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檀香很美(圖片來源:資料圖)
如今,「可吸入顆粒物」「pm2.5」「霧靄」等詞彙日漸成為大眾談論的熱點內容,在這些熱點詞彙背後實際上折射出的是民眾對於空氣品質的憂慮。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公共場所會有「禁止吸菸」的公告牌,也看到在一些空氣品質不是很好的地區,人們上街也更願意帶上口罩,藉此希望少吸入一些粉塵。但是,就是在這種全民防塵的大環境下,寺廟這塊淨土卻被有意無意的的忽視了。
入廟必須要燒香?顯然不是,但大家早已形成入廟燒香刻板印象。當然,點少許清香也是很好的。在淡淡的檀香中,遊覽古色古香、莊嚴大氣的寺廟定是賞心悅目的美事一樁,但如果不以節制,逼得遊人只得是在滾滾煙塵中,視線模糊的去逛古寺,並且隨時擔心著火災的發生,這也就讓美事不美了。
煙雲滾滾(圖片來源:資料圖)
在佛教中其實有很多種供佛方法,但是最為人們所喜愛的供養方式是以香供佛。每到春節或是「十一」黃金周這類假日時,去寺廟燒香拜佛的遊人、信眾就絡繹不絕了。隨著燒香的人多了,加之少數遊客不加節制在一些不該上香的地方燒香,很容易就使得寺廟內煙霧繚繞起來,人們遠遠的就能聞到濃烈的香火燃燒的味道,有時刺得人睜不開眼睛。這種情況對於年輕人來說可能還可以接受,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受罪。筆者就經常聽到一些老者抱怨說:「出來旅遊逛廟,本想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可被這香火弄得烏煙瘴氣,空氣中都是嗆人的味道,風一吹,香灰揚得滿天都是。不是享受是難受啊!」
實際上,旅遊時燒點香以香供佛表示虔誠,是佛涅槃後最好的供佛方式之一。但是,長期以來,在民間形成了一種錯誤觀念,認為香燒得越多表示自己越虔誠。於是很多信徒來到寺院中就會拿成把的香來燒,有的寺院為迎合善男信女的求福之心,還向信徒兜售形同棍棒的棒香。燒香數量的增多,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同時還嚴重影響了人的身體健康。對於此類情況,寺廟更需自律,莫迎合錯誤觀點,莫多做錢財收入之想,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
棍棒粗細的香(圖片來源:資料圖)
另外,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實很多寺院都已採取了不少措施來減少空氣汙染,比如:要求在固定地點燒香,嚴禁外來香進入寺院,由寺院在信徒買門票時贈送三支香的方式減少汙染。但種種舉措,大都收效甚微,效果仍然很不理想。
為了減少燒香對人帶來的危害,筆者覺得對信徒的燒香觀念進行引導才是第一位的。其實,燒有形的香只是一種表達恭敬的形式,求福,不一定非要燒香,何況亦有其他供佛的方式。佛教所講的真正恭敬在於內心的虔誠,內心的清淨、慈悲和虔誠,是「真供養」,比形式上的敬香要重要得多,故稱「心香」。對佛菩薩的虔誠關鍵在於我們的一念心,心中有佛,即便不燒香,也能蒙諸佛菩薩慈力加被。
總之,燒香拜佛,表達一下美好的祝願,本無可厚非,但在燒香拜佛之餘,還應想著不要汙染了這清淨之地。 在如今注重環保的大形勢下,不如我們少燒些有形之香,多點些「心香」吧。
《鳳凰茶館》新春開張,歡迎各路好友茶人作客鳳凰,喝茶、論道,品人生。