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起源於中國,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約在農曆的9月至10月初。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中秋節也是朝鮮、韓國、日本、越南、泰國、琉球 的傳統節日。
不一樣的中秋在越南是兒童節!
越南的中秋節又稱為「望月節」 ,但卻是一個兒童節日。中秋當日孩童在家聽著長輩們講述「阿貴傳說」的故事,是類似「傑克的豌豆」的神話,有名叫阿貴的孩子因一株菩提樹升上月宮,鄉親們為感念他而在當天掛燈籠慶祝他成仙。這天各地有舞獅表演和燈籠秀,所有越南的孩童都要提著鯉魚燈出門,取其「鯉魚躍龍門」的吉祥之意。
我們從小聽到的故事,都是嫦娥私吞仙丹,輕飄飄地飛上月宮。但對於越南的孩子,飄上月宮的人不是嫦娥、而是四處替人治病的阿貴。阿貴治病手法很特別,手持菩提樹替人醫治,治好的人愈來愈多。突有一日,阿貴手中的菩提樹飛上月宮。為了感激阿貴,那些被治好病的鄉親們,每逢八月十五,掛出燈籠來慶祝阿貴成仙。不過,和中國等地不同,越南的中秋節並沒有放假。
韓國,朝鮮的中秋節是感恩節!
中秋節在韓國(朝鮮)被稱為「秋夕」,和春節、端午節並列3大節日,但與中國不同的是,韓國中秋節是返家團聚祭祖的節日,代表食物首推松糕。中秋節在韓國是一年中的最大民俗節慶,比春節還要大,農曆8月15日前後加起來連放3天國定假日,若銜接上周休二日,則連假天數更長。韓國民眾利用長假返鄉探親、歸省掃墓,類似「民族大遷徒」的南韓民眾舉國南來北往人數,估計突破4000萬人次。
中秋節當天,家家戶戶一早就開始進行掃墓祭祀活動。由於秋天是收穫的季節,韓國人會以剛採收的新米炊飯、釀酒,並做成中秋代表食物松糕,藉這些祭品感謝祖先保佑,報告這一年豐富的收穫,在英文中也因此被稱做「韓國的感恩節」。
不吃月餅,日本人如何過中秋節?
在日本,有兩個中秋節:除農曆八月十五日外,農曆九月十三日也是,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農曆,但是各地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日本農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節」,而那天的月亮的就稱為「中秋の名月」或「芋名月」。日本的賞月習俗是源於中國,中秋節自從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那時開始出現賞月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習慣稱為「觀月宴」。跟我們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所不同的是,日本人在賞月時吃的是江米糰子,稱為「月見団子」。
在十五夜,日本鄉村民眾還有一個的主要習俗主要是祭月、慶豐收。為了對自然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人們在月光朗照的地方擺上芒草或其他鮮花,供上剛收穫的芋頭、紅薯、白蘿蔔、豆子等,用新糧做的食物如糰子、饅頭、年糕、米飯、麵餅等,還有蘋果、梨、柿子等水果。有的地方還擺上水酒,旁邊放上燈籠。在這些供品裡面,最重要、最有十五夜節日特色的是芒草、芋頭、月見団子。
在十五夜節日期間,日本各地還流行過一種有趣的「偷」俗。行偷的人是小孩子們,偷的東西主要是各家祭月的供品。有的是趁主人看不到時摸進家門偷的,也有的地方要先跟主人打招呼才可以「偷」走。
泰國人把中秋節稱做「祈月節」!
根據泰國華人的民間傳說,農曆的八月十五日當晚,家家戶戶必須在門前擺上方桌,並且在桌上供奉觀音菩薩及八仙,還有壽桃、月餅等。因為,傳說在八月十五日當晚,八仙會各顯神通帶著壽桃至月宮中為觀音菩薩拜壽,隨後觀音菩薩和八仙們便會「降福生靈、壽澤人間」!此外,中秋節當天,華人的住家或是社區,會張燈結彩以及擺置大型觀音菩薩的手札花燈,小朋友們則會手提各式各樣的燈籠遊街嬉戲,和中國的元宵節節慶慶祝方式幾乎一模一樣,非常有趣。只可惜的是,這樣的慶祝方式隨著時代的改變,在曼谷地區已經漸漸減少當中。還好,在泰國其他的地區依舊保持著這個傳統文化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