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那麼,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過中秋節有什麼意義?你打算怎麼過呢
一、發揚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信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關於中秋節來由的說法很多,傳說該節日是為了紀念嫦娥,也有說是為了答謝土地等神靈,感謝他們在秋季帶來的大豐收,無論哪種說法,都具有一定依據,同時這些說法也賦予了中秋節獨特的意義。
我國各個地方中秋節都有特定的風俗習慣,包括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在南方一些地區就保留著觀月祭月的習俗。到了晚上,如果月亮明亮,大人會帶著孩子們去賞月,同時帶上瓜果和糕點月餅,擺在桌上,再在糕點上插上幾柱香,以祭神明。在賞月的過程中,大人們還會給小孩們說關於中秋節的傳聞,比如嫦娥奔月、吳剛折桂、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等,讓孩子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傳統文化、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此外,關於中秋節的詩詞歌賦、中秋傳說的文學作品、影視和繪畫作品也是層出不窮,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傳統文化知識寶庫,讓人們的學習生活、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這些文化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它包含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底蘊。
除了上述風俗,少數地方還保留有偷瓜、做瓜燈的風俗習慣。中秋晚上一家人吃了團圓飯後,大一點的孩子就會帶著小一點的孩子去農民的地裡偷瓜,帶上電筒、拿上提籃或者背上背簍,帶著鐮刀。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瓜,有喜歡黃一點的、有喜歡青一點的;有喜歡橢圓的、有喜歡圓的、有喜歡長的;有喜歡大的,有喜歡小的。大家偷了瓜後就會聚集在一起開始做瓜燈,瓜燈上的圖案各式各樣,雕刻完成後在瓜底開個小洞,把預備好的蠟燭放進去,點上火,一個個美美的瓜燈就做成了。偷瓜的習俗可能也是在慶祝豐收吧。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動手能力、創新思維都可以得到小小的提升。而如果要把瓜燈做得很精緻,也是一定的手藝才行。
不同的地區或者不同的少數民族對中秋節的過發略有不同,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活動或文化,比如福建流行的博餅、江西的月餅柚子同食、傣族的祭月儀式等等。不同的文化活動都保留著各地特有的習慣、體現了不同地區的人文風俗或者地方特色。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特有的活動來了解某個地區人民的生活情況或該地區秋季的主要產物等。民族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要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我們要繼續傳承、不斷弘揚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信。
二、闔家圓則國家圓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外來文化的衝擊,較多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視不如以前,覺得節日一年不如一年。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出現的這些問題呢?首先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其次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轉變看法。中秋節最初純屬農事祭禮,後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秋節轉而成為象徵家庭、家族團圓幸福的「團圓之節」。
月圓人圓、花好月圓,這些都體現了我們對家庭美滿、闔家團圓的希望。我國自古以來家庭觀念就尤為強,有"家事國事天下事需事事關心"的古訓。隨著新時代的發展,青少年對家庭的觀念有所淡化,家人之間平日只顧忙自己的事情,家庭成員交流較少,這不利於一個家庭的發展。因此,過中秋節就顯得比較重要,在特殊的節日表達特殊的情感,有時就算不言,只要一家人中秋節聚在一起,內心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若是在中秋節搞一些特別的家庭活動,那就更有意義,可以根據家庭成員結構、年齡等來開展活動,讓孩子感受到溫暖、讓老人感受到關愛。你對節日的態度及你的行動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的下一代。好的態度和積極的行動就會起到較大的教育作用。
綜上,中秋節具有特殊的節日意義,不管離家多遠,希望您回家過節,和家人團聚!祝諸君中秋節快樂!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工作再忙,記得常回家看看。)
今年中秋你怎麼過?你認為過中秋節還有哪些教育意義呢,期待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