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孩子過一個有意義、有儀式感的中秋節,其實只需這五點

2020-12-20 獄中面對面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距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它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背景,寄託了上掐年書被人的「思念與團圓」的美好願望。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中秋節變成了「月餅節」,大家忙著嘗試各種口味,過節的習俗簡化成吃個月餅。那作為父母,該怎樣陪娃們過一個有意義有儀式感的中秋節呢?

1. 普及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2.和娃娃一起動手製作月餅

(1)首先拿起一塊用於做月餅的皮料,先用手將其團成一個光滑的圓團,然後在面板上撒一層薄薄的麵粉,將麵團放在面板上,用手掌用力均勻地將麵團按成麵餅。

(2)用左手手掌託住麵皮,右手拿起一塊木瓜餡料,將餡料放進麵皮之中,用力向下壓。邊壓餡邊將麵皮一點點收起來,使其將餡料完全包裹住,再用手將其團成圓圓的麵團。將麵團光滑的一面放進月餅模具當中刻印花紋。

(3)最有技術含量的一個步驟是「起模子」。拿起月餅模具,將模具的各面在面板上敲打5下。特別強調,一定要敲夠5下,這樣可以保證月餅呈現均勻的圓型。

(4)最後將做好的月餅放入220攝氏度的烤箱中烘焙13分鐘,美味精巧的木瓜月餅就做好了。

3. 問候遠方的親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環境。」最好的教育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陪著孩子給遠方的親人打個電話,聊聊近況,話話家常。讓孩子感受到對親人長輩的問候和祝福,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獲取溫暖的力量。

4.吃月餅和賞月

中秋象徵著團圓,也代表著收穫。一家人吃著瓜果、月餅、芋頭、柚子、桂花鴨等等,在清風徐來的傍晚,天涯此時,共賞一年之中最圓最皎潔的月亮,多麼簡單而美好的小生活。《小王子》裡的狐狸曾說:它使得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我想要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儀式感。

唐代、宋代中秋賞月、玩月之風就開始盛行。每逢這一天,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擺上新鮮果蔬、美酒,等著夜晚來臨,賓客們相聚登閣賞月。百姓們登上樓臺,與家人子女團圓在一起,共同賞月敘談,古時的中秋節熱鬧非凡。

到了這一天,我們也可以試試暫時遠離現代生活中的喧囂,一家人坐在家中小陽臺,擺些水果糕點,家人圍坐一起,帶著孩子賞月,講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說說「床前明月光」的意思。

5.和孩子一起讀立體中秋書

給父母們推薦一本立體書——《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立體翻翻書》

這本書趣味十足,採用立體、抽拉、翻翻、轉轉的形式,把歷史傳說與民俗傳統巧妙地融進裡面,它以一種新奇的視角加深了孩子們對中秋節的了解,既傳揚了古老的中華文化,也讓孩子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傳統文化薰陶。完美地做到了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在趣味中漲知識。

這既是一個親子互動的好機會,也是寓教於樂的最佳辦法。

相關焦點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和孩子過有儀式感的中秋,這5件事不可少
    作家林宛央說:"儀式感,是讓我們擁有愛的感知力,並用心地去感知這個世界。"那些在有儀式感的家庭長大的孩子,也更會表達愛,更會愛人。家人的陪伴,美食的餵養,還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賞月、點花燈、逛花市、製作月餅,促進了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想想都覺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這些都是節日裡該有的儀式感。每一個家長都應該重視儀式感,陪伴孩子每一個重要的日子。
  • 讓我們過個有傳統儀式感的中秋節
    2018年的中秋來臨之際,各地亦是舉辦了諸多傳統文化活動:比如廣西舉辦了第十屆「我邀明月頌中華」愛國詩詞誦讀大賽決賽,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到來之際,為民眾獻上了一場詩詞盛宴;比如山東景區在中秋節期間組織了拜月、賞秋、享半價等活動……從社區到學校,從農村到街頭,濃濃的文化味、熱辣的中國風,在線上線下的普天同樂中,營造出一個儀式感十足的「我們的節日」。  有關中秋之說,始見於《周禮》。
  • 萌娃做這事儀式感滿滿,如何提升孩子儀式感,讓孩子幸福一生
    難怪有網友評論:這是修煉的什麼功夫,喝個藥要這麼多儀式感!日常生活中儀式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讓孩子更加獨立自律,讓他有意識地去規劃自己的日常生活。德國兒童心理專家、心理學碩士梅蘭妮葛列瑟聯合幼兒教育學校創始人艾克霍佛曼出版的《孩子需要家庭儀式感》一書中指出:「家庭儀式為孩子的生活帶入了一種架構,協助我們自身與家庭建立和諧的生活。」
  • 「媽媽,中秋節是什麼?」99%的父母都欠孩子 「中秋儀式感」
    在外漂泊,摸爬滾打數十年,失敗過,成功過,灰暗過,燦爛過……在不惑之年,身為父母的我們突然意識到了故鄉的概念,體會到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 而對於我們的孩子,中秋,只是一個賞明月、遊玩、吃月餅、吃螃蟹的歡樂節日。 這一天,有好吃的,好玩的,還不用上學!
  • 過中秋節居然這麼有意義,你必須知道?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那麼,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過中秋節有什麼意義?中秋晚上一家人吃了團圓飯後,大一點的孩子就會帶著小一點的孩子去農民的地裡偷瓜,帶上電筒、拿上提籃或者背上背簍,帶著鐮刀。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瓜,有喜歡黃一點的、有喜歡青一點的;有喜歡橢圓的、有喜歡圓的、有喜歡長的;有喜歡大的,有喜歡小的。大家偷了瓜後就會聚集在一起開始做瓜燈,瓜燈上的圖案各式各樣,雕刻完成後在瓜底開個小洞,把預備好的蠟燭放進去,點上火,一個個美美的瓜燈就做成了。
  • 李玫瑾教授忠告:孩子這3個生日父母別缺席,要過得有儀式感
    3個生日父母別缺席,要過得有儀式感何女士生完孩子以後就回到了崗位上,丈夫也很忙碌,夫妻倆都鮮有時間陪孩子。何女士夫妻倆平時沒辦法陪孩子,就連孩子的生日也不例外。自打孩子出生以來,夫妻倆給孩子過的真正意義上的生日,就是孩子進入幼兒園那年的生日。後來每逢孩子過生日,何女士都是給幾百塊錢讓他自行買好吃的。直到有一次,何女士的同事發了個連結給她,是李玫瑾教授的一個講座視頻。
  • 中秋節這樣過,你和孩子就都會覺得特別有意義
    中秋節到了,怎樣過,才能讓孩子和我都能感覺到特別有意義?中秋節這樣過,你和孩子就都會覺得特別有意義。以放鬆的方式過。因為秋季是一個特別容易讓人憂鬱的季節,以放鬆的方式過,可以減少憂鬱靠近你和孩子的次數,也可以讓你和孩子補充到足夠的能量,這樣你和孩子就都能身心愉快的過中秋。
  • 陪孩子這樣過中秋,滿滿儀式感,孩子學的更多!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洋氣」,聖誕節、萬聖節熱熱鬧鬧,我們的傳統節日反而漸漸被遺忘了!我們都是中國寶寶,中秋節月兒圓,中秋節就要吃月餅。如果家長們幫寶寶建立傳統節日的儀式感,寶寶就能從小了解傳統文化~身為父母的我們,應如何給孩子中秋節該有的儀式感呢?一、選月餅嘗月餅中秋節,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
  • 如何寓教於樂,讓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萬聖節?
    其實,萬聖節絕對不僅僅是「裝神弄鬼」和「搗蛋」那麼簡單。如何寓教於樂,過一個有意義的萬聖節,讓孩子在各種西式節日裡挖掘節日正能量,是每一個家長需要思考的事情。 和聖誕節一樣,萬聖節也是來自西方的節日,節日的背後有其獨特的文化、氛圍以及習俗。當孩子在過一個節日時,要讓孩子了解背景,科普基礎的節日知識,以便他們更好的了解節日的意義。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儀式感裡,承載的滿是父母的愛。或許有網友持不同意見:「一歲多的孩子,懂什麼,這不是瞎折騰嘛?」「孩子這麼小,不記事,整這麼多沒用!」在這種對待生活的態度潛移默化下,孩子明白,在每一個平凡而重複的日子裡,可以過得不一樣,可以活得更有趣、更幸福。儀式感成為了平淡生活的標記,讓孩子們記得去年這個時候自己在做什麼。它能給每一個普通的日子,每一個無意義的重複性的動作賦予內涵。
  • 有儀式感的家庭,容易養出幸福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明白3點
    儀式感是賦予某個時間和時刻特殊意義的東西,說白了,儀式感就是對生活的重視和熱愛。儀式感對愛人,對孩子都意義重大,它傳遞著一份濃濃的愛,也傳承著一份愛的能力。有儀式感的家庭,容易養出幸福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明白3點!
  • 穿江博士禮儀鞋,讓兒童節更有儀式感
    曾經,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除了隆重地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外,其他的節日或者生日就是一個符號而已,沒有必要過。但到如今,人們更加注重儀式感,每一個節日都滿懷期待,兒童節之於小朋友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在六一兒童節即將到來的日子裡,家長不妨給寶貝們準備一雙儀式感滿滿的江博士兒童鞋,讓六一快樂的記憶在孩子們腦海中更加深刻。
  • 「父母相愛,孩子看得見」,儀式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究竟有多幸福
    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是對生活的重視,它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村上春樹說到儀式感,你覺得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很多人認為它是無聊人的消遣,但他們可能不知道,這個所謂的「消遣」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究竟蘊含著多大的能量!
  • 生活神聖而充滿儀式感,營造生活的儀式感,打造高幸福感的孩子
    儀式感並不是都來自特殊日子的慶祝和回憶,也可以是生活裡的小細節,睡覺前和家人們說一句晚安;回到家之後給家人們一個擁抱;吃飯前說一聲:我開動啦!其實這些都算是儀式感,這些儀式感能讓孩子養成一些好習慣,比如說完晚安之後按時睡覺,好好吃飯……3. 儀式感為家庭生活注入高幸福感。
  • 那些平常不注意儀式感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有這幾種缺陷
    因此很多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也會實行化繁為簡這個「準則」。比如說在給孩子過生日時草草應付,又或者是臨近春節,家長對過節這個事情毫不關心。總體來說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儀式感」,這對孩子是有壞處的,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此家長們一定要注意。
  • 如何讓中秋節過得更有意義?
    今年10月4日(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團圓節,歷來受到國人的特別重視。「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何讓中秋節過得更有意義,真正實現舉國團圓?然而,反觀今天人們的過節方式,許多傳統節日似乎只剩下了吃喝、遊玩,成了商人傾銷商品、發財致富的良機,成了上班族不用請假就可以休息放鬆的法定理由。比如,孩子只記得春節發壓歲錢、元宵節吃元宵,青年人只知道清明節可以踏青、端午節可以吃粽子。
  • 10年了只陪媽媽過了一個中秋節,你不覺得愧疚嗎?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到現在10年了,只有一個中秋節是陪媽媽一起過的。小時候總會盼著過年過節,因為有好吃的啊,尤其是中秋節這種重要的日子。中秋節那天每家都會買很多好吃的,但是在中秋夜之前是不允許吃的。大人為防止孩子『偷吃』,有時會把東西藏起來。這些東西都必須先讓天上的『神靈』吃,在此之前任何人都不能吃。但是奶奶有時候會把買回來的東西先分成兩份,一份留著晚上上貢,一份給我和哥哥吃。分這兩份也是有絕對的順序的,一定也是先把上貢的那份先拿出來。在老家中秋節有個習俗,家裡的老人要在中秋月圓夜『上貢』。上貢,類似一種祭祀活動。
  • 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有意義的3個生日,父母別輕易錯過,要有儀式感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給孩子過生日是家庭的大事,也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一件事。無論是家中老人還是父母,對孩子生日這件事都比較敏感。媽媽們可能會因為工作,而忘掉自己的生日,但是卻不忘在孩子生日那天給孩子定個蛋糕,買好禮物。
  • 家庭需要儀式感,這20件事值得父母陪孩子去做
    家庭需要儀式感,這20件小事值得父母陪孩子去做 說到儀式感,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愛情,那麼儀式感和孩子有什麼關係呢?也許孩子的在精神上需要父母的陪伴。 也許一件充滿儀式感的小事,會讓家裡的幸福指數倍增,會讓孩子擁有更高的情商,讓孩子內心充滿愛,下面的這20件小事,家長不妨陪孩子體驗一下。 1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請允許孩子下雨時踩水坑玩泥巴,允許孩子扒沙土,哪怕他的衣服會很髒,髒了大不了再洗。
  • 張天愛在家吃飯也要穿晚禮服,是儀式感還是作?啥時候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就是一種點綴,是增加幸福感的一種生活方式。 同事就是一個非常注重儀式感的人。但是,她之前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為平時工作忙,原來的同事基本上一回家就倒頭大睡,第二天早早起床,趕地鐵,然後開始新的一天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同事說自己的生活太枯燥了,每天都一樣,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後來,同事學會了有儀式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