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不少國人因為「洋節」的火熱痛心疾首,以為數典忘祖,崇洋媚外,真是殊無必要。要知道,一些「洋節」如聖誕節、情人節之類在現代社會的流行,乃為一種流行時尚,此種文化現象仿佛潮汐,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乃是文明相伴相長的屬性之一。
樹人先生說,我們祖上曾經闊過。祖上闊時,我們的文化影響力無遠弗屆,儘管當時的世界交際圈還沒有如今這麼大。以節日而言,老祖宗們過的不少節日,如春節、中秋節,都堪稱當時國際性的文化時尚,至少周邊國家那是馬首是瞻。
近數百年,隨著工業革命的大潮洶湧,世界格局一變再變,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也相應幾度消長,不過一些古老的文化傳統,如中秋節之類,至今仍在不少國家有其留存,下面就盤點一二。
韓國:他們的節日?我們的節日?
自古以來,朝鮮半島這塊土地上的文化就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晚清以後,因國際局勢的變化,這樣的影響極大減弱。近年,隨著韓國方面的若干文化政策如去漢字化,以及申遺等等,在兩國部分民眾之間造成了不少對立的情緒和誤解。
以中秋節而言,雖起源於我們,其實如今不僅是我們的節日,也是他們的節日,甚至中秋節在韓國,還比我們看重,是在韓國地位超過春節的節日。
韓國的日曆上將中秋節的英譯標識為「Korean Thanksgiving Day」,也即「韓式感恩節」。這一天,韓國人除了家人團聚、祭祀掃墓,更要走親訪友、送禮表恩。因此,韓國沒有我們那樣誇張的「春運」,但中秋返鄉造成的擁堵,卻堪比我們的春運。
另外,一個極大的不同,不像我們在中秋節吃月餅,韓國人吃的則主要是鬆餅。
日本:祭月,吃白玉糰子
近代以來,中日兩國的關係可謂最為複雜。雖然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全力「脫亞入歐」,但歷史上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至今仍「深可見骨」,如現在依然大量使用漢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如此做的外國,同時,日本也是保留中化文化傳統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
晚清時期,梁啓超等人東渡扶桑,流亡日本,雖不會日語,仍可通過筆談與不會說漢語的日本友人毫無障礙地交流,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稱奇蹟。
如今,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同樣是日本的中秋節。不過,日本人在這一天的活動主要以神社的名目進行,各大神社都會舉行賞月晚會,叫「祭月」。晚會上巫女們會表演嫦娥奔月等傳統歌舞,吸引許多人觀看。
這一天的節日食物,在日本不叫月餅,叫「白玉糰子」,是一種用白米粉做成的食物,內中無餡,形似月亮。
此外,一些東南亞國家如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等,也依然保留著過中秋節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