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天中秋節就要到了,每年的這個時候,韓國都要出來證明一下中秋節是他們韓國人的思密達。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韓國人歷史上的中秋節。
秋夕即韓國人的中秋節,他們在中秋那三天即8月14至16放三天假。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韓國的感恩節。韓國人之所以認為中秋節,出自於韓國主要來源於一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十五日,寺家設餺餅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節,斯節諸國未有,唯新羅國獨有此節。」這位圓仁和尚是日本的遣唐使,也就是說韓國人的證據出自於一位日本遣唐使的遊記。
而韓國之所以在八月十五過節,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這麼記載的:「新羅國昔與渤海相戰之時,以是日得勝矣,仍作節樂而喜舞,永代相續不息。設百種飲食,歌舞管弦以晝續夜,三個日便休。」意思就是,在八月十五這天新羅打敗了渤海,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新羅人打敗渤海人。那麼新羅與渤海的這場戰爭又是什麼時候結束的呢?渤海國建國於698年,這兩個是同族之國,但卻矛盾不斷,在公元822年新羅發生內亂,渤海趁機對新羅進行入侵。圓仁和尚記載的新羅打敗渤海的戰爭,應該就是這場。
如果說韓國的中秋節,在公元822年開始,中國的中秋節最早的記載於哪年呢?在《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在《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也就是說,在唐太宗的時期中秋節已經是法定節日。唐中期詩人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歐陽詹生於公元755年逝於公元800年,也就是說,中國的中秋節傳統是遠遠早於韓國。
既然,中秋節始於中國,那麼為何圓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八月十五這個節日其他國家沒有。其實,後面已經有了解釋,新羅國戰勝渤海國後,歌舞作樂三日不休,新羅人是把這個八月十五節日,當做國家勝利日。就是說這個節日就不是我們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因為中秋節是在中國被稱為團圓節,又稱豐收節,是不可能像新羅那樣載歌載舞玩三天。
韓國作為中國的鄰國,在封建王朝時期,朝鮮半島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屬國,各個方面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但是,現在韓國極端的國家主義大行其道,導致了很多中國的東西都變成了韓國的,甚至連端午節都要申遺。不管怎麼說,傳統中秋節起源於中國,而韓國的八月十五,只是國家勝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