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距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它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背景,寄託了上掐年書被人的「思念與團圓」的美好願望。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中秋節變成了「月餅節」,大家忙著嘗試各種口味,過節的習俗簡化成吃個月餅。那作為父母,該怎樣陪娃們過一個有意義有儀式感的中秋節呢?
1. 普及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2.和娃娃一起動手製作月餅
(1)首先拿起一塊用於做月餅的皮料,先用手將其團成一個光滑的圓團,然後在面板上撒一層薄薄的麵粉,將麵團放在面板上,用手掌用力均勻地將麵團按成麵餅。
(2)用左手手掌託住麵皮,右手拿起一塊木瓜餡料,將餡料放進麵皮之中,用力向下壓。邊壓餡邊將麵皮一點點收起來,使其將餡料完全包裹住,再用手將其團成圓圓的麵團。將麵團光滑的一面放進月餅模具當中刻印花紋。
(3)最有技術含量的一個步驟是「起模子」。拿起月餅模具,將模具的各面在面板上敲打5下。特別強調,一定要敲夠5下,這樣可以保證月餅呈現均勻的圓型。
(4)最後將做好的月餅放入220攝氏度的烤箱中烘焙13分鐘,美味精巧的木瓜月餅就做好了。
3. 問候遠方的親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環境。」最好的教育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陪著孩子給遠方的親人打個電話,聊聊近況,話話家常。讓孩子感受到對親人長輩的問候和祝福,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獲取溫暖的力量。
4.吃月餅和賞月
中秋象徵著團圓,也代表著收穫。一家人吃著瓜果、月餅、芋頭、柚子、桂花鴨等等,在清風徐來的傍晚,天涯此時,共賞一年之中最圓最皎潔的月亮,多麼簡單而美好的小生活。《小王子》裡的狐狸曾說:它使得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我想要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儀式感。
唐代、宋代中秋賞月、玩月之風就開始盛行。每逢這一天,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擺上新鮮果蔬、美酒,等著夜晚來臨,賓客們相聚登閣賞月。百姓們登上樓臺,與家人子女團圓在一起,共同賞月敘談,古時的中秋節熱鬧非凡。
到了這一天,我們也可以試試暫時遠離現代生活中的喧囂,一家人坐在家中小陽臺,擺些水果糕點,家人圍坐一起,帶著孩子賞月,講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說說「床前明月光」的意思。
5.和孩子一起讀立體中秋書
給父母們推薦一本立體書——《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立體翻翻書》。
這本書趣味十足,採用立體、抽拉、翻翻、轉轉的形式,把歷史傳說與民俗傳統巧妙地融進裡面,它以一種新奇的視角加深了孩子們對中秋節的了解,既傳揚了古老的中華文化,也讓孩子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傳統文化薰陶。完美地做到了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在趣味中漲知識。
這既是一個親子互動的好機會,也是寓教於樂的最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