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的三大節日,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這三大節日可說是整個華夏民族的盛事,那關於中秋的歷史知識你又知道多少呢?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 月令》上有寫:」仲秋之夜養衰老,行糜粥飲食。「這句話話的意思是每年仲秋這天,由官府人員賜給老人一些粥喝。這可算是中秋一詞的起源。
而中秋節始於唐朝,在唐朝時中秋節多是皇家貴族的節日。如唐朝開元年間名相張九齡曾作詩,《望月懷遠/望月懷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藉由月亮懷念遠方的人,可見在唐朝,賞月風氣頗為盛行。那會的中秋節大致就是賞月 、拜月、祭月,藉由月亮思念故去或在遠方的親人。
據傳唐玄宗中秋這天望月入迷,請天師做法,去月宮遊玩,天宮的仙人為玄宗跳了一曲舞,玄宗暗自記下曲調,回到人間就把曲譜傳了下來,令楊玉環排練了大型歌曲《霓裳羽衣曲》。直此中秋這天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而到宋代,小市民經濟空前繁榮,中秋節也從皇家貴族流傳到了市井百姓。在宋朝時過中秋是非常熱鬧的。像宋朝文學家蘇軾在中秋節寫下的千古名詞《水調歌頭》,詞前的小序就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可見在宋朝時過中秋是要守夜的,往往到這一天都要玩個通宵。在宋朝時過中秋月餅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還是酒水,中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買一些酒水,宋朝除了徹夜狂歡的喝酒還流行放花燈、觀潮、拜月祈願。那會月餅並不流行。
而到明清時,則開始流行吃月餅送月餅。相傳月餅的來歷,有三種。第一種是唐朝時月餅是一種祝捷食物,不管是得勝回朝的大將軍,還是高中新科進士的少年郎,皇帝都會送些月餅。第二種說法是元末統治者殘暴,朱元璋為推翻元朝暴政,約定在中秋八月十五起義,而為了聯繫四方就做了一種圓圓的餅,把紙條塞在裡面傳遞消息。後來人民為了紀念這一事件,開始這天吃起了月餅。第三種說法是,月餅本來是祭祀月亮的祭品,後來慢慢的月餅成了中秋的食物和禮品。並用圓圓的月餅,來表達一家人團團圓圓。清朝時開始流行「男不拜月」,中秋節祭月成了婦女和女孩的事情。在清代中秋這天孩子會玩一種玩具叫「兔爺」,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
中秋節流傳千年,經久不衰。讓它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特殊的符號。不管它的習俗再這麼改變。它的寓意依然是團團圓圓,美美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