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就有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就是祭拜月亮,說明在春秋時代,古人就已經開始祭月拜月了。
到了漢代,就有了「中秋節」,不過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在立秋之日。後來那些達官貴族和文人雅士也仿效古禮,在中秋時間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月亮,觀賞祭拜,吟詩作賦,寄託情懷,這種習俗慢慢傳到民間,逐漸形成一種傳統活動。
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活動逐漸為人們所重視,中秋節因此變成了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字樣。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已經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有很多別稱,「八月節」、「八月半」、「月節」、「團圓節」、「端正節」等等,但一般為什麼都叫「中秋節」呢?因為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正好在秋季的中間,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為「中秋」。
中秋節民間普遍以月餅相送,也是表達團團圓圓的意思,到了中秋節,在外漂泊、背井離鄉人一般都會回到家鄉,與家人團結,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團圓節」。
那麼佛教弟子是怎麼過中秋節的?
佛教也非常重視中秋節,中秋也是佛子團圓的盛會,一般在這一天,眾多的寺院都會舉辦品禪茶、聽古琴、賞桂花等活動,共度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巧是月光菩薩聖誕日,月光菩薩,又稱月光遍照菩薩、月淨菩薩,與日光菩薩並為藥師如來的兩大輔佐。《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曰:「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曰日光遍照,二名曰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靜定,映現清澈明亮,攝納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使之免受貪、嗔、痴三毒煩惱。
中秋節夜晚,佛教弟子禮拜月光菩薩,恭迎月光菩薩聖誕,感念諸佛菩薩功德,常隨佛學,遠離三毒煩惱,勤修戒、定、慧三學,願效法菩薩的行跡,處處與人歡喜、處處與人慈悲、處處與人信心,祈願大眾身心安樂,六時吉祥。
值此殊勝節日,末學祝願大家掃清煩惱及一切障礙,福慧增長,中秋吉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