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海建
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不能總是停留在網上、懷舊在虛擬空間。
「萬裡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和美中秋,人月兩圓。在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裡,中秋,是一個勞作實踐與詩意棲居、況味自然與敦化人倫完美融合的節日,是一個溫柔漫溢得最不像農耕節日的節日。月餅裡的香氣也好、高速路的喧囂也罷,人倫親情才是這個節日「C位」上的正咖。美好生活的小確幸,家國兩旺的大團圓,叫人眼裡有光、讓人心裡生暖。
這些年,伴隨著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等契機,傳統節日文化亦迎來熱火朝天的「復活季」。涵養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便是水磨的點滴功夫。2018年的中秋來臨之際,各地亦是舉辦了諸多傳統文化活動:比如廣西舉辦了第十屆「我邀明月頌中華」愛國詩詞誦讀大賽決賽,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到來之際,為民眾獻上了一場詩詞盛宴;比如山東景區在中秋節期間組織了拜月、賞秋、享半價等活動……從社區到學校,從農村到街頭,濃濃的文化味、熱辣的中國風,在線上線下的普天同樂中,營造出一個儀式感十足的「我們的節日」。
有關中秋之說,始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亦有人說,「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因此中秋節或是古人「秋報」遺傳下的習俗。總之,千百年來,傳統的祭祀文化、悠久的農耕傳統,讓這個古老的節日,在拜月娘、放天燈、縱情對歌、吃月餅等習俗中,承續著中華文明的「合和」之義。中秋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個特別重要的節日,這大概有兩個原因:其一,家國情懷。有國才有家,有家方有國——這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浩蕩家風、和睦家庭,是國家和民族的堅實基礎。其二,春華秋實。奮鬥的新時代,澎湃的新長徵,總是先有春日的辛勤耕耘,後才有秋天的累累碩果。所謂「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諸事圓滿的樸素願望,而這,來自於坐享難成、奮鬥得福的信仰。或因如此,自2018年起,每年農曆秋分被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也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
「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這是中國人的節日,這是最圓滿的時分。受中華文化影響,中秋甚至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大江南北,以月之盈圓兆人之團圓,思鄉念親、祭拜祈福,從儀式到內容,從民風民俗到文化遺產——中秋,就這麼寫滿中國故事、傳頌中國聲音。
中秋佳節,闔家歡聚。不如,就讓我們過個有傳統儀式感的中秋節吧。一路沿襲,一路傳承,在儀軌儀式中感受賡續不絕的情懷、感念、文化,體驗綿延千古的習俗、活動、歷程。只是,我們還須記得:據2017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有2.44億流動人口。他們打拼在外,他們背井離鄉,團圓,或者還是個奢侈品。因此,有必要讓我們的孩子知道中秋不僅有月餅,讓公共文化服務在節日裡有更多作為上的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不能總是停留在網上、懷舊在虛擬空間。
中秋,應該在實體的歡騰與惦念中,喚醒一代人內心的記憶與美好,完成儀式上的真正「交接」。(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