10 節課學會了,但到後來呢?
很多人總說遊泳是個肌肉記憶,但除非是大量訓練,普通人的肌肉還沒到有記憶的時刻。
時不時去遊泳鍛鍊一下,才不會手生。
不然別說是 10 年,半個月下來恐怕就已經把這個動作忘記了,就像前面說過的,水環境不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要想更好的適應,多接觸一定是最好的辦法。
糕媽說:
總結一下今天的文章,遊泳什麼時候該學、怎麼學,其實還是要根據自己家的情況來。
對我來說,學遊泳最重要的目的,是保持健康的身體。
它能夠協調全身,是非常好的鍛鍊項目。所以儘管最初我的目標是「學會」、「能遊」,但在我的計劃裡,這會是我長期想要堅持的事。
而就像吳鵬說的,遊泳的價值,求生還只是第一步,通過鍛鍊來達到更健康的狀態,才會更好。
說完了這些專業知識,還想在最後說點不一樣的。
其實在年糕學會動作、能遊會幾米之後的那個晚上,我和糕爸對他鄭重地說了一件事:即使你現在學會遊泳了,但是要記住,現在的你絕對不能去救人。
比如出去和小夥伴玩,有人不慎落水,那麼他第一時間要做的事,應該是馬上去找大人,而不是自己動手去拉人。
因為溺水的人會拼命把來救他的人往下拉,那個人不是想要害死誰,而是因為太過害怕才會拼命抓。而以年糕現在的能力,去救人太難了,這個時候去幫人,反而會讓自己也陷入危險。所以記住,趕緊遊走去找大人來幫忙,是最重要的事。
最後,還要建議爸爸媽媽們去報班前,一定要多考察培訓機構的資質。要找正規的教學機構,報課之前要做實地考察,比如可以看當有人在泳池中練習時救生員在岸邊的狀態、教練的用心程度。畢竟水環境對我們來說都是相對陌生的,給孩子學遊泳,安全永遠排在第一位。
(感謝吳鵬對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