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的燒香起源,根據為稼《祭神為何要燒香——燒香的起源》一文:
周人升煙以祭天,稱作「禋」或「禋祀」。《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箋:「文王受命始祭天。」即是說,這種祭制始於周文王。其具體祭法為:將犧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煙,表示告天。《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註:「禋之言煙。」「三祀皆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疏:「禋,芬芳之祭。」(用《十三經註疏》本,下同。)可見,所謂禋祀,一是點火升煙,二是煙氣為香氣。以香菸祭神,那麼這就是後世所謂「燒香」了。
所以,中國的燒香起源必早於詩書時代即西周。不只中國燒香,世界上好多民族和國家也燒。所以說燒香起源於印度是不對的,從南傳佛教可以看出,較少燒香的習慣。上座部佛教禮敬佛陀,但幾乎不燒香拜佛。
關於燒香的目的,根據為稼《祭神為何要燒香——燒香的起源》一文:幾乎做什麼都要燒香:對祖宗要燒,對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燒,對動物要燒,對山川樹木石頭要燒;在廟裡燒,在廁所也燒;過節要燒,平常也要燒;作為一種生活情調要燒,所謂對月焚香,對花焚香,對美人焚香,雅而韻,妙不可言;作為一種門第身份,所謂沉水燻陸,宴客鬥香,以顯豪奢;虔敬時要燒,有焚香彈琴,有焚香讀書;肅殺時也要燒,闢邪祛妖,去穢除腥;有事要燒,無事也要燒,燒本身就是事,而且還會上癮,稱為「香癖」,就仿佛現代人的抽菸飲茶一樣。
由於一廟多神,佛道兩家神仙同居一寺比比皆是,甚至還有民間自創的一些神也登堂入室,在家佛弟子可以見廟燒香,但要區分燒香只是代表布施、供養,還是表示虔誠歸依。一句話,可以燒香供養但不可以破皈依。
一、佛弟子不能皈依天神
瑪欣德尊者說:「根據上座部佛教,當一位已經受了三皈五戒的佛弟子,向非佛、法、僧以外的對象去求助甚至只是去行宗教禮,他的三皈依就破了,自然他的五戒也破了。即使是向證得初果的沙咖天帝和已是三果聖者的大梵天求助,作為佛弟子,他的皈依也會破。」
臺灣覓寂尊者《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家居士須知》有這樣一段話:
「問:請問尊者:我從小就信仰王爺、媽祖,已經幾十年了,現在歸依三寶了,可不可以再拜媽祖呢?
答:就如在〈三歸依的內容〉所說,歸依者以:「這三寶是我的歸依,這三寶是我的依怙」。眾生由於受到生死輪迴的逼迫、怖畏與痛苦,所以尋求三寶為歸依處、依靠處、避難處。所以你既然已經歸依三寶,成為佛教徒,應當完全以三寶為依歸,而不要再拜三寶以外的神了。何況假如你以宗教心來拜媽祖,會破除你對三寶的歸依。」
除了佛法僧三寶以外,上座部佛教弟子並不皈依、敬事諸天、神鬼。只要皈依了三寶以外的任何天神,哪怕是佛教裡提到的諸天護法,也破三皈依,破了三皈依也就沒有了佛教徒的身份。
二、在家佛弟子可以見廟燒香,但要懷著感恩恭敬的心
對於在家佛弟子,用恭敬的心去禮敬天神是可以的。瑪欣德尊者開示說:「天神是由於善業、善行而投生到天界,他們過去世是有德的人,是值得恭敬的人,所以佛弟子去恭敬天神們也是可以的,可以參加一些禮敬的儀式,只是不能用一種皈依天神的心、求天神保佑的心去禮拜這些天神。你的心裡要知道,他們過去世是有德行的人,現在作為有德天神,護持一方、護持這個族姓、護持這個區域,使這個區域安寧、少災禍,用這樣恭敬的心去禮敬天神是可以的。然而,假如一個佛弟子去求天神保佑,心裡把天神當做皈依處,那麼他的三皈依就破了,這個必須要分清楚。」
尊者也開示說:「佛弟子應該感恩,去拜祭祖先、去掃墓,也是很應該的。普通人是祈求祖先保佑,佛弟子是為了感恩。因為這個家族曾經養育、教育過我們,我們懷著感恩的心去祭祖,甚至用感恩的心去跪拜、燒香也是可以的。只要不是去求祖先保佑,這種禮敬就不會破皈依,因為這是對親族感恩的禮敬。」
見廟燒香,也只是表達一種尊重。這個其實是禮節問題,等於拜個山頭,或到別人家裡串門,跟家裡老人打聲招呼,僅此而已。
三、見廟燒香,因為多神同居一院
李建宗在《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甘肅隴中漢族民間信仰》一文中說:「民間信仰就是把各種傳統信仰和宗教信仰的神靈進行拆分、重構與整合,形成一個多神信仰體系,這些神靈,有土生土長的,也有外來的,有來自某個宗教的,也有來自世俗創造的,有遠在高天幽冥的,也有雜處人間的。」
由於神靈眾多,相應地,民間信仰歷史傳承下來的用於供奉各種神靈的壇廟在廣大農村地區比比皆是。除了以自然村社或「社祠」為單位修建的專神小廟外,一些較大的廟宇都是多神同居一院,信者各敬所需。
成慶《當代中國信仰偏差:為何佛寺幾乎淪為民間信仰大本營》一文說:「如果略為回顧一下當代中國的信仰狀況,便可了解,城鄉間曾密布的土地廟、關公廟乃至城隍廟早已在文革劫難間摧毀殆盡,無復遺存。這三十餘年信仰的大回潮,民間廟宇雖多有重修,但因政策限制,民間信仰仍難伸張其合法地位,只能以地下潛流的方式默默運作。佛寺與道觀等正統宗教得益於80年代宗教政策的撥亂反正,而在三十年間多有重建恢復,民眾若有信仰生活的需求,便多以佛寺、道觀為依託。由此,無論是否為佛教徒,一旦祈福,則多奔佛寺道觀。細問之,或是無信仰而只為求名求利,或多是三教混雜及各種怪力亂神論調,而非以佛道為宗。當然,這種信仰的雜糅與曖昧,不單是今日才出現的現象,而是儒釋道三家長期以來在華夏之地並存共生的信仰文化。」
一廟多神,種類無非有二:一是單一宗教的多神供奉,比如佛教寺廟,同時供奉佛、菩薩、四大金剛等,又如道教的三聖宮,供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靈寶天尊等等;二是多種宗教的多神供奉,近年國內又有人修建了一同供奉孔子、老子和釋迦摩尼的「三聖宮」,也當歸於此類。
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這種模式,主要受《西遊記》和《封神榜》兩部小說的影響,在中國人印象中仙佛是一家,佛教的文殊菩薩在道教裡叫文殊廣法天尊,佛教普賢菩薩道教叫普賢真人,佛教四大護法道家叫魔家四將,關羽道教中是武財神,佛教中是護法。還有孫悟空、豬八戒,都有人供在佛堂。
拜完菩薩再給道祖上柱香,也不過是順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